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哲学书上的名人哲理(中国古今)
(2019-03-21 09:56:36)
标签:
转载 |
分类: 哲学生活 |
哲学书上的名人哲理(中国古今)
▲【哲理】第一单元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战国荀子:“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2.东汉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3.南朝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4.明朝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5.张载:“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象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二、主观唯心主义:
6.宋朝哲学家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7.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心外无物。”
8、王阳明“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三、客观唯心主义:
9.宋朝哲学家朱熹:
10.子夏:“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11、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物质是运动的。
12.慧能: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动-------离开物质谈运动的错误。(主观唯心主义)
13.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4.惠施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15.荀子:“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
16.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规律是客观的
17.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认识和利用规律。
18.庄子:“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唯心主义
19.韩非子:“圣人爱精神而贵处静”--------唯心主义
20.孟子:“心之官则思”--------唯物主义
21.
22.
23.“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4.“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赖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真理具有客观性。
25.“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得少一点。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真理和谬误总是相伴而行。
26.“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27.韩愈:“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把握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2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量变引起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29.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30.孙武:“乱生于治,怯生于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31.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3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3.“牵牛要牵牛鼻子”----------抓重点,抓关键。
34.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一、历史唯心主义
梁启超“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夸大了英雄人物的作用
二、历史唯物主义
《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
三、价值观
35、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6.韩愈:不为义死,不为荣生。
37.许衡: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38.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立场不同,价值观不同。
▲【诗歌】
3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这句诗说明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
4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解析:这句诗说明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4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4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4、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4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6、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解析:这句诗说明了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事物及其运动规律都是客观的。
4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8、
解析:这句诗说明了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4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5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解析:这句诗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1、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解析:这首诗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5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解析:这句诗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53、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解析:这句诗蕴涵的哲理是事物变化呈现规律性的表现,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解析: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
55、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解析: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要善于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
56、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
解析:这首诗体现的哲理有:①联系的观点;②矛盾的观点;③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57、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解析:这句诗句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静中有动,动中有静;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58、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解析:这句诗体现了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矛盾具有特殊性。
59掩耳盗铃。
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画饼充饥”、“望梅
▲【名言】
60、“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解析:这句话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6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解析:这句话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6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3、“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解析:这句话是形而上学否定观,这种观点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割断了事物的联系,使发展中断。
64、“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①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
65、“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66、“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主要说明了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模式,如逻辑格式等。
67、“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启膀上。”
解析:牛顿的这句话表明了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
68、“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了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69、“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说明了实践锻炼和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
70、“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说明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①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来指
71、“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说明了意志对人的认识的发展也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这句话
72、“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社会组织起来的经验。”
73、“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了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7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了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75、“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社会形态更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曲折前进是历史的普遍规律。
76、“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
77、“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78、“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解析:黑格尔的这句话体现了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统一的关系。
79、“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
解析:这句话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
80、“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解析:这句话把“天”看成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所以这句话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且它还用
81、“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82、“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解析:王充的这句话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8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85、“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86、“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87、“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解析:老子的这句话中所蕴涵的哲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88、“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89、“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9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91、“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
92、“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93、“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
94、“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检验言行的客观标准是“功用”,即效用。这句话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检
95、“事实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96、“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
97、“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解析:王阳明提出的这个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
98、“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解析:王阳明的这句话认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99、“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所行。”
10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任何事情,事先谋虑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要失败。它表明了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101、“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人之。”
解析:苏轼的这句话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102、“治大国如烹小鲜。”
老子的这句话表明做事情要注意火候,要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103、“行百里者半九十。”
104、“人或加讪,心无疵兮。”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别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它所蕴涵的哲理是:要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
105、“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
解析:2010年3月14日,温总理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两岸是兄弟,问题总会可以解决的。这句
106、“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解析:老子的这一段话体现了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