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坛一瞥 |
我还记得,数年前,陈大师凯歌携爱妻陈红来成都出席了诗人杨黎主办的“文学与影视研讨会”,其时,作家们的发言让陈大师昏昏欲睡。这几年来,文学与影视的关系大抵也就是——昏睡,经常睡在一起,但可能谁都没正眼瞧过对方,“龙在上凤在下”还是“颠鸾倒凤”都不清楚,整一个昏头昏脑。
据说作家们远的嫉妒J-K-罗琳,因为她的几部《哈利-波特》简直就是印钞机,书好卖,电影也是票房灵丹;近的羡慕易中天,因为他从不写小说但版税一年就好几百万,还经常上电视,风光得紧。作家们以前还能获得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的青睐,传说老谋子当时还爱从《小说月报》上挑选题,可俱往矣,中国还活蹦乱跳着的作家好象越来越不吃香,从《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看,电影大师们已经开始在《哈姆雷特》或者《雷雨》中找灵感了,当代作家渐渐形如鸡肋。
作家们以前挺喜欢在作品扉页写上“本书已由某某导演拍摄成某某影视作品”,这当然是一种风光,按传统观念看待,“触电”是主动的,巴不得,再廉价也干,能被腕们瞧上就更是对作品严重肯定。但现在,这种“主动献身”好象越来越行不通,一方面,影视大腕们越来越重视原创,这种原创不再是传统意义的文学,而是编剧对导演点子或意图的文学加工;另一方面,这是最关键的——许多作家开始认为凭什么你挑我就象市场上买鸡蛋,我还非得奴颜媚骨,这不公平,于是干脆待价而沽,或者“对低价收购说不”!
最牛逼的当然是准备“入侵”影视,听朋友王旭东说一本叫《女特警》的书“牛”到了宣布要以文本本身作为股份,参与到该书的电视剧改编、拍摄、发行、分利中去。虽然这可能只是一种姿态,但强硬身段毕竟跟过去比是“有胆略”多了,“半资方”也一改作家在文学与影视关系中的“弱者”地位。
弱者,你的名字不叫作家!当《女特警》打响这第一枪之后,文学本身与作家本身似乎恢复了应有的“荣光”。虽然由一本写退役女特警情感波澜的小说来开这个先河,总觉得有点“挟女警以令天下”的意味,但“第一枪”最重要,谁开都不妨事,是一种历史选择。
其实,中国传统作家最早是瞧不起影视的,认为是“雕虫小技”,一开始许多作家还拒绝把自己作品改编了,认为“会串味”,随着张艺谋把苏童、余华的几部小说拍了拿到异邦得了奖,景况为之大变,作家们看到同行因此名利双收自然开始对“触电”趋之若骛。现在,《女特警》的“入侵”之举实际上有点拨乱反正的意思,对上述非此即比的“高傲”与“媚骨”是一种校正,也更符合文学与影视本来具有的逻辑关系。
入侵,代替“投降”,这样的姿态无论实际操作价值几何,的确反映了现在的文坛,在日益市场化产业化之后,越来越有范儿,越来越理性,也越来越谙熟运作之道。
谭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