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台期间,曾收到浙越陆派传人廖琪瑛老师发来的手机短信,邀请我观看当天央视11套《过把瘾》栏目。可在台湾的宾馆里一般能看到央视4套和东方卫视、湖南卫视等大陆电视,央视11套都看不到。尽管没看到廖老师任评委的精彩节目,却勾起了我对台湾越剧状况的兴趣,于是也进行了一番了解——
http://s1/middle/413db550n8a63054823e0&690
台湾传统戏曲大多源自大陆闽粤地区,自明代末年随漳、泉、客籍移民之播迁,闽粤一带民间戏曲亦流传至台湾,因此台湾早期民间戏曲乃建立于闽粤曲艺的基础之上,主要有高甲戏、四平戏、布袋戏、歌仔戏等,京剧自清末开始传入台湾,1950年5月,施银花戏班自舟山赴台,越剧始传入宝岛。
1950年夏,由施银花领衔的虎风越剧团在台北美都丽大戏院首次公演,首场戏是《卧薪尝胆》。接着又在红楼、明星、大中华诸剧院演出《孟丽君》。悠扬的江南丝竹,柔婉的吴越歌韵,使大批入台的大陆东南沿海人士倍感亲切。从未见过的由女子戏班饰演的绍兴戏,以通俗动人的情节、委婉柔美的唱腔,也打动了不少台湾本地居民。
后来,虎风越剧团改名为“中华越剧团”。最著名的演员是旦角吴燕丽。她出生于越剧的发源地浙江嵊县。吴燕丽扮相出众,加上好学,很快脱颖而出,她与小生李琴飞搭档,在台北美都丽戏院首次登台,就连满七天,一炮而红,被誉为“越剧皇后”。当时,台湾流行着两句话:“京剧唱红顾正秋,越剧红了个吴燕丽”。
过了不久,杨庆余组织了慈光越剧团,邀集名小生朱凤卿、老生宋天飞等和中华越剧团打对台。朱凤卿的小生风采也吸引了不少戏迷,被誉为“越剧皇帝”。
http://s8/middle/413db550n8a6319a439c7&690
台湾“越剧皇帝”朱凤卿
杨庆余还一度把吴燕丽挖到慈光越剧团,让她和朱凤卿同台,演出盛况空前。后来,吴又被请回中华越剧团。两团竞相推出精采老戏和改良越剧。当时,在台湾的著名越剧演员还有小生葛少华、丑角“喇叭花”等。
由于越剧表演细腻传神,音乐悦耳动听,加上漂亮的服装和布景,很为观众尤其是妇女所喜爱。每有演出,浙江、江苏等江南诸省籍观众及台湾本地观众趋之若骛,聆赏乡音,缅怀旧情。越剧最盛时,甚至可与卖座最好的京剧相抗衡,是在台湾演出的大陆地方戏中最受欢迎的一个剧种。
越剧在台湾一直风行了二十年,到70年代,由于老演员相继退隐,新演员培养得少,慢慢冷落下来。
1972年后,曾在大鹏剧校坐科的女演员周弥弥投入推展越剧的活动。1976年,她组成再兴青年越剧团,经常邀请京剧演员协助演出。1989年她拜傅全香为师,并先后邀请上海越剧院等剧团著名演员赴台指导并搭配演出。如与徐玉兰合演《金枝玉叶·闯宫》、《孟丽君·上林苑》;与史济华、金美芳先后合演《梁祝》;与汪秀月合演《皇帝与村姑》;与刘丽华合演《碧玉簪》;与汪秀月、杨文蔚、张秋萍合演《林投姐》等,获得观众的赞赏。她为越剧在台湾的传播与促进两岸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她还曾数次率团赴美国演出,纽约市教育局局长给她颁发了“亚洲艺人杰出奖”。http://s5/middle/413db550n8a635d2a7964&690 再兴青年越剧团的周弥弥
还有,过去常在台北市演出越剧的高瑾,是从香港去台湾的。60年代末,曾组团演出,还在台湾中华电视台演过《打金枝》。初时,多与影星甄秀仪搭档,使越剧又风靡了一阵;自甄秀仪结婚退隐后,光芒遂敛。
1981年,台北市还举行了一次越剧演员联合演出,请出退隐多年的“越剧皇帝”朱凤卿和“越剧皇后”吴燕丽合演《秦香莲》,名伶葛少华、俞少芳、东方珠、王小芳等也参加了演出。周弥弥还同葛少华合演了《盘夫索夫》。这是台湾越剧界的盛事,使台湾的越剧观众非常兴奋。
两岸开放交流后,浙江小百花、绍百、福建芳华越剧团等大陆越剧表演团体也曾多次赴台演出,深受台湾同胞欢迎。
2009年10月,周弥弥率领的台湾再兴青年越剧团在中华公所中山纪念堂举行“八八水灾”赈灾筹款义演,吸引了众多江浙沪和广东籍同胞进场观看捐款。
目前,两岸交流趋于频繁,血浓于水的感情与日俱增,两岸文化交流已成为两岸骨肉同胞的精神纽带。
期待着两岸更多愿为传播越剧艺术的有识之士,共同为发展越剧、繁荣越剧而奉献心力。愿海峡两岸越韵交融,绵延长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