标签:
百花北京台文艺献礼王淳华杂谈 |
名字我不大喜欢,但这样稳妥。
《百花》作为一部文化献礼片,有一种大气从容的气质,六十年来的经典作品和文艺事件娓娓道来,能够给人以知识上的进补和认识上的启发。它不是单一表现某个文艺形式的发展史,而是把影、视、歌、戏曲、戏剧、曲艺诸文艺形式都囊括进去,且融合得很好。
主持词和解说词写得比较精彩,查阅大量史料,纪事性和抒情性结合得好,可见撰稿人的功底。全片的包装不错,解说的声音很独到,有历史的沧桑和厚重感;片花细腻感性,几句概括性的宣传语有说服力。任志宏的声音适合宏大叙事,春晓的温婉声线亲切感人。
此外,本片没有回避文艺史上的敏感问题,对“文革”期间的文艺作品进行了比较到位的解读,对于一家地方媒体来说,这样的尝试难能可贵。当然,本片由于篇幅所限而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说有些比较好的话题展开不够,有些人性化的细节似可挖掘得更深入,等等。第一集说的那位唱《义勇军进行曲》的老外保罗-罗宾逊的故事就没完全讲透,而这些可能是观众最想知道的。
以往献礼片最大的拘囿在于:宏大叙事下细节的“被忽略”化,《百花》在这方面还算生动,王蒙等几个文化名人的访谈比较个人化。若在资料的新颖性、独家性上再下些功夫就更理想。中国文化名人的后代讲到自己父辈,都爱以名字称,言必“某某先生”,过于冷静,略显做作,当然,这跟他们受教育情况和外界环境影响有关,跟主创设计无关。此外,《百花》在对赵忠祥、张瑜等人的主持方式设计上显得庄重有余,新意稍欠。
有拳名“百花错”,有片《百花》不错。
谭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