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安立志微博
安立志微博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276
  • 关注人气:6,2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萧条铜雀台

(2014-09-09 08:52:57)
标签:

铜雀台

曹操

文物

分类: 散记

萧条铜雀台

 

安立志

 

萧条铜雀台

萧条铜雀台

萧条铜雀台

萧条铜雀台

萧条铜雀台

萧条铜雀台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著名的《赤壁》诗,这首诗也使铜雀台(一名“铜爵台”,古文中“雀”“爵”通用)流传千古。

 

铜雀台在哪里?在史书里,在汉赋里,在唐诗、宋词里,铜雀台似乎是一个任人想象的虚拟形象。其实,1800年前的铜雀台,就在今邯郸市临漳县城西南十八公里的三台村西。

 

早春天气,春寒料峭。从邯郸市出发,沿京珠(北京至珠海)高速公路南下,出磁县口,但见阡陌泛绿,村落萧疏,穿过蜿蜒的乡间小路,来到京珠高速东侧的三台村。这里原是三国时邺城旧址。从那时起,邺城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作为黄河流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将近四个世纪。

 

铜雀台的建成,对曹操来说是重要的,也是邺城历史的重要起点。建造铜雀台的起因比较奇特:曹操消灭袁氏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得铜雀一只,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曹操大喜,于是决定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东汉)建安十五年春,造铜雀台成,操乃大会文武于邺郡,设宴庆贺。其台正临漳河,中央乃铜雀台,左边一座名玉龙台,右边一座名金凤台,各高十丈,上横二桥相通,千门万户,金碧交辉。”(《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

 

《三国演义》是小说,晋人陆的《邺中记》提供的是史料,“铜爵、金凤、冰井三台,皆在邺都北城西北隅,因城为基址。建安十五年,铜爵台成。……金凤台初名金虎,……冰井台则凌室也。金虎、冰井皆建安十八年建也。铜爵台高一十丈,有屋一百二十间,周围弥覆其上。金虎台有屋百三十间。冰井台有冰室三与凉殿,皆以阁道相通。三台崇举,其高若山云。”可见,铜雀三台的名称与小说《三国演义》的说法不同。

 

铜雀台今日安在哉?在三台村西的凹地里。寒风萧索,车少人稀,经历了千年河水冲刷,铜雀台大半被漳水冲没,残留下不到10米的土堆。仅存的金凤台也不足20米。残垣颓壁,断砖碎瓦,千余平方米的黄土青砖台基,孤寂地静卧在斜阳蓑草之下。清雍正时的临漳知县陈大桥这样描述眼中的铜雀台旧址:“远望太行诸峰,西峙如画,近瞰漳水,滔滔东流,不特曹氏铜雀、冰井,旧迹与波俱湮,即石虎之九华宫,逍遥楼,亦荡然无存。”(《临漳县志》)这证明,那时的三台就已是今天的样子。看看大门上的匾额,居然“三台胜境”,不禁凄然!

 

进了大门,曹孟德的巨型雕像巍然屹立,仍然展示着雄浑与大气。当年的曹丞相,挟天子,令诸侯,灭吕布,收张绣,战官渡,定辽东……可叹曹孟德一世枭雄,不禁想到唐人刘庭琦的《铜雀台》诗:“铜台宫观委灰尘,魏主园林漳水滨。即今西望犹堪思,况复当时歌舞人。”(《全唐诗》卷110)意境凄凉而悠远。

 

“三台胜境”门洞两侧有对联:“登千古高台犹忆魏武雄风建安诗篇;临六朝都邑似见戎马争锋帝京繁华”,我怎么就找不到这样的感觉呢?“古都邺城,西依太行,北临漳水,地处平原,为中原之粮仓;是齐鲁达西北、中原通幽燕必经之地,为天下之腰膂,河北之襟喉。”这有国务院公布的“邺城遗址”、中国古都学会确定的“临漳三国故地 六朝古都”的石牌为证。进大门后的第二座建筑如同一个乡村廊厦,两侧弃置着一些说不清年代的无头断足的佛像石雕、残缺石兽。门口两侧随便扔着两口硕大的明代浴盆与铁钟。似乎只有廊内的楹联还有点“魏武雄风”:“令诸侯征南战北创曹魏霸业;聚群英吟诗作赋兴建安雄风”。

 

过了洞清观和转军洞,就是大名鼎鼎的金凤台了。沿着高高的台阶上去,门面寒酸,宛如庄户人家,门上有楹联:“袂联铜雀曾做得宫苑春梦王霸事业;襟带漳水自映出豪杰气象名士节操”,门楣匾额——“金凤台”。上得台来,不大的院落里,北侧是正殿,门楣上有“天下归心”四字,出之曹操的《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殿内几尊神像,并非魏武帝曹操,中间的却是玉皇大帝。正殿西间的壁画,介绍的是曹操的生平与铜雀、金凤、冰井三台的有关情况。东间室内,放置着一些大约从铜雀台遗址出土的石马、铜炉及一些建筑构件等物。

 

院落西侧的厢房,门楣题额为“建安风骨”。门口北侧,立了一块石碑,碑文系北宋王安石的《相州古瓦》诗,描写的是铜雀瓦砚之事,与建安文学根本没有关系。厢房墙上的壁画,介绍了建安七子的生平以及蔡文姬的故事。向东出侧门往后走,墙外歪斜着几尊或男或女的古代石像。正殿后面不远,有一处与遗址无关的财神庙,远处不大的土堆大概就是已被漳水冲毁的铜雀台遗址了。正殿房后墙上的宣传画,是曹操大宴铜雀台,将军们比箭夺袍的故事。

 

小说毕竟是小说,铜雀台落成之时,在史书《三国志》里,并未比武,确曾赛文。曹操命题作文,几个儿子提交同题文章,曹植的《登台赋》赢得了曹操的赞赏,其略云:“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川之长流兮,望众果之滋荣。”汉魏之际,铜雀台确曾发挥了文学沙龙的作用,对建安文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之外,当时几位著名文学家,如王粲、刘帧、陈琳、徐干、邯郸淳等,经常聚会铜雀台,或慷慨任气,或悯时悼乱。曹操也曾在铜雀台接见并宴请用重金从匈奴赎回的蔡文姬,据说蔡文姬曾在铜雀台演奏了著名的“胡笳十八拍”。

 

铜雀台建成后,在自然与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历五次劫难、两次大修。五次劫难,有三次是人祸所致,一是西晋永嘉元年(307)汲桑的破城烧宫,二是北周建德六年(577)宇文邕的拆台建寺,三是北周大象二年(580)杨坚的焚宫废城。作为六朝古都的邺城与铜雀台,最终毁于后来成为隋文帝的杨坚之手。两次大修,一是石虎对铜雀台的整修。后赵建武元年(335),石虎在邺建都后,因避名讳,将“金虎台”改为“金凤台”,又对本已宏伟豪华的铜雀台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与整修,以致“三台更加崇饰,甚于魏初。”工程竣工两年后石虎病死,当年因雷击引发铜雀台大火,“诸门观阁荡然,……光焰照天,金石皆尽,火月余乃灭。”(《晋书》卷107石季龙载记)二是高洋对铜雀台的整修。北齐天保七年(557),高洋抽调30万民工在邺城修建三台,“大起宫室及游豫园”,天保九年八月竣工。“台成,改铜爵曰金凤,金虎曰圣井,冰井曰崇光。”(《河朔访古记》)不满30岁的高洋,工程完工第二年即因残暴荒淫而早死。他耗尽府藏,整修三台,穷奢极侈,泼天糜费,从落成之日算起,到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再一次遭毁,仅存19年。

 

踏遍遗址,没有看到体现曹操临终关于卖履分香,登台望陵的介绍,更没有看到五朝战乱、汉胡杂处的交待,这些在离此不远的造价高昂的“邺城博物馆”中得到了体现。铜雀台毕竟不仅仅属于曹魏,它曾经是中古时代几个王朝的政治军事中心。铜雀台旧址最终毁于漳河水患,而今天的漳河,河床枯涸,杂草丛生,一片萧条,早已不见了浩大的水势。当年的豪华帝都,已经成为早春的麦田,农民们在田里正在灌溉或施肥。唐人聂夷中《早发邺北经古城》诗云:“微月东南明,双牛耕古城。但耕古城地,不知古城名。当昔置此城,岂料今日耕。……古人已冥冥,今人又营营。不知马蹄下,谁家旧台亭?”(《全唐诗》卷636

 

201499香港《文汇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