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鸡犬不宁》还是鸡零狗碎?

(2006-11-17 16:40:14)
分类: 影视评论
    是《鸡犬不宁》还是鸡零狗碎?     中国电影营销现在大概出现集体“大脑短路”的情形。前几年看到国际奖可以提升票房,于是纷纷跑到从欧洲到非洲的大小电影节镀金;今年又看到《疯狂的石头》很火,于是,个个都想着法贴上去成“石头第二”。眼下这部《鸡犬不宁》的推广就犯了想像力缺乏的毛病,非得嚷嚷跟《疯狂的石头》有“裙带关系”,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据说票房平平。

  但客观看,这部不如改名叫《鸡零狗碎》的电影在导演陈大明的操持下,还是很有味道可以咀嚼的。这部小制作拍出了“笑中带泪”的黑色幽默效果,“小陈导”的人文色彩颇浓郁,观照土地上的主人,至少比“大陈导”的云端扔馒头要踏实得多。从影片人物取名看,陈大明受王小波影响很大,镜头对准“沉默的大多数”,表现最平实百姓的“鸡零狗碎”生活,然后从生活的表象逐渐引发更深层次思考。

  《鸡犬不宁》里有这样几个关键词:豫剧、下岗、中年。串在一起的画面大体能体现飞速发展的中国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传统文化被冷落等。《鸡犬不宁》视线切入点是开封一个不景气的豫剧团,因为董团长出车祸把该发给演员的工资弄丢了,演员们不得不散伙回家,剧团三兄弟:马三、刘兵和四海,是三个以戏曲为生的中年男子,尽管不断为生存奔波和挣扎,却因为剧团最终的不景气,先后失业。马三改行做了斗鸡的,四海改行做了卖狗的,而刘兵靠老丈人的钱开了照相馆,四海妻子素梅本是团里的台柱子,演不了戏后,去深圳发展。一辈子只会“唱戏”的他们,唱不了戏,生活中也失去了平衡。

  失去平衡的主因是豫剧团员“活”的本领不强。长期在国有体制下人的能动性受到极大束缚,猛一变化,很难适应。看《鸡犬不宁》让我联想到前不久作家洪峰在沈阳“乞讨”的行为艺术,行业不同,体现出来的本质其实没什么两样。

  事业的痛楚必然会影响到生活的质量。把一种窝囊感带入另一种嬗变——年纪的增长,影片出现的情节自然是中年男人跟前列腺或者夫妻生活能力的无奈交集。这点跟《疯狂的石头》里包世宏“尿不出来”有异曲同工之处。但《鸡犬不宁》跟《疯狂的石头》相似点的确不太多,最大的差异在于《疯狂的石头》更关注是否拥有“后现代色彩”的娱乐效果,而《鸡犬不宁》承载的东西太多,就是笑也很难做到肆无忌惮。

  《鸡犬不宁》情节发展也更平面,生活流的东西更多,比之《疯狂的石头》单线索发展的“电玩”般好人抓贼游戏,当然就显得不够紧凑。所以,我从头至尾觉得《鸡犬不宁》不要老惦着接《疯狂的石头》的班。它刻画的平民百姓“鸡零狗碎”流水般日子并非平淡无奇,有自己的魅力和看点。补充一句,里面徐帆的表演也非常好,唱京剧的徐帆这次改豫剧,表现比《青衣》时更出彩。

     谭飞/文(载11月17日《钱江晚报》影评版)

欢迎博友们用PingCo手机软件实时访问我的手机博客,点击下载了解更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