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安立志微博
安立志微博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745
  • 关注人气:6,2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篇《钱神论》

(2019-03-14 16:01:58)
标签:

古代

金钱

地位

分类: 杂谈

两篇《钱神论》


 安立志


两篇《钱神论》

 

  虽然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行的”,以致在久远的古代,就有人看到了金钱的巨大作用,而《钱神论》就是典型的说法。最早的《钱神论》,其实是晋人成公绥的作品。成公绥(231273),字子安,幼而聪敏,博涉经传,辞赋甚丽;性寡欲,不营资产,家贫岁饯,处之如常,正是因其身世与经历,方能写出《钱神论》这样的妙文。全文如下:


  路中纷纷,行人悠悠,载驰载驱,惟钱是求。朱衣素带,当途之士,爱我家兄,皆无能已。执我之手,托分终始,不计优劣,不论能否。宾客辐凑,门常如市。谚曰:“钱无耳,何可暗使?”岂虚也哉?


  成公绥的《钱神论》见载《太平御览》,虽只是残片,其刻划世象,剖判人心,切中肯綮,力透纸背,亦见其深度与功力。然而,在晋代却有一篇影响更大的《钱神论》。作者鲁褒,“好学多闻,以贫素自立。元康(公元291-299年)之后,纲纪大坏。褒伤时之贪鄙,乃隐姓名而著《钱神论》以刺之。”不过,见于《全晋文》的《钱神论》亦非全文,乃后人据《晋书》、《艺文类聚》、《初学记》合抄而拼成。“其略曰”:


  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朽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


  钱之为言泉也,百姓日用,其源不匮,无远不往,无深不至。京邑衣冠,疲劳讲肆,厌闻清谈,对之睡寐。见我家兄,莫不惊视。钱之所佑,吉无不利。何必读书,然后富贵!……由是论之,可谓神物。


  无位而尊,无势而热。排朱门,入紫闼。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诤辩讼,非钱不胜;孤弱幽滞,非钱不拔;怨仇嫌恨,非钱不解;令问笑谈。非钱不发。


  子夏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吾以死生无命,富贵在钱。何以明之?钱能转祸为福,因败为成,危者得安,死者得生。性命长短,相禄贵贱,皆在乎钱,天何与焉?天有所短,钱有所长。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钱不如天。达穷开塞,振贫济乏,天不如钱。……


  夫钱,穷者能使通达,富者能使温暖,贫者能使勇悍。故曰:君无财,则士不来;君无赏,则士不往。谚云:官无中人,不如归田。虽有中人,而无家兄,何异无足而欲行,无翼而欲翔。……


  鲁褒生活的年代比成公绥晚了20多年。成《论》共69字,除前16字外,其余均在鲁《论》中出现,或谓鲁《论》系对成《论》的扩展与发挥,是否确论,权为一说。《钱神论》虽名以“论”,实乃辞赋。鉴之原文,其中虚拟司空公子与綦毋先生之问答,极论钱之妙用,且谐谑讽谕,酣畅淋漓。


  公元3世纪,短短几十年接连出现两篇《钱神论》,决非偶然。三国归晋之后,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但从皇帝到官吏,巧立名目,卖官鬻爵,拚命搜括,贪得无厌,徇私枉法,“货赂公行”,产生了一批极力聚敛、大肆挥霍的富豪。据《晋书》记载,著名的如石崇,“财产丰积,室宇宏丽,……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尽山陆之珍。”王戎则“积实聚钱,不知纪极”,仍“昼夜计算,恒若不足。”而和峤“家产丰富,拟于王者,然性至吝,以是获讥于世。”《钱神论》问世后,东晋历史家干宝认为,“核傅咸之奏,钱神之论,而睹宠赂之彰。民风国势如此……”(《晋纪总论》)以致“疾时者共传其文”。


  其实,“钱神”之谓,并不突兀。古代中国是多神之国,树石蛇鼠,皆可为神,何况钱乎?作者以如椽巨笔,揭示了金钱的异化与世风的溷浊。此时的金钱,早已不是价值符号,已经嬗变为严重扭曲社会生活的“异形”,主宰了人生的贫富、强弱、贵贱、安危乃至生死。“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钱之为物也,“无位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入紫闼”,可谓无所不能的“神物”。现代经济学有“货币拜物教”一说,“货币”即钱也,“拜物教”即神也,“钱神”岂非“货币拜物教”之滥觞?鲁褒以“钱神”二字,道破“货币拜物教”之实质,可谓穷形尽相,入木三分。


文中精彩之处颇多,“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揭示了钱的流通功能;“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朽象寿,不匮象道”,阐述了钱的贮藏功能。而“亲之如兄,字曰‘孔方’”,正是后人将钱称为“孔方兄”的最早版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