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如何成为娱乐之都
(2008-11-03 10:10:13)
标签:
成都娱乐之都娱乐 |
分类: 娱乐精神 |
大约几年前,正是超女红得象神舟飞船的时候,李大眼在报纸上宣布:成都已成为中国娱乐之都,成都人民从此……后来,超女的风潮过了,这“娱乐之都”大帽子大概就很少有人有底气提了。成都娱乐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地位下跌,没有现在的股市跌得快,但已不再是这个城市太拿得出手的骄傲。
作为一个在成都报纸呆过,后又混迹广州、北京娱乐界的人,我今年十一期间在成都看完本土电视的综合感受是:社会事件比离奇,娱乐节目比庸俗。各个频道调转,满目都是为追求收视率的恶性案件复原、邻里纠葛以及庸俗得掉渣的方言剧或“散眼子”摆龙门阵这些东东。给人的感觉是,这些节目只愿意服务一直呆在成都,而且文化程度普遍为初中以下的本土观众。要是我是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很难对成都留下好印象。
方言化不应该是成都电视娱乐的唯一出路。成都方言确实很伟大,很生动,很生活,但如果对它进行泛滥无涯的应用,就容易引起负面反应。这东西是点心,如果当成主食吃,会把胃口吃坏。在成都,我看到了李伯清跟沈伐的散打对话,一集集毫无创意,有的只是一些自以为是的段子和对王保长符号的过度开发,看一次能忍受,天天端出来真的就很无聊。当时还在播一部被“商报”吹得神乎其神的方言电视剧,但我也没看出它比好多年前的那部《假打外传》好在哪里。
我想把长沙作为一个参照物。长沙方言在当地电视节目中也经常应用,但不会有成都这样生猛无畏。更何况,它的电视娱乐节目模仿、改造能力非常强,因此能找到契合点。成都电视节目也抄袭,不过抄得都丢掉了原来的精髓。成都方言跟电视娱乐节目或电视剧一结合,好象就只剩“土”和“贫”两种感受。另一条路子——节目抄袭,明显缺乏技术和智慧含量,很难吸引观众。
刚才说到成都报纸的娱乐报道明显有捧本土方言剧上天的迹象,这虽然可能有本地商业合作的考量,但更多却看出一种无奈。本地的东西就那么些,原生态的东西不捧就更没人关注了。但这种恶毒吹捧带来的反面效果显而易见,很多观众会边看电视边骂,牛吹大了,收场也不易。我最不能接受的是成都报纸娱乐版有时拉大旗作虎皮的现象,把方言剧的很多东西跟张三李四大导演或全国性大片连在一起,制造一些假模假式的谈资,给人一种上点档次的“久吉”假象,但距离真实情形却愈行愈远。
成都报纸并不是不想制造本地娱乐明星,但市场经济及新媒体的兴起让成都读者能跟外面读者一样第一时间了解国内外大明星们的一举一动,加之本土娱乐制造能力低下,成都读者就很难有心态接受本地明星。土星们不够洋气,满嘴火锅或茶叶味,似乎登不了什么大雅之堂。八卦本来是最好的娱乐生产力,但本地八卦没有市场,少人关注,在报上大张旗鼓讨论本地哪位主持绯闻什么的又比较忌讳,凡此种种,都让成都报纸在报道、推广本地娱乐时显得招数不多,形式单一,力度不足。
那么就只能疯狂的报道外地八卦。说老实话,成都报纸的八卦意识在国内是领先的,这跟成都的受众基础、喜好、气质有很大关系。但成都报纸的那些八卦又基本是采摘自网上或者跟其它城市报纸交换稿所得,很少独家的八卦娱闻。这一方面是因为网络的力量太过强大,相当于一个集装箱码头,什么东西都可以搜罗来,而且代价低廉。另一方面,成都的娱乐不如京、沪等大城市发达,大明星基本出没在那些地方,因此很难有第一手的采访纪实。偶尔电话采采,当然很难独家。
刚刚提到了网络,还想多说几句,其实现在网络对娱乐业的影响已经超过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比如新浪就已经是很多纸媒记者采访娱乐新闻的源头之地。这是客观现实,单靠成都电视、纸媒去承担光大娱乐的重任已经力不从心了,成都人也开始尝试在网络开发上加大力度,这几年,的确产生了好些家在本地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媒体。但在原创性和互动性方面普遍存在缺陷,导致这些网络平台架子好看,人气不足。网络其实是特别烧钱的一块,在策划、推广、资源占有方面要求也相当高,全国性的几家恐龙型网络平台在上述几方面已经相当成熟,本土内容又说不上精彩,难以独立支撑,让成都网络娱乐发展空间不大。
这些问题其实是循环往复互为因果的,但总结了那么多,不代表成都已经没有机会争夺“娱乐之都”的雅号。成都有它自己的独特优势以及人文、人才沃壤,能培育出娱乐奇葩来。如果我有资格建议的话,我希望大家从四个方面努力改变。
一、小生活结合大生活。
前不久,张国立在成都拍摄《大生活》,这个名字有点启发。“大生活”靠谱在它是小生活组合而成,有小才有大,有小必有大。成都的娱乐生活充满细节,此谓小生活,但我们也必须过一种大生活才能让细节丰满、大气。建议成都的电视娱乐或电视剧里对方言的使用要有一定比例。除理所当然要反映市民的小情趣外,也应该生产一些更大气,超越地域的作品。它们一定不要故作高雅,但希望能更易于传播,易于四川之外的人接受。
二、走出去请进来。
老词有老词的妙处。成都娱乐业一定要走出去。李伯清出去过,据说在北京水土不服又回来了。但我想,要是当时成都的李老师咬咬牙熬住了,他说不定现在就是全国人民心中的李老师了,希望成都艺人多点吃苦精神少点安逸情结。请进来可以杭州为例,为打造“休闲之都”,据说杭州现在遍请全国名导到杭州拍戏,在影响力大的作品里展现杭州风物,杭州招牌自然更响亮。成都多请进一些人或项目来,如《赤壁》首映礼,对娱乐的推动自然其功匪浅。
三、提倡原创娱乐。
报纸弄不到独家是失职,网站老拷贝人家的东西也是失职。建议成都纸媒也规定一个版面原创比率,舍得花钱派记者全国各地追踪娱乐新闻,在娱乐发达城市派驻记者就近获得第一手资讯。电视娱乐节目的原创也很重要,在继续模仿的同时,加大智力资本投入,延请一些全国知名娱乐策划人参与策划,开创新样态,引路全国。
四、胆子大,敢尝试。
电视湘军的崛起其实本质就一个词:胆大。不怕人骂,不惧非议。比如《丑女无敌》,质量不高但收视很高,原因就在于新颖。成都娱乐从业者一定要胆子再大点,步子再快点,要敢于从内心跟成都这种安逸巴适生活决裂,勇于尝试,不怕失败。敢为天下先,在娱乐气质上更勇猛、更苛刻,才能独步中华。
谭飞/文(载11月《成都客》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