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十四城记》的震撼与取巧

(2009-03-08 16:11:17)
标签:

二十四城记

震撼

取巧

影评

娱乐

东方早报:《二十四城记》观影征集令(图)

“贫民精英”贾樟柯执导的《二十四城记》是一部让人流泪的作品,跟《三峡好人》一脉相承,贾樟柯把视线投向中国式“行政迁徙”的巨大成本付出,从家庭和人内心的角度展现“自上而下”的有组织迁徙对普通人基本权利的粗暴侵犯,以及带来的种种依旧传承着的悲剧。反思和诘问并没有通过具体语言表述,沉默和回避的力量依旧震撼心灵。

 

数十年前,来自东北、上海等地的数千年轻人被塞上火车、轮船,最后汇聚到成都东郊一片被称为“420厂”的处所,背井离乡,挥别亲友,只为制造飞机。——这是影片的前提。贾樟柯越来越狡猾,他不再像以前的《小武》那样赤膊上阵、昭然若揭,而是尽量多样化文本阐释的可能性,特别是他受访时的“思想潜伏”,让世俗媒体想当然为电影“绣花边”。这样,对《二十四城记》主旨的评价既可以说成是怀旧,也可以看成是反思,预设“防火墙”,将让那些别有用心的告状者很难抓住把柄。

 

真正将贾樟柯心思曝光的是样本的选择,即强调故事的极端真实性。特别是第一代厂花、吕丽萍受访时讲述的经历。她在迁徙过程中因买奉节土特产丢掉了自己年仅三岁的幼子,当年的军事化管理让轮船启航的汽笛声听起来像军号,她不得不放弃寻找孩子上船向重庆进发,此后,她的孩子再也没找到。这样的人间惨剧,作为一个真实样本,表面上奇峰突起,仅为增加戏剧感染力,内核其实隐含了贾樟柯强烈的批判和不接受(不能也不该接受)态度。这样的惨剧虽属偶然,但发生在行政迁徙的过程中,发生在“人民已经当家作主”的年月,绝不应放弃对悲情之源的追溯。强烈对比和责问掩映在老厂花已经被痛苦折磨得淡然的表情里,体现出真实的残酷力量。

 

伟大的影像可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现在的普遍追求则变成了“讲述老百姓自己的事故”,在这种浮躁、夸张大背景下,《二十四城记》对“420厂”的选择、读解整体比较成功,体现了贾樟柯一以贯之的追求。420厂符号色彩异常浓郁,三代厂花的变化缩影普通人命运的变化。这种种变化都跟地域或地域变化有关。三代厂花的讲述是全片最重点,翟永明在修改剧本时对“标准件”和“报废件”的提法画龙点睛。贾樟柯对小津安二郎的推崇则从《二十四城记》安静的叙述,比重极高的静止镜头运用可以看出,凡此种种,搭配得比较协调。

 

说说翟永明,翟永明带贾樟柯走进了成都,走近了420。诗人翟永明的作用实际上主要是触媒和桥梁。贾樟柯在对420感觉的捕捉上,基本做到了一个局外人的极致,这点上翟永明费力颇多。在420厂沉下来的那一小段时间内,能挑出极富代表性的生动样本,并找到相对适合的人演绎,这也是贾樟柯的本事。几个职业演员里,吕丽萍感觉很到位,虽然第一个出场,与此前的群众演员对比明显,但她演出了压抑几十年的巨大悲痛倾吐后,依然神色木然的那个时代普通女人的静像。她很静,这种静下面覆盖的其实是难以回首的牺牲、绝望。陈建斌的感觉也比较对,观众能得出他曾经是一大工厂“刺儿头”的判断。陈冲有女人味,她作为一个未婚中年女人,面对男性时不自觉就会表现出“渴盼”,这次她借助的是不断变换的交叉手形,很传神。陈冲讲到大家说她像《小花》里陈冲的那一幕,很容易引发笑场,但这样的笑实际上是笑中带泪,跟整体风格不悖。陈冲把上海、成都、命运、婚姻、厂花这么几个词糅合得严丝合缝,观众能体悟到时代风雨及个体悲悯。

 

真正有些问题的是赵涛饰演的第三代厂花娜娜那段。以我对42080后女孩的了解,她们中大部分人是“占花”(成都话,意即过于活泛的女孩儿)。由于生于成都,她们最常用的语言体系是“420厂话”,即一句东北普通话接一句成都话(当然有时是几句一接),前后非常跳跃,有时很缺乏逻辑,这一点,跟上两辈不一样。遗憾的是,赵涛的念白过于合逻辑,除了一句还算像的四川话,就全是普通话,里面甚至还发了一个“特儿”的音,这不大可能是一个“占花”能讲出来的话。感觉比较“隔”。另外,赵涛那段风格与前两代应再拉开些,她比较合理的样态应该是“以不屑甚或是戏谑的语气讲述一段悲情”,这样的反差、区别更有当下性。赵涛很努力,她也有对在大型工厂工作的父母的特殊感受,但420味弱,客观上减弱了末尾的效果。

 

还有一点感受也不得不说,《二十四城记》整片的电影语言比较取巧,力量更多建立在对样本的聪明选择上,结构难度小,故事铺陈也相对少了些脑力投入。打着“纪实”的旗号,贾樟柯拍得很轻松,但整部戏的意义更大附着在几十年历史的巨大悲鸣上,在境界、精神维度上尖锐依旧,电影表现方式上却总觉得缺乏创新,有创意没创新。它更像电影胶片版的《新周刊》之“二十四城记”特刊,100P,二十多P一个故事,故事之间缀上诗和歌,里面的镜像风格可以看出摄影指导余力为的影子,但也近似于《新周刊》肖锋及张海儿那种调调。静止的工人与流动、嘈杂的外部环境形成统一影像,帮助贾樟柯满足了商业策划的要求,完成了一次事先张扬的造型。

 

当然谁都可能做不到不留痕迹,但基于对贾樟柯的无限期待,我还是想说:综合内容、形式、表演、感染力等诸方面,《二十四城记》在贾个人电影史上只是迈向更高的一次过渡,它是佳作,但未臻杰出。

 

谭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