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教师”称谓的由来?
(2018-10-09 09:58:42)
标签:
转载 |
分类: 民俗诗词绘画民间艺术 |
教师的称谓很多:师、老师、先生、教师、讲师……名称繁多不一而足,但是,它们又多少有些区别。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 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一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人类打从进入文明社会后,老师便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职业。知识的传递、传统的继承、历史的延续、科学的昌明……若无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是不可设想的。
我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的传统,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 古人席地而坐,以西边为尊,故尊称家庭教师为“西席”和“西宾”。
教师的称谓,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周时期的金文中,称为“师氏”,简称“师”,系教国子的官员。原来是商、周军队的组织单位。西周的统治者为培养善战的贵族弟子,开办了“国学”,有高级军官“师氏”任教。
由于“师”是传授知识的,而“教”又是传授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从而使“教师”一词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语出:唐代散文家韩愈《进学解》一文)者的美称。
何谓“师”?我国汉代文字学家许慎在他所著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是这样说的:“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意思就是说:“师”这个字,就是人们对那些“教人们懂得道理的人”的称呼。教师,一般指直接从事教育工作或其他传授知识技术的人,也用来泛指在其他方面值得学习的人。从史书中看,先秦时期就有师傅、师长、先生等称谓。这些称谓意思接近,生命力强,甚至今日仍在使用。不过,“师傅”现在常指在教育教学之外,其他行业的老师;“先生”增加了对男子的尊称和妻子称丈夫的更多含意。至于“老师”原是对年辈最高学者的称呼,比如:我国汉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所著的《史记》一书里的“孟子荀卿列传”中说:“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证明“老师”一词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存在了。其实这是个误解,书中说荀卿是最“老”的“师”,并非而今的“老师”。到后来,人们就习惯地把“老”和“师”并称,逐渐地就不再管年龄的大小了,一概称教师为老师了。“老”字在这里带有了尊敬的味道。“老师”一词应最早见于宋末,盛行于明清。当时“老师”是指有更高学问的科举考试之主考官。清朝末期办学堂,称教师为“教习”, 再后才改为“教师”。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学堂变成学校,教师同其他政府部门官员一样依照法令任免,工资由政府发放,所以又把教师称为“教员”,即:从事教学工作的官员的意思。
而后来的“讲师”,则是区别于教授和助教的教师职称名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