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雨中登琅琊台

标签:
胶南琅琊台秦始皇杂谈 |
分类: 诗词 |
念奴娇
雨中登琅琊台
( 2010年8月25日)
安立志
凭高眺望,看茫茫雾雨,片帆渺远。
御路[①]接云竹树碧,翠顶天风吹遍。
波涛深处,巨鲸出没谁见?[⑤]
越甲横卷吴钩,拓疆建都,初具托勾践[⑥]。
傲岸秦王三驻跸,难觅东巡残篆。[⑦]
蓬岛寻仙,徐福渡海,一去何曾返?[⑧]
百朝成败,剩了千古嗟叹。
[①]秦御路,是秦始皇登琅琊台走过的路。现在的御路系1994年重建。登上琅琊台顶,纵目四望,但见峰峦起伏于脚下,沧海铺展至天边。
[②]据《吴越春秋》、《越绝书》等古籍记载,越王勾践徙都琅琊后,依山而起观台,建望越楼以观花海,望会稽,号令秦、晋、齐、楚,尊辅周室,歃血盟。现在的望越楼是1993年在原址重建。
[③]在琅琊台和争高山之间有一仿古楼阁,名琅琊台观龙阁。由于特殊的气象条件和地理环境,琅琊台上空的云经常变幻成龙的形状,出现龙飞龙舞的景象。在观龙阁观看琅琊台龙舞奇观,更能感受到万千银龙在龙湾聚会的磅礴气势。
[④]秦始皇刻石已无存,只存秦二世元年(前209)加刻之辞,世称“二世诏书”,即《琅玡台刻石》。书体为秦统一后的小篆。1924年佚石失而复得,1959年移至中国历史博物馆。
[⑤]《史记》记载:“自琅琊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琅琊台有鲸馆,内中展出鲸皮和鲸骨标本。
[⑥]越王勾践灭吴后,于公元前468年徙都琅琊,越都琅琊90年,后楚败越于琅琊,越南迁。
[⑦]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三次登临琅琊台。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行郡县,南登琅琊,迁民3万户至台下,重新修筑琅琊台。次年(公元前218年),始皇复游海上,由之(芝)罘至琅琊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少子胡亥(即秦二世)从之,再登琅琊台。归途病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大平台)。
[⑧]秦始皇二次东巡,听信徐福,遣其率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三次东巡之时,徐福因数年入海求仙未获长生之药,怕遭到惩罚,谎称海中有大鲛鱼(即鲸鱼)阻拦,重新骗取秦始皇信任,秦始皇和徐福携五谷百工、童男童女数千人从琅琊台起航出海求仙。船至之(芝)罘后,秦始皇沿海西去,徐福率船队继续航行,最终到达日本。
琅琊台位于胶南市区西南26公里处的海滨。1982年,国务院公布琅琊台列入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3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琅琊台为青岛琅琊台风景名胜旅游区。2001年,国家旅游局评定琅琊台为AAA级景区。
琅琊台是两千多年前古人缘琅琊山夯土筑就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绘当时的琅琊台“孤立特显,出于众山上,下周二十余里,傍滨巨海”,它“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高五里”。现在的琅琊台,依然可见台分3个层次,递级而上。它海拔183.4米,山下环台周长7.5公里,平坦的台顶周长130米。琅琊台风景名胜区的景观包括琅琊台、琅琊台下的龙湾、环台沿海风景带及台前斋堂岛上的古迹和自然风光。
周代初期,姜太公封齐时作八神,其中四时主祠就立在琅琊山上,历代的许多帝王曾来这里祭拜。越王勾践在琅琊山起观台会盟诸侯。秦始皇3次登琅琊,一住数月,从内地迁来3万户百姓,修筑起琅琊台,并刻石纪功。琅琊台也是秦方士徐福率数千童男女东渡日本的启航地。所以,琅琊台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书,是琅琊文化的一个重要凝聚点,是学者文人访古探幽寻梦的地方。1994年以来,中国徐福会多次在这里举行中国和国际徐福学术研讨会及徐福遗迹探访活动。胶南市人民政府年年在这里举行纪念徐福东渡日本的庆典。
琅琊台冠领群山,仰俯高天风云和大海碧波惊涛,与海上岛屿相望相呼应,自然风光大气磅礴,蔚然壮丽,天地山海间的奇观异景丛出迭现,令海内外游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