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山·月牙泉

标签:
旅游敦煌鸣沙山月牙泉 |
分类: 散记 |
鸣沙山·月牙泉
安立志
敦煌,天空湛蓝,阳光刺眼,天际的白云,掠过金色的鸣沙山。
鸣沙山位于敦煌城南五公里,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整个山体由细米状黄沙积聚而成,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声响;轻风吹拂,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鸣沙山。鸣沙又叫响沙、哨沙或音乐沙,它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奇特的自然现象。美国的长岛、马萨诸塞湾、威尔斯两岸;英国的诺森伯兰海岸;丹麦的波恩贺尔姆岛;波兰的科尔堡;还有蒙古戈壁滩、智利阿塔卡玛沙漠、沙特阿拉伯的一些沙滩和沙漠,都会发出奇特的声响。据说,世界上已经发现了100多种类似的沙滩和沙漠。在我国,敦煌鸣沙山与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鸣沙山号称四大鸣沙。
鸣沙山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沙垄相衔,盘桓回环。鸣沙山的形成,有一个传说,西汉时汉军与匈奴交战,大风突起,漫天黄沙将两军人马全部埋入沙中。千百年后,漫漫黄沙之下,仿佛仍能听到军兵的喊杀声和战马的嘶鸣声。据文献记载,鸣沙山之形成至少有3000年历史。据东汉《辛氏三秦记》载:“河西有沙角山,峰崿危峻,逾於石山。其沙粒麄色黄,有如乾糒。”沙角山即今鸣沙山。两晋佚书《西河旧事》则有:“沙州,天气晴明,即有沙鸣,闻于城内。人游沙山,结侣少或未游,即生怖惧,莫敢前。”唐代《沙州都督府图经》中写道,鸣沙山“流动无定,峰岫不恒,俄然深谷为陵,高崖为谷;或危峰如削,孤岫如画;夕疑无地,朝已干霄。”晚唐《元和郡县志》则有:“鸣沙山一名神山,在县南七里,其山积沙为之,峰峦危峭,逾于石山,四周皆为沙垄,背有如刀刃,人登之即鸣,随足颓落,经宿吹风,辄复如旧。”唐代无名氏赞曰:“传道神沙异,喧寒也自鸣。势疑天鼓动,殷似地雷惊。风削棱还峻,人跻刃不平。更寻掊井处,时见白龙行。”(《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版,P79)如此自然奇观,可谓世界罕见。
凤凰名博的团友们,没有像其他游客一样,穿上桔红色的防沙靴,选择徒步登山,而是乘坐“沙漠之舟”登上了山顶。
眼前是一幅奇美壮丽的景观!高低起伏的沙丘,绿色点缀的植物,曲线流畅的沙丘弧线,在阳光的直射或阴影里,骆驼们单列纵队,首尾相接,跚跚行进。导引者则是当地的骆驼哥、骆驼姐。往返的驼队相遇,“沙漠之舟”的乘客们,不时发出欢呼与尖叫,手扶鞍辔,手持相机,相互拍照。
辞过“沙漠之舟”,到山顶还有一段距离,踩着柔软的细沙,进两步,退一步,脚步沉重而迟缓。山坡上,骆驼队在卧地休整,尽情享受着劳累之余短暂的休憩。旁边的摊贩,兜售着鸣沙山特产,小小的玻璃瓶装着彩色沙粒。原来这鸣沙山整个山体都是由红、黄、绿、白、黑五色沙粒所构成。有的游客攀着当地人搭建的沙梯,登上沙丘之巅。有人干脆脱掉鞋子,赤脚踏进滚烫、温热、细软的沙土里,从鸣沙山另一侧滑下山坡,亲身感受大自然神奇、玄妙的天籁。
我们的时间不够用,未能亲身感受鸣沙的乐趣,只能骑着骆驼赶往下一个集合地点。西坠的太阳依旧明晃晃、热辣辣。拐过一个沙丘,眼前一亮——琼楼玉宇,碧波荡漾,竟是别样世界!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不足以表达此时的心境,陶渊明的“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倒庶几近之。
原来这就是中外驰名的月牙泉!月牙泉的形状,像极了月初的一弯新月,玉石般镶嵌在金色的沙丘之间;月牙泉的水质,清凉澄彻,味美甘冽;月牙泉的水色,碧如翡翠,净如明镜;月牙泉的水面,微风起伏,涟漪萦回;月牙泉的两岸,芦苇茂密,杨柳旖旎,亭台倒映,沙丘环衬。奇哉,月牙泉!不为流沙所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千百年来,大漠苍茫有此一泉,黄沙满天有此一水,暴风狂骤有此一景,可谓天地之造化,造化之神奇!
当地流传着一则故事:此地原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寺里举行浴佛节,善男信女,烧香敬佛,络绎不绝。住持端出一碗圣水,放在寺庙门前。一位外来术士前来挑战,要与住持斗法。术士挥剑作法,念念有词,霎时间,天昏地暗,风沙大作,把雷音寺埋在沙底。奇怪的是,那碗圣水却安然无恙。术士又使出浑身解数往碗内填沙,碗周形成一座沙山,圣水依然如故。术士无奈,只好悻悻离去。刚走几步,轰隆一声,圣水倾斜变成一弯清泉,术士却变成一块黑石。原来这碗圣水是佛祖释迦牟尼赐予雷音寺住持,专为人们祛病消灾的。由于外道术士作孽生事,残害生灵,便略施惩罚。不想碗倾泉涌,形成了月牙泉。
这段故事当然是不稽之谈。从科学上讲,月牙泉的形成,曾有上升泉、断层泉、风成湖、裂隙泉、地下水溢出、古河道残留等说法,不过这些只是推断。1997年开始,甘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地质专家,经过五年多实地调查与研究,认为处于党河洪积扇和西水沟积扇洼地的月牙泉,是低洼地形条件和较高区域地下水位溢出地表所形成。不过这些说法太过专业,不为一般游客所关注。
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的孪生姐妹,“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风夹沙而飞响,泉映月而无尘”。“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历代文人墨客对这一独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观称颂不已。游人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泉边畅游,都会游目骋怀,心驰神往,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当地人称,“沙岭晴明,月牙晓澈”为敦煌八景之一,绝非过誉。
从月牙泉东端绕行,来到月牙泉边,几株胡杨、旱柳,均为数人合抱之木,树龄都在百年以上。一株名为“左公柳”,铭牌记曰:晚清重臣左宗棠进军新疆收复国土,一路之上遍植旱柳,当地人以此命名以兹纪念。月牙泉南岸是一座仿唐建筑群,结构呈“山”字形,称为“鸣月阁”。整座建筑,雄伟壮观,古色古香。厅台楼阁,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别具特色。分别为“月泉阁”、“茗香斋”、“月到风来”、“山得水趣”等。“月泉阁”有联云:“聚粒沙而成山无欺自安;汇滴水以为泉有容乃大”,横批为:“山泉辉映”。史载,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得天马于渥洼池中,后人疑月牙泉即渥洼池,遂立一石碑曰“汉渥洼池”。“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之影幻游龙”。由是,奇特的月牙泉更增添了传奇色彩。唐代无名氏赋诗称:“渥洼为小海,伊昔献龙媒。花里牵丝去,云间曳练来。腾骧走天阙,灭没下章台。一入重泉底,千金市不回。”(《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版,P80)诗意即指此。
面对如此佳山妙水,带不走的是美景,带得走的是照片,禁不住诱惑,手持相机、手机,临水岸,登沙山,尽可能记录下眼前的一切。自我陶醉、自我欣赏之余,发到“凤凰十大名博行”微信平台上,朋友看到,赞美者有之、称奇者有之、怀疑者有之,如同千手观音,大千世界,各有各的视角。
诗云:
嫦娥失手碎银盘,
残片掷向瀚海边。
泉里丘山辞晚照,
阁前驼队下夕烟。
鸣沙响处听天池,
杨柳丛中梦玉关。
汉武楼兰均去也,
西风古道越千年。
2014年10月7日香港《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