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乐评 |
分类: 影视评论 |

由于在《命运呼叫转移》里露了好几个镜头,且有一句台词,我也被印上海报,成为“友情出演”之一。按理说,这样的身份写任何东西,都有“王婆卖瓜”之嫌,因此我踯躅了好久,一直不知《命呼》评论如何落笔,直到今天,获悉该片票房过三千万基本成定局,我才惊觉:《命运呼叫转移》最想做的事其实就是“赚钱”,除此之外,一切都是扯淡。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盈利的目标,这部电影无所不用其极,艺术的东西基本靠边站。《命呼》永远不可能获得关于电影艺术的任何奖项,但市场给了它一个“甜蜜蜜”的大蛋糕。它可能在短期内成为一种电影营销的成功操作模式,引起很多业者讨论、研究。
我把《命运呼叫转移》称为“晚会”式电影。跟今年情人节那部《爱情呼叫转移》比,《命呼》在结构上,演员选择上,风格上进一步向“晚会”样式靠拢。派格太合是擅长做大型晚会的公司,此外,它们也曾成功策划过《东方夜谭》这样的泛社会化脱口秀栏目,在《命呼》里,派格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将晚会里最受欢迎的小品、段子、单口相声等等节目样式巧妙搬到大银幕上,同时还把《夜谭》鼓吹的社会事件“娱乐化讲述”特长发扬光大。不知看了这部电影的观众是否能感觉到“《误会》里拿错手机”“滕少延谎称去日本却跟情人幽会”“三儿通过手机为农民解决问题”等等情节跟各类晚会的荒诞小品相象;刘仪伟演的“大头”虽然是最终进了监狱的坏人,但他时不时还能蹦出“走别人的路,让别人走投无路”等当下走红的妙言锦句。很难用“逻辑严密与否”去界定这样一部电影的成败,实际上,《命运呼叫转移》四个段落的逻辑性并不是片方想追求的,虽然“大头”这个人物横亘了三个片段,但谁都不会去做无谓联想。范冰冰主演的那个片段倒更象一个画面唯美的大MV,是观众捧腹间的一道甜点。
这也证明了《命运呼叫转移》的晚会属性,想想吧,晚会有什么逻辑可言?!不就是一小品接段相声再接一首歌,把《命呼》四个段落连缀起来的是一些天真可爱小朋友关于手机的童稚想象,小朋友其实就是晚会的主持人,相较他们,中央台那些周吴郑王还老“串词”的名嘴显得多么不自然。从演员选择看,晚会模式的另一大特点是选择“有话题”的人物,比如某年春节晚会请来国足首任洋教头施拉普纳,《命呼》也循例请来许多热门面孔,葛优、范冰冰不提,演《武林外传》的阎妮、姚晨,《太阳照常升起》的孔维,跟范冰冰传过绯闻的王学兵等人,都脸熟兼有话题。颇可玩味的是,晚会还常常把人们在日常生活里不大可能见到的场景、人物、故事呈现出来,满足受众的某种特殊心理需求,比如硬要《编辑部的故事》李冬宝、戈玲现场上演一段“婚后故事”。传过“花边”的小范跟王学兵在《命呼》里不辟嫌来段旷世奇恋,此种“将计就计”,也是晚会式看点的重要例证。
大型晚会本质就是对特殊资源的垄断。春晚有中央台这样的后盾,《命运呼叫转移》也是集合了派格、中国移动、新浪网、凤凰卫视四大强势平台,才拥有了如此多让人眼花缭乱的看点。用出品人孙健君的话说:在中国,拥有如此大的平台、资源优势,还有什么事办不成功?无论是召集演员,宣传造势,多媒体推广还是话题制造,终端营销,溶入广告等等方面,四大平台都为《命呼》做出了相应贡献,并形成巨大“合力”。从特殊资源占有角度举个例,《命呼》能在即将上画前说服“歌坛第一红”周杰伦,把他的《彩虹》作为《命呼》片尾曲,并大肆宣传,这绝非一般片商所能办到。
作为一部典型的“晚会电影”,《命运呼叫转移》教科书般告诉电影业者:“赚钱的电影应该怎样拍?不比艺术,甚至不比资金,比资源,比点子,同样可能满盘皆活。”《命呼》的商业野心应该不止人民币30,000,000元,从长远看,派格主谋的“呼叫转移系列”票房可谓一步一个台阶。拿春晚广告招标金额每年一飞跃类比,按成功路子走下去,“晚会电影”在商业上的前景将更加美好。
谭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