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提辖出家五台山

标签:
鲁提辖出家五台山水浒传杂谈 |
分类: 水浒随笔 |
鲁提辖出家五台山
安立志
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为躲人命官司,听从赵员外的建议,决定到五台山出家当和尚。北宋时期,要在某部门安插个把人,似乎也会大费周章。
论名气与地位,五台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文殊院则是文殊菩萨的道场。鲁达因杀人走投无路,能安置在这样的单位,应属不错的选择。请看这段叙述——赵员外与鲁达乘轿上山,只让庄客前去通报,且“在山门外亭子上坐定”,“早有寺中都寺、监寺,出来迎接”,接着,智真长老(文殊院的主要领导人)又“引着首座,侍者,出山门外来迎接”,赵员外本一俗人,到这名山宝刹,竟然受此“隆遇”,岂不怪哉!
赵员外并非五台山的上级,他之所以敢对鲁达大包大揽,则是缘于他与五台山的特殊关系。赵员外说,“我祖上曾舍钱在寺里,是本寺的施主檀越。我曾许下剃度一僧在寺里,已买下一道五花度牒在此。”“檀越”俗称“施主”,也就是说,赵员外祖上就是文殊院的“赞助商”。此回标题中有“赵员外重修文殊院”,可见此言不虚。即使如此,介绍一个杀人犯入寺出家,毕竟不是小事。看来赵员外是精于此道的,临来时即预有准备,随即让庄客“一齐将盒子搬入方丈来”,而且“摆在面前”,然后才向智真长老说明来意。为了保证事情的顺遂,赵员外首先隐瞒了鲁达的劣迹,本因官府通缉、四处亡命,竟然变成了“因见尘世艰辛,情愿弃俗出家”。既有“前期投资”又有“现实利益”,赵檀越已张尊口,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智真长老爽快地说,“这个事缘,是光辉老僧山门,容易容易。”
作为安置方,如果没有接受方的配合,赵员外终归一厢情愿。作为接受方的文殊院,对拟进人员本来是负有考察审核之责的。但却在关键环节上走了形式。但凡新人调入,自然免不了“面试”。寺内首座就看出“这个人不似出家的模样,一双眼恰似贼一般。”一方面,他安排知客去接待赵、鲁一行,另方面,他直接向智真长老反映众僧的看法:“这个要出家的人,形容丑恶,貌相凶顽,不可剃度他,恐久后累及山门。”首座的话虽有以貌取人之嫌,但他对鲁达的观察大体八九不离十。反而长老的看法十分势利:“他是赵员外檀越的兄弟。如何撇得他的面皮?”为了消除众僧的疑虑,长老故弄玄虚,又是焚香,又是入定,说什么“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证果非凡。”而且“汝等皆不及他。”怪不得金圣叹语带讽刺:“一个文殊丛林,其众何止千人,却不及一个军汉。”因此,要求众僧“只顾剃度他。”“一把手”表态了,首座只能服从,“长老只是护短,我等只得从他。”如同当今招聘干部一样,哪个单位进人,不都是“一把手”说了算!赵员外行前曾对鲁达称说,这智真长老“是我兄弟”。一位佛门高僧居然与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的赵员外称兄道弟,可见其什么“档次”。
鲁达安置在文殊院,似乎属于“编外人员”,他的僧鞋、僧衣、僧帽、袈裟、拜具统统自备,均由赵员外花钱定做。为了给鲁达创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仪式结束后,赵员外不仅“请客”(请众僧到云堂里坐下,焚香设斋供献),外加“送礼”(大小职事僧人,各有上贺礼物)。有赵员外的精心安排,也为鲁智深日后在寺里安身立命创造了前提,至于鲁智深后来混得怎么样,“员外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那就全靠自己了。鲁达的出家,处处可见“佛商勾结”,相互利用的影子。不过较之今之少林寺的开公司、当董座,还是差了不小的节气。人们通常认为,寺院是佛门“净土”,出家是脱离“尘世”。在鲁达出家问题上,何谓“净土”,何谓“尘世”,委实难以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