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安立志微博
安立志微博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509
  • 关注人气:6,2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假稻草人(一篇旧文)

(2013-10-01 08:34:42)
标签:

稻草人

制度规定

分类: 杂谈

真假稻草人

 

安立志

 

http://s6/mw690/413d9e3ftx6D4I3FuyFc5&690

  

  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伊始,首先从作风建设抓起,八项规定出台数月,一些豪华消费场所“门庭冷落车马稀”,不少地方奏响了“裁员”“转型”的主旋律。

 

  然而,春节刚过,就传来了坏消息。矿泉瓶中倒出了“茅台”(327日新华网),农家院里洗出了“桑拿”(329日安徽卫视)。豪车藏在寺院,盛宴躲进会所(414日《京华时报》)。在许多地方,公款吃喝已经呈现出从“潜伏”到“回潮”的汹涌暗流。

 

  治理公款吃喝,中央政府可谓三令五申,报纸上就有“五百多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的说法(129日《检察日报》),反复上演着“禁止——反弹——再禁止”的尴尬循环。这样的循环何以一再循环,根本原因在于这些禁令有始无终、形同虚设。这不禁让我想起莎士比亚戏剧的一段台词:“我们不能把法律当作吓鸟用的稻草人,让它安然不动地矗立在那边,鸟儿们见惯以后,会在它顶上栖息而不再对它害怕。”(《一报还一报》)过往的诸多禁令,实际上都已经沦为这样的“稻草人”。紫禁城里,天子脚下,尚且如此,荒远边鄙,可想而知!

 

  莎士比亚关于“稻草人”的台词说的是法律问题,其实,在我国,法律并不比禁令更神气,岂不闻“法律不如红头,红头不如批示”之谓欤?《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编(通用版)》载有一则题为《鷧鸟中计》的寓言,其中不仅隐含着类似的道理,而且体现了鲜明的国情。寓言文字十分精短,照录如次:

 

  人有鱼池,苦群鷧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群鷧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渐审视,下啄,久之,时飞止笠上,恬不为惊。人有见者,窃去刍人,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鷧仍下啄、飞止如故。人随手执其足,鷧不能脱。

 

这篇初中生课外读物,原载于《权子杂俎》,是一则明人小品,旧题为《假人》。读物引文不全,遗漏了一条十分重要的“豹尾”——文末应为逗号,接下来则是“奋翼声‘假、假’。人曰:‘先故假,今亦假耶?’”

 

这是一则真假稻草人的故事,这则寓言隐含着多种寓意。最初的稻草人当然是真的,对于吓阻鸬鹚偷啄池鱼,曾经产生过短暂效果。稻草人被识破后,鸬鹚们也就偷啄如故,旁若无人了。值得赞赏的是这个鱼塘主人,当他发现稻草人已经失效,于是利用鸬鹚们已经对稻草人的熟视无睹,干脆自己扮作稻草人,从而抓住了一名作案者。好笑的是被抓鸬鹚的反应。它一面拼命挣扎,一面高声喊叫。它的叫声是抗议、悔恨还是警告同类,不得而知,但它叫的内容很滑稽。它大声叫道:“假的、假的”,仿佛是说“稻草人是假的”,似乎带有警告同类的意味。鸬鹚的逻辑与《红楼梦》中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差堪相似。正因为原来的稻草人是真的,鸬鹚们才会肆意作案,置之不理;正因为现在的稻草人是假的,这位倒霉的鸬鹚才会自投罗网。对渔人来说,“先故假”已经造成损失,“今已真”初步产生效果,这只鸬鹚的落网,不正是因为稻草人变成了执法者么?应当说,渔人的回答颇具深意,“原来的稻草人的确是假的,现在的稻草人还是假的吗?”(“先故假,今亦假耶?”)假如渔人一开始不是设置稻草人,而是防范措施严密,作奸犯科的鸬鹚们,不仅不会给他造成后面的损失,很可能是另外两种结果,要么自投罗网,要么改弦更张。假如他一仍旧惯的做样子、走形式,鸬鹚们不仅不会有所顾忌,反之可能变本加厉。

 

透过这则寓言,不禁浮想连翩:2005年公款吃喝即达3000亿(201227日《人民日报》),是不是因为“鱼塘”本身监管不力,以致饕餮公款的“鸬鹚们”成群结队?那曾经的500多份“红头文件”是否已经沦为“稻草人”,不然,何以如此之多的“鸬鹚们”在公款吃喝的“鱼塘”里竟会几十年大快朵颐?官员们躲进了寺庙,藏进了会馆,照样一掷千金,依旧花天酒地,在他们眼里,是否认为八项规定如同此前的“红头文件”一样仍是稻草人?能否将监管公款“鱼塘”的稻草人由真变假,使之成为一批尽职尽责,真抓实干“鱼塘主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