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诗思
(2009-09-29 09:59:4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秋月诗思
安立志
远古之时,人们把日、月,山、川、雨、电都奉为神灵而膜拜之,中秋节即肇始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明嘉靖皇帝为拜月而建的“月坛”至今仍在。中秋成为节日,大抵肇始于唐代,首次记载中秋节的据说是南宋人吴自收:“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临半,故谓之‘中秋’。”(《梦梁录》)皓月当空,银辉铺地,摆上月饼、西瓜、石榴、美酒,亲朋围坐,谈天赏月,千百年来,充满了浓浓的人文和亲情内涵。
古代中国,关于中秋的诗文,浩若烟海,目不暇接。鸿篇巨制、长调排律且不论,仅从前人的简章短制中,也能悟出古人借月抒怀,望月兴叹的情怀与幽思。古人咏月,大多怀乡之作。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然而,唐人李建枢的《咏月》,却别出机杼,竟作伤时之叹:“昨夜圆非今夜圆,却疑圆处减婵娟。一年十二度圆缺,能得几多时少年。”(《全唐诗》卷755)昨天圆月并非今日之圆月,今日圆月是否依旧美丽?月亮一年经历了十二次圆缺,可人的青春又有多少呢?自然交替,循环不止的是自然,岁月倥偬,青春易逝的是人生。诗人正是从无限之光阴中领悟到人生之有限。
古人咏月,每每触景生情,也往往因景尚思。其所思者,大者宇宙,小者微粒,远者自然,近者社会,浮想联翩,无远弗届。唐代诗人曹松的《中秋对月》就是一首别出心裁的社会诗。“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全唐诗》卷717)天不私覆,地不私载,大自然从来是公正无私的,月亮也从来不是势利眼。八月十五,万里无云,人们一起看到明月从海涯升起,它把清辉洒向无尽的大地,却从不眷顾特定的个人。杜牧的《长安夜月》有句云:“万国尽分照,谁家无此明?”(《全唐诗》卷525)同样体现了“不曾私照一人家”的向往与追求,真情在诗中,意涵在诗外。那么,在这里,诗人是表达了对官府特权、社会不公的愤懑呢,还是寄托了对社会公正,财产均富的希冀呢?!
南宋词人辛弃疾曾有句:“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木兰花慢》)体现了超越常人的思维与视野,相比之下,唐人李峤的《中秋月二首》之一的“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全唐诗》卷61)就比辛词差多了。这其中的认识论意义,不仅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同时也体现了认识的相对性。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一样,“阳光普照”与“万里无云”总是相对的,此地的“圆魄”,并不能否定彼地的“风雨”。看问题,办事情,不仅要“承认差异,正视多样”,而且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少一点“四海同”,多一点“多元化”,才能体现辩证法与全面性。
李峤的“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维维度,俗谚中不仅有“八月十五月儿圆”,也有“八月十五云遮月”。宋人王琪就曾描写过一个没有月光的中秋雨夜:“斑斑疏雨寒无定,皎皎圆蟾望欲阑。应在浮云尽深处,更凭丝竹一催看。”(《答永叔问》)中秋之夜,云浓雨密是偶然,是现象;而满轮望月,是必然,是本质。雨夜深沉,只是暂时遮住了一轮皎月,虽有浮云遮望眼,但并不能否定月圆中秋的自然本质。在对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有了基本认识之后,才会产生中秋明月“应在浮云尽深处”的坚定信念。只有信念还不够,因为这容易陷入“自然决定论”,因此,也需要“更凭丝竹一催看”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说这也体现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辩证思维,相信这并非对于作者的杜纂与拔高。
王琪的雨夜中秋是写自然,而清人樊增祥的《中秋夜无月》就不纯是写自然了,诗云:“亘古清光彻九州,只今烟雾锁琼楼。莫愁遮断山河影,照出山河影更愁。”古来的中秋之夜,月光皎洁,照遍九州;今年的中秋,却雾锁琼楼,黯淡无光,似乎有些扫兴与无奈。然而,樊增祥却跳脱园囿,另辟蹊径,他指出,不要为月夜无光,山河遮蔽而忧愁。如果晴空朗月,山河明丽,只会让人更加悲愤与忧愁。何以如此呢?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加之列强的鲸吞蚕食,近代以来,大片领土被迫割让,祖国山河满目疮痍,同代人黄遵宪在《中秋夜月》中也写下这个意思:“剩取山河月中影,不成沧海不成田。”(《人境庐诗草》卷十)光天明月之下,看到这破碎金瓯,残山剩水,怎能不让人生发出更加深重的沉痛忧思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