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安立志微博
安立志微博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52
  • 关注人气:6,2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钱币的别称

(2019-03-02 15:04:41)
标签:

古代

钱币

分类: 杂谈

钱币的别称

 

安立志


钱币的别称

 

  国门开放之后,人们有了更多的出国机会。出国后,接触外币是必不可免的,美元、日元不用说了,巴西的雷亚尔、南非的兰特,也有幸一睹其面。不过,如同人民币一样,这些都是外币的正名,而非别称,什么是金钱的别称呢?近代以来的“袁大头”、“大团结”,应当属于这一类。

钱币的别称

  当代的钱币,无分国别,就其形制而言,只有纸币、硬币两种。最初的钱币是以贝壳为原料的,形制自然是谈不上的。随着历史的进步,钱币材质渐以贵金属为主流,形制上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秦王扫六合”之后,统一了文字与度量衡,也有了方孔圆形的统一货币。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对钱的使用日益频繁,因此,人们也赋予钱以种种别名。

钱币的别称

  “孔方兄”。将钱称作“孔方兄”,即是由古钱币的形制而得。西晋鲁褒的《钱神论》,借司空公子之口说道:“上智先觉变通之,乃掘铜山,俯视仰观,铸而为钱。故使内方象地,外圆象天,大矣哉!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亲爱如兄,字曰孔方。”这大抵就是“孔方兄”之渊源了。明代袁宏道诗云:“闲来偶读《钱神论》,始识人情今益古。古时孔方比阿兄,今日阿兄胜阿父。”(《读<</span>钱神论>》)诗中巧借钱的别称,尖刻地讽刺了那些把金钱看得比生身父亲还要重的人。

钱币的别称

   “阿堵物”。“阿堵物”一词见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规箴》:“王夷甫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拿走这碍事的东西)。”王夷甫在历史上并无令名,只以“口不言钱”著称。不过,却由于这则故事为金钱留下一个别样的称呼。北宋诗人张耒就曾在诗中引用过:“爱酒苦无阿堵物,寻春乃有主人家。”(《和春咎》)

钱币的别称

    “邓通”。在中国历史上,汉文帝刘恒算是说得过去的皇帝,“文景之治”即由他开始。邓通是汉文帝的宠臣,虽官居上大夫,却以为文帝吮痈舔痔为能事。“上使善相者相通,曰‘当贫饿死’。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谓贫乎?’”(《史记》卷125佞幸传)为奖励邓通的“媚上”之功,文帝当即赐他一座铜矿山,并允许其自由铸钱,以致邓通的私钱流布四海,富甲天下。后世遂以“邓通”作为钱币的别称。《金瓶梅》第30回中就有“富贵必因奸巧得,功名全仗邓通成”的诗句。

钱币的别称

   “青蚨”。晋代《搜神记》卷十三:“南方有虫……名青蚨,……取其子,母即飞来,不以远近。虽潜取其子,母必知处。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以子血涂钱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青蚨还钱”也见于《太平御览》卷九五。虽然只是迷信,但在民间却广为流传,并以此指代金钱。唐人寒山有诗云:“囊里无青蚨,箧中有黄绢。”北京著名老字号“瑞蚨祥”就是从“瑞云焕彩,青蚨还钱”一语演化而来。

钱币的别称

   “铜臭”。本义为铜钱的臭气,也引伸为金钱。这是一则卖官买官的典故。崔烈,“有重名于北州,历位郡守、九卿。(汉)灵帝时,开鸿都门榜卖官爵,公卿州郡下至黄绶各有差。……(崔烈)入钱五百万,得为司徒。……烈于是声誉衰减。久之不自安,从容问其子钧曰:‘吾居三公,于议者何如?’钧曰:‘大人少有英称,历位卿守,论者不谓不当为三公;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烈曰:‘何为然也?’钧曰:‘论者嫌其铜臭。’”(《后汉书·崔烈传》)

   “白水真人”。据《后汉书·光武皇帝本纪》:“王莽篡位,忌恶刘氏,以‘錢’文有金刀(“劉”字由“卯、金、刀”组成),故改为‘貨泉’。或以‘貨泉’字文为‘白水真人’。”光武即东汉皇帝刘秀的年号。刘秀即位后,并未废除王莽制的“货泉”并恢复汉制的“五铢钱”。刘秀迷信谶纬之说,因其出生于南阳白水,刘秀即以此为“奉天承运”,“中兴汉室”之吉兆。后世就有人将“白水真人”作为钱的代称。

   “上清童子”。钱币也有一个高雅飘逸的别称,即“上清童子”。据唐代《博异志》载,“贞观中,岑文本在山亭避暑,午寐初醒,有叩门者,药竖报云:‘上清童子元宝,特此参奉’。文本性素慕道教,束带命入,乃二十以下道士,谈论至日暮而别去,至院墙下不见,文命掘地得墓,有钱一枚。方悟上清童子为青铜之名,元宝为钱之文。”唐代以后,有人即用“上清童子”作为钱的雅号。

  另外,钱的别称,还有“不动尊”和“没奈何”等,使用的人就更少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兴亡咏叹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