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茉莉花开》,闺怨女人的上海秘辛

(2006-04-24 16:36:48)
分类: 影视评论

http://ent.tom.com/img/assets/200507/74.jpg

 

如果说前张艺谋御用“掌镜” 侯咏先生一心想拍一部远超老谋子《摇啊摇》的上海电影,那一定是一庸俗的假设;如果说章子怡在《茉莉花开》里扭着腰肢唱歌是为了证明她可以做得比巩俐在《摇啊摇》中更好,那一定是一阴暗的猜想。确切定义,呈现在我面前的《茉莉花开》实际上既不是苏童的“江南妇女生活”,不是侯咏的“上海情愫”,也不是章子怡的“海上旖梦”。它真实展现的是一段横亘半世纪的三代闺怨女人的上海秘辛。一种闺怨,两处焦虑

两处焦虑当然指男人焦虑生育焦虑。这也是所有身心正常女人都会遭遇的终极命题。只不过,放在上海女人这个特殊群体,上演于逼仄压抑同时又充满隐喻的上海阁楼,这两处焦虑就显得更为突出,更有戏剧性。这种戏剧性便成为《茉莉花开》的基石,《茉莉花开》的看点绝不仅仅是章子怡在大雨滂沱中独自产子。被电影公司老板始乱终弃的茉;无法生育唯有领养女儿的莉;被丈夫抛弃仍坚持生孩子的花。每一代女人都因了男人或后代影响至深,这种影响过程漫长,痕迹深刻。

在此过程中,每一个女人都受到了她上一代或两代女性的思想、行为压制,这种钳制谈不上“金枝欲孽”式封建,但绝对是“害怕重蹈覆辙”的长辈意识使然,内里还夹杂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母女之间或祖(母)孙(女)之间的微妙情结。待字闺中的如花女儿,孀居多年的母亲,英俊有活力的未来女婿,毛巾、汗水、背心、小高,这些因素在狭小舞台的尴尬与交融,让《茉莉花开》拥有了细节的张力,也让很多观众能回到过去重品特殊年代的另类真实

“男人焦虑”始于姜文对章子怡的抛弃,喜欢水银灯下生活的“茉”终敌不过姜文要捧红她的诱惑,委身于这个讲一口洋泾浜英语的男人,但旋即战事来临姜文逃港,“茉”只得带着身孕返回母家。“男人靠不住”从此成为“茉”的一生噩梦,特别是母亲陈冲被“老白脸”所骗自杀后,“茉”心中对男人二字真正有了一生未变的定论。“茉”的这种焦虑传递给了私生女儿“莉”,“莉”的男人焦虑让她甚至怀疑丈夫陆毅跟母亲有不苟之事,无法生育的痛苦最终迎来了养女“花”,但由男人+生育的过度焦虑导致“妄想之举”最终逼死陆毅,也让“莉”随夫而去。由于自己和“莉”的多舛命运,“茉”对外孙女“花”的择偶多番劝导,但“花”仍然被出国后的丈夫刘烨抛弃,“花”最终选择坚强地在大雨里产下自己小孩。

对旧时代中国女人来讲,唯一真正属于自己的财产可能只有“男人”和“孩子”,但这样的财产是相对的并不绝对,在一定环境与时段里这种财产也是孽债,用掉一辈子都不一定还得清。《茉莉花开》拉开的五十余年画卷,是女人不懈争夺个体财产同时也是拿生命还债的过程。点睛之语大抵就是章子怡对陈冲说的:如果不这样的话,可能结果更糟(大意)。女人对命运的把控显然受到诸多外力影响,她真正想逃避的闺怨实际上是命中注定,换一种活法?这可能会是另一段悲剧的开始

《茉莉花开》其实还可以套用方方的一个中篇题目——《在她的开始就是她的结束》,里面的两个“她”是老练淡定的陈冲和日见圆熟的章子怡。三段式结构以及女主演繁复的角色转换略显“以辞害意”,但只要真正入了戏,就会发现《茉莉花开》不光有《良友》杂志、明星高占非幻象、质地优良的旗袍等“上海符号”。它比拼的重点不是情调营造、氛围描摹而在其他。它当然不是另一部《长恨歌》,不是《理发师》,也谈不上陕西男人或北京女人的滥俗“上海想象”。观众面前的《茉莉花开》,这段秘辛,是上海,也注定是中国的。

谭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