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绿原《憎恨》赏析

(2010-06-04 10:22:55)
标签:

杂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苦难的琴音”课文《憎恨》解读

 

形象包蕴的哲思

 

——绿原《憎恨》赏析

本文发表于《中学生学习报》(语文周刊 高二版)第44期(总第148期)2010年5月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41-0701/(F)

       林承雄

著名诗人牛汉曾在《荆棘与血液——谈绿原的诗》一文说:“从诗的角度来说,我倒觉得绿原诗里一直有着一种时起时伏、若明若暗的理念化倾向。”读作于四十年代初期的《憎恨》一诗,我们可以触摸到鲜明形象中包蕴的哲思。全诗共五节,脉络清晰。首节以三个否定句铺陈了业已消逝的诗意葱茏的美好风景:“群花”“请红雀欢呼着繁星开了”,“月光”“敲着我的窗”,“风和野火向远夜唱起歌”;这些童话般清纯、平和、安恬且生意勃发的景观。成为了一种令人留恋的记忆。连用三个“不问”,语气决绝,暗示了正是诗人当时的现实处境吞噬了诗意的境界。三行长句曲折透露出诗人心中的愤懑,为全篇奠定了感情基调。

第二节连用单个直白急切的短句,由前面的形象描画转入冷峻的议论,“好久好久,/这日子/没有诗”,简捷干练地揭示了“无法作诗”的黑暗现实。开头部分这两节诗句长短的变换,由声形并茂、生意盎然的风景描绘陡然转为直截简短、触目惊心的现实评判,产生了张力,引人深思。

第三节则进一步指明“没有诗”的原因,用“不是……而是……”的转折句式和两个反复出现被动句式(“被谁”),形象而含蓄地控诉了扼杀诗意、戕害诗人的现实处境的残暴。竖琴敲碎,五线谱揉成草发,预示了美好的事物被损害被毁灭,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的愤怒。

第四节抒发了被压迫者被损害者的奋起抗争的昂扬激情。“杀死那些专门虐待青色谷粒的蝗虫吧”,用一个斩钉截铁的动宾结构的语句,发出了令人震撼的呐喊,集中地表现了“憎恨”这一题旨。蝗虫、青色谷粒是具有对比关系的象征意义的意象,如果说“蝗虫”代表着当时的压迫残害诗意生活乃至生命自由的反动势力,那么“青色谷粒”则是代表了善良的人民,象征着自由幸福和平的生活。接着诗人又用三个否定短句,严峻地指出面对残暴的反动势力,祈祷、流泪、十字架是没有用的;连用四个“愈”字,揭示了流血愈多也就憎恨愈深、反抗愈烈的生活亦即斗争的辩证法。这就更进一步地突出了“憎恨”这一题旨,升华了思想。

 

尾节再用一个遒劲有力地转折句式以卒章显志,“不要写诗,/要写一部革命史啊”,“诗”与“革命史”这两个概念化语词的对照,启示人们生于一个豺狼当道、虎豹横行的险恶的非人时代,惟有“革命”才能赢得诗意的生活。

 

全诗缘情取象,因象寄情,在鲜明的形象中融入炽热的感情,更有冷峻的哲思,凝练而醇厚。绿原曾说:“人必须用诗找寻理性的光,/人必须用诗通过丑恶的桥梁,/人必须用诗开拓生活的荒野,/人必须用诗战胜人类的虎狼,/人必须同诗一路勇往直前,/即使中途不断受伤。”正是这样一个有金刚怒目之姿的“莽汉”(诗人自称),拥有着一个晶莹剔透的童心的诗人,因大爱(对诗意的憧憬)而大恨(对残暴的憎恨),才锻造出如此掷地铿锵的好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