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影视评论 |
黄志忠版海瑞最大的特点是“有静气”,当年林副统帅挂在卧室中“每临大事有静气”条幅上的“静气”二字一直是他想追求的气质境界,但林副统帅显然求而不得。黄志忠,少年老成,眼神的坚毅和面部表情的岿然让他扮演的海瑞有穆然静气。作为一个儒学教授,海瑞在明代这样一个理学盛行的朝代,底气十足。他面对权贵,面对巨贪,乃至面对皇帝的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势,是建立在他巨大的道德优越感前提下的,可能还有知识分子学识上的优越感。
身为举人的海瑞,面对诸多犯错犯罪的进士官员说:“你是进士,而我是举人。”听起来有点酸溜溜,我却认为这不是自卑而是自负,他不轻贱自己的出身,并因为其低微而草根的出身自始至终接着“地气”。海瑞骂皇帝,他代表的集团是天下庶民。他为何敢于把牵涉皇帝的供词原样上递?原因在于,他认为老百姓的疾苦应该排悠悠万事第一位,“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黄志忠的“静气”,乍看有点神经质,用现代北方话形容就是“轴”,但生动体现了海瑞人格以及“官格”中最真实最可爱的一面。别人追求笑傲庙堂,他却追求“孝傲”,不是“啸傲东轩,欢酌春酒”,而是孝顺+傲骨。明际中叶,孝顺不考验人,真正考验人的是不以同流合污的方式生存。海瑞式傲骨,让他只能做一个拥有花岗岩般脑袋和偏执观点的政治顽固分子。谢绝月下花前,跟明代放浪形骸的官员生活形成强烈反差,基本用“甘地式”克己方式生活。清流二字,背后流淌多少血与泪。
听说黄志忠演着演着海瑞就入戏了,看剧本会一再激动哭泣。这很正常,跟陈宝国演《汉武大帝》一样,是入戏较深的体现。六零后黄志忠勇敢回溯400多载,回返海瑞彼时彼地心境、处境中去,自然生出的“感同身受”让他在心灵震撼中夜不能寐。他用了很大气力刻画海瑞,除神似外,最值得称道的我认为是台词的处理。在海瑞一次次“不管涉及到谁,我一定会彻查到底”的义正词严宣示下,贵为嘉靖、赵中丞都能从这些话中体会到自身龙袍或官服遮盖下的“小”来。《大明王朝》海瑞抗容于世的样态,最有杀伤力的前提是自身的廉洁清正,刚直不阿。做到全无私心,才能与上抗争,不畏上,不畏书,只畏实。
海瑞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的敏感性设定了黄志忠的表演难度。罢过官,骂过皇帝,成为文革导火索。海先生当年忙于四处维护黎民百姓权益,于是他没时间留下多少诗文。那个时代,归有光正在写《项脊轩志》,徐文长暴得大名,还有很多文士宿花眠柳,求道饮酒。黄志忠能从环境找到的就是反差二字,他很难单纯从环境揣测一个忠臣的诞生过程。“升沉不过一秋风”,升沉一事并非海瑞所关注的,他关注的是民生疾苦。只有真正悲天悯人,心怀慈爱的人才能体察。
黄志忠的福音是他在《大明王朝》的对手很好,疯魔的陈宝国,老戏骨祝希娟等等,能让海瑞用极端客观表现个性。他平静,不平庸,更不平凡,他暂时战胜这一切貌似不可战胜强大势力的根源在于他的道德力量,力量来自他内心的纯净。黄志忠用少年老成,敏事讷言,大巧似拙,使海瑞的道德魅力高度保真,四百载下栩栩如生。他不游移,不退缩,不畏惧。“平静的力量,最可怕之处在于它可能时刻幻化为暴风雨。”平静的黄志忠掀起的嘉靖朝暴风雨最终达成的洗牌效应,带来的历史变革意义几许,四百年前的人最清楚,但四百年后的人能做出最客观的判断,发出最真心的感慨。
“静气”是黄志忠复原“孝傲”海瑞灵魂塑像的利器,他让“海瑞”二字不再是故纸堆中余墨流香的名字,不再是历史风云诡橘中的替罪羔羊,不再是政治斗争下的特殊符号,而成为这样一个“关于好人,关于好官”的信史注解,承袭过去,说不定能启迪将来。
谭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