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史伶桥哲学沉思录之十一:在此地,即通往来源,又走向未来
(2024-10-09 14:38:12)分类: 文论 |
《脆弱的边界》即将呈现于广大读者面前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诗人依尔福诗学探索的结晶。
作为读者,在这本书面前,我想到的却不是书本身,而是处在历史进程中的诗,这份诗人为之呕心沥血的事业,我想到的却不是诗人何为?或在这一时代的诗何为?我想到的是在此时代中,来到读者面前的诗凝聚着人的景象而呈现出人的命运。从古代中国到现代中国,从现代中国到广阔的世界,从天安门广场到埃菲尔铁塔,从非洲大草原到亚马逊雨林,再从昆仑山脚下的羊群到深圳市莲花山公园上摇曳的椰林,在纵深的认知中,诸地域之人,诸时代之人,纷纷的散发着人的声音,所谓散发着人的声音,是再也没有任何的阻碍,再也没有任何时间、空间形态将人从广布的时代分开了,在这相聚而凝聚的人的命运面前,在这一时代窥见星空之下的人的身影,在这一时代倾听屋宇下人的呼吸,那被命运烛照的人的景象渐渐的清晰了,那广布的人的脚步,渐渐的来到彼此面前,在此,若持续追问,诗人何为?那便置此一时代人的盛景于不顾,即以此,无论是追忆历史,还是希冀未来,当若历史中闪耀着熠熠生辉的人的身姿的时候,当若未来之命运萦绕于心的时候,而就在此时此地,睁开了眼睛,呈现在眼前的是《脆弱的边界》这本书,而我想说的是,这就是现在,目之所及,小心翼翼打开这本书,打开了你,打开了我,此时之凝视,身处何地?
诗人所言语,诗所敞开的声音在意识中回荡着,回荡着。
二.
一个先天畸形的孩子
坐在轮椅上哭泣的姑娘
借助热气球
升上天空。她实际是放弃了悲剧结局缺少的
悲剧性前提。谈论旅行
从摇篮到坟墓
碰到逻辑
风止住,旅行结束
绝对发生的
当她抬头望鸟,她口的株型,眼的阀门
在李子成熟的时候
像一个被风吹成一团的婴儿市场
已饱和
她的爱已死
她说,生命没有固定界限
风景中,一只鸟
你要么从初生就拥有它,要么,你永远不确定
与它交配的人
所聆听是为何?在诗面前,在人所驻足,显然从敞开之地回到意识的当下,阅读获得了立足点:
坐在轮椅上哭泣的姑娘
借助热气球
升上天空。
这一立足点容身于“坐在”打开的时间、空间形态,所谓容身即表明,通过“坐在”这一行为所指向的时间、空间形态,不但阅读者处在这里,“一个先天畸形的孩子”也在这里,也就在这一瞬间,作为阅读者的意识和作为诗人的意识,因为二者的“空置”而从“在这里”中获得了“存在”,也就是说,作为人的意识,在这一刻是如何从各自的意识中,来到这里,并显现出来的呢,所谓显现,是说意识,所指称的、那呈现的意识行为,在通过阅读-诗的这一瞬间,意识从虚无中显现了出来,意识从虚无之“无”显现为存在之有,也就是说,在这一从“无”到“有”的过程中,那被指称为人的显现的命名的意识,在这一刻,从“无”到“有”的命名了“我”,从“无”到“有”的命名了阅读者、命名了诗人,无论是从意识这一语言形式的角度,还是从意识这一语义内容的角度,意识在显现为“有”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显而易见的,这里要认识到的是,在“坐在”之诗的语音响动在阅读中的时候,作为阅读者的人的意识从“无”到“有”的显现出来了,这里所要清醒的是,意识从“无”到“有”之显现“从...到...”是过程,显现为“有”是结果,揭示这一过程,将直达“有”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那被命名为“阅读者”之人在诗面前成为了阅读者,成为了诗所显现的人,这一过程同于意识无”到“有”的过程,也就是说,这反映了一个现象,当诗人之诗的语言凝聚了阅读的时候,诗的语言消失了,显现出了诗的语义,当诗的语义凝聚了阅读者的意识时候,诗的语义消失了,显现出了阅读的意识,当阅读的意识凝聚了阅读者的时候,阅读的意识消失了,当阅读的意识消失的时候,阅读者显现了出来,那么,在此阅读者显现了出来,是什么显现了出来?也就是说,从“无”到“有”之过程在阅读者显现出来的时候,那显现出的阅读者之“有”的结果,作为阅读者而在这里到底预示着什么?预示并不是指向未来的可能,而是就在这里,那显现的“阅读者”之意识从这一从“无”到“有”的过程中,一再的消失又显现,消失又显现,是的,消失又显现,也即意识的消失又显现,意识在这一阅读的过程中,何以消失又显现?显然这里并不是实有之物的消失又显现,而是指向意识的“在”与“不在”,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在消失又显现中,意识“在”而显现出意义,意识“不在”而意义消失,也就是说,意识这一作为人而对于世界,对于命运,对于自身的所谓感知在时间、空间形态的延续中,时而消失,时而显现,消失是为意义隐蔽,显现是为意义建立,在意义的消失中,人处在“别处”,在意义的建立中,人处在“此处”,但只有在“此处”,人,才得以显现为人,人,才得以延续着人,但显然的,那凝聚着“显现”之力,那“显现”的力量就是自身,之所以定义为人,即是在不断地“显现”来不断的对抗着“消失”,但显然的,意义的显现和消失,本质的规定着行为,若不能以“人”之力时时刻刻的去“显现”自身-意义,那必然的“消失”就时时刻刻的占领-而丧失意义,诗人之诗则打开了这一意义之地:
坐在轮椅上哭泣的姑娘
借助热气球
升上天空。
“打开”则是诗人的昭示,以此明确诗人作为人的意志,也就是说,诗人之诗之“打开”,是诗人这一身份、是诗人作为人而主动的、无所畏惧的意志的显现,这一意志表明了“人”在这里,这一意志是诗人之“此处”,也就在一刻,诗人通过“坐在坐在轮椅上哭泣的姑娘/借助热气球/升上天空。”将自身凝固在“坐在...升上...”的意志中,诗人从中呈现出了时间、空间形态的意志表达,显现在“哭泣的姑娘”所展现的“人”的命运中,这种命运是“哭泣的姑娘”在此在的显现中的命运,显现为何?“轮椅上、借助”,这一显现之实体并不因为“显现”而获得“命运”,并不因为“显现”而占据“命运”,反倒进一步的深入到“命运”之“升上天空”的“天空”中,而“天空”之形态,在抬头仰望之地,说清楚“天空”之地,在此以海子的一句诗来印证:
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也就是说,即使在命运之“天空”,人获得了其自在的景象了吗?显然印证即表明,天空之“安慰”是诗人之为人的“显现”。而处在“一无所有的天空”则是诗人在“天空一无所有”的命运之地,之对于自身为人的身份所隐藏的动作“看”,所谓“看”,在于,诗人看到了自身、看到了命运,那所给与的“安慰”并非来源于“天空”,而是在“看”的瞬间,因自身之作为人而所给与的精神照拂---安慰:
她实际是放弃了悲剧结局缺少的
悲剧性前提。
“安慰”之于“放弃了”在于,二者均显示出了精神照拂之人的意志呈现,也就是说,“安慰”和“放弃了”均在于,是人意志的指向,当人意志呈现出人的境遇的时候,“安慰”显现了“人”,是通过“看”天空而显现,“放弃了”显现了“人”,是通过“放弃”天空而显现。这一过程表明,人的显现,人之对于人的意识,并不因为命运、并不因为天空、并不因为此在,并不因为言语,而在于,一无所有的天空中,有“哭泣的姑娘”,有一无所有之命运,当诗人发现天空之命运之地的“哭泣的姑娘”的时候,人获得了“安慰”,也就是说,在命运之地,诗人次又一次的发现“人”的迹象,当此之时,诗人之“安慰”,将人从命运之地“唤醒”:在唤醒中,诗人成为了诗人,“哭泣的姑娘”之“放弃”在天空之“命运之地”即占有着命运,也实现着人的命运,占有在于“哭泣的姑娘”在“天空”中,实现在于“放弃”的动作。
当“哭泣的姑娘”占有着命运,实现着人的命运的时候,当“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而在天空中显现出人的景象的时候,此在之人的意识之“意义”生成了,这一生成的意义如何发生?显著的,是诗人发出了“安慰”,是诗人发出了“她放弃了”,那么在此,在这中,显现出的意义,即因为诗人意识在此的显现,与之相对应,在中“哭泣的姑娘”之“坐在...升上”,是“哭泣的姑娘”发出了“坐在...升上”之意识,同样显现为“哭泣的姑娘”之意识,显现为意义,即在此,从到揭示了这一过程,当中“哭泣的姑娘”显示出意识之意义的时候,诗人处在“哭泣的姑娘”之意义之外,当中诗人显出意识之意义的时候,“哭泣的姑娘”处在诗人之意义之外,也即“哭泣的姑娘”之此处,是诗人之别处,而诗人之此处,是“哭泣的姑娘”的别处,“哭泣的姑娘”之显现,是诗人之消失,而诗人之显现,是“哭泣的姑娘”之消失,“哭泣的姑娘”之有,是诗人之无,而诗人之有,是“哭泣的姑娘”之无,以此来看:
谈论旅行
从摇篮到坟墓
碰到逻辑
风止住,旅行结束
是“哭泣的姑娘”之显现,诗人之消失,是“哭泣的姑娘”之此处,诗人之别处。这是通过“谈论”这一行为实现的;
绝对发生的
当她抬头望鸟,她口的株型,眼的阀门
在李子成熟的时候
像一个被风吹成一团的婴儿市场
已饱和
是诗人之显现,“哭泣的姑娘”之消失,是诗人之此处,“哭泣的姑娘”之别处。这是通过“当她”这一行为实现的;
她的爱已死
她说,生命没有固定界限
风景中,一只鸟
你要么从初生就拥有它,要么,你永远不确定
与它交配的人
是“哭泣的姑娘”之显现,诗人之消失,是“哭泣的姑娘”之此处,诗人之别处。这是通过“她说”之“说”这一行为实现的;
显然,揭示这一诗人和“哭泣的姑娘”之转换和交替,并不表明诗人是什么,“哭泣的姑娘”是什么,而是展现诗人以及“哭泣的姑娘”之意识显现的过程,也就是说,作为人之诗人之意识在这里呈现了这样的一个过程:显现---消失---显现---消失----显现---消失.......,那么,何以会显现?何以会消失?这是因为人之意识,作为所在的人,作为此在,正在竭力的、全力的、主动的去显现自身,而每一刻的显现即将面临着消失,而在消失中,亦再次竭力的显现,以此不断,此在之呈现,在这一时间、空间的形态中,在当下的时代中,以此不断的,以英勇无畏的精神(意志、信仰、宗教等诸形态)显现着自身,在每一秒钟对抗着消失,在每一秒钟显现着自身。
而当此时,诗人在这里,诗在这里,当作为人之诗人到达此地,当作为人之“哭泣的姑娘”到达此地,阅读获得了此在的意义,《脆弱的边界》在眼前,翻动的书页似若隐若现的持续着显现-消失的过程,此在阅读之意识,时时刻刻的凝聚在此,时而显现,时而消失,但最终必然显现,这是因为“显现”乃是人之最终形态,“显现”乃是作为人之命运的最终意义,即使“消失”,但“显现”必然时刻到达,因此诗之“一个先天畸形的孩子”显现着,诗之“ 新年启示录”显现着,诗之“守寡岁月”显现着,诗之“对一个梦境的哲学诠释”显现着......就在这里,意识蔓延着,“诗”蔓延着,是这样:
埃利丝,当乌鸫在黑暗的临终召唤,
这正是你的末日。
你的嘴唇啜饮着蓝色的岩间溪流的冰凉。
算了吧,若你的额头静静淌下鲜血,
无谓那些远古的传奇
和鸟儿飞翔黑暗的寓意。
而你带着黯淡的步伐走进
挂满紫葡萄的夜晚,
你在蓝光中更美丽滴舞动手臂。
荆棘丛鸣响的地方,
有你月光般 幽幽的眼睛。
啊,埃利丝,你已死去多久!
你的身体是一束风信子,
一个修士在其中蘸湿了手指。
而我们的沉默是一座黑洞,
有时一只温和的野兽从中走出
缓缓合上沉重的眼睑。
黑暗的露水溅落你的鬓角,
陨星最后的辉煌。
——《致少年埃利丝》 特拉克尔 先刚 译
是这样: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诗人之身影渐渐清晰,诗之命运景象渐渐清晰,从诗人特拉克尔到诗人依尔福,再到诗人李煜,从“致少年埃利丝”到“一个先天畸形的孩子”,再到“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从各自的命运之地,诗人的境遇,诗的境遇从诸时代中在此汇聚,站在诸时代之历史尺度,三种不同时代的诗人,三种不同时代的诗,呈现在这里:
埃利丝,当乌鸫在黑暗的临终召唤,
这正是你的末日。
与
坐在轮椅上哭泣的姑娘
借助热气球
升上天空。
与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当诗展开其自在的世界景象的时候,“埃利丝”之“末日”,“哭泣的姑娘”之“升上天空”,首先到达了“埃利丝”的命运,到达了“哭泣的姑娘”的命运,而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之“春花秋月”显然并不是命运,所谓命运即是“埃利丝”、“哭泣的姑娘”之获得意义,显然在此指称到达之命运,同样意味着“埃利丝”与“哭泣的姑娘”从各自的时代景象中诞生了,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却在这里“落空”,也即并不能以命运来指称-命名它,并不能以“获得意义”来指称它,这是三者开始所展现的差异,以此暂且放下“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先来看“一个先天畸形的孩子”与“致少年埃利丝”所展开的命运景象:
埃利丝,当乌鸫在黑暗的临终召唤,
这正是你的末日。
与
坐在轮椅上哭泣的姑娘
借助热气球
升上天空。
显著的,当诗之埃利丝临近“末日”,当“哭泣的姑娘”“升上天空”,作为诗人的特拉克尔与依尔福处在“埃利丝”与“哭泣的姑娘”之命运之外,所谓“之外”在表明,此在之命运景象,是诗人特拉克尔和诗人依尔福所揭示的命运景象,诗人特拉克尔和诗人依尔福揭示了“埃利丝”与“哭泣的姑娘”的命运,揭示这一动作表明了“埃利丝”与“哭泣的姑娘”是诗人特拉克尔到和诗人依尔福所在意识之对象形态,这一对象形态发生了指向的动作,从而使得诗人特拉克尔、诗人依尔福与“埃利丝”、“哭泣的姑娘”处在指向的两端,也即是说,在诗诞生的开始,在起初,“一个先天畸形的孩子”与“致少年埃利丝”同时的发生了意识的指向这一动作,诗人特拉克尔指向了“埃利丝”,诗人依尔福指向了“哭泣的姑娘”,前此关于“哭泣的姑娘”之显现,诗人之消失,“哭泣的姑娘”之在此处,诗人之在别处,进一步明晰,“埃利丝”之显现,诗人之消失,“埃利丝”之在此处,诗人之在别处,同时因诗人之指向而呈现出来,一种共在的命运,一种共在的意识结构成为可能,回到诗本身,这一意识结构在诗人特拉克尔和诗人依尔福的诗的行进中,实现着共振:
埃利丝,当乌鸫在黑暗的临终召唤,
这正是你的末日。
与
坐在轮椅上哭泣的姑娘
借助热气球
升上天空。
当“埃利丝”显现的时候,“哭泣的姑娘”显现了,诗人特拉克尔和诗人依尔福被意识行动指向在“别处”,“埃利丝”和“哭泣的姑娘”此在于“末日”,此在于“升上天空”;
你的嘴唇啜饮着蓝色的岩间溪流的冰凉。
算了吧,若你的额头静静淌下鲜血,
无谓那些远古的传奇
和鸟儿飞翔黑暗的寓意。
而你带着黯淡的步伐走进
挂满紫葡萄的夜晚,
你在蓝光中更美丽滴舞动手臂。
荆棘丛鸣响的地方,
有你月光般 幽幽的眼睛。
与
她实际是放弃了悲剧结局缺少的
悲剧性前提。
当诗人特拉克尔显现的时候,诗人依尔福显现了,诗人特拉克尔在“你”中,诗人依尔福在“她”中,“埃利丝”与“哭泣的姑娘”被意识行动指向在别处,诗人特拉克尔与诗人依尔福此在于“你”,此在于“她”;
啊,埃利丝,你已死去多久!
你的身体是一束风信子,
一个修士在其中蘸湿了手指。
与
谈论旅行
从摇篮到坟墓
碰到逻辑
风止住,旅行结束
与此同时,当“埃利丝”显现的时候,“哭泣的姑娘”显现了,诗人特拉克尔和诗人依尔福被意识行动指向在“别处”,“埃利丝”和“哭泣的姑娘”此在于“啊,埃利丝”,此在于“谈论”;
而我们的沉默是一座黑洞,
有时一只温和的野兽从中走出
缓缓合上沉重的眼睑。
与
绝对发生的
当她抬头望鸟,她口的株型,眼的阀门
在李子成熟的时候
像一个被风吹成一团的婴儿市场
已饱和
与此同时,当诗人特拉克尔显现的时候,诗人依尔福显现了,诗人特拉克尔在“我们”中,诗人依尔福在“当她”中,“埃利丝”与“哭泣的姑娘”被意识行动指向在别处,诗人特拉克尔与诗人依尔福此在于“我们”,此在于“当她”;
黑暗的露水溅落你的鬓角,
陨星最后的辉煌。
与
她的爱已死
她说,生命没有固定界限
风景中,一只鸟
你要么从初生就拥有它,要么,你永远不确定
与它交配的人
与此同时,当“埃利丝”显现的时候,“哭泣的姑娘”显现了,诗人特拉克尔和诗人依尔福被意识行动指向在“别处”,“埃利丝”和“哭泣的姑娘”此在于“溅落”,此在于“她说”之“说”。
揭示这一共振的显现,揭示这一在诗的行进中的意识结构,在于表明,从人之思维认知的建构来看,诗人特拉克尔之“诗人意识”与诗人依尔福之“诗人意识”所处的时代历史形态,显著的,这种共振表明,诗人特拉克尔之“诗人意识”与诗人依尔福之“诗人意识”此在的,具有着同时性的意识表达,这一同时性指向了现代“西方人”与现代“中国人”的汇聚,也就是说,在思维意识的建构中,处在不同历史形态的“西方人”与现代“中国人”,共在于当下的历史进程中,姑且不去回溯其中的渊源关系,而是在此,此在的共在,对于“人”的意义,回到意义本身,诗人特拉克尔,诗人依尔福,在诗中对此的表达,当“埃利丝”显现的时候,“哭泣的姑娘”显现的时候,一种共在的命运萦绕于心,诗正如对“人”之期许,“人”显著的从时代崛起。
四
“人”显著的从时代崛起,正如此时之意义,这表现在“致少年埃利丝”之“埃利丝”与“一个先天畸形的孩子”之“哭泣的姑娘”的显现之地,而在阅读行为抵达之地,诗人特拉克尔与诗人依尔福获取着“诗”的意义,这种获取将诗人特拉克尔与诗人依尔福置于各自的时代景象中:
诗人特拉克尔说:
黑暗的露水溅落你的鬓角,
陨星最后的辉煌。
诗人依尔福说:
她的爱已死
她说,生命没有固定界限
风景中,一只鸟
你要么从初生就拥有它,要么,你永远不确定
与它交配的人
诗人特拉克尔深深地缅怀着“埃利丝”,这一缅怀之情显现着“人”之悲痛,从“临终召唤”到“末日”,从“额头的鲜血”到“黯淡的步伐”,从“幽幽的眼睛”到“你已死去多久!”,“埃利丝”之人的命运仿若“陨星”,当此时候,依然显现出“人”之“最后的辉煌”,此在的,我陷入了深深的悸动,诗人特拉克尔之为“埃利丝”正如特拉克尔自身,在人之命运之地,在正聆听之西方-现代人类景象之命运之地,对于走向这一现代“人”的命名之地,在目睹下,正持续的在当下发生着,但作为缅怀,此在的阅读身份能否置身事外?显然,转身来看,在诗人特拉克尔沉痛于“埃利丝”之西方-现代人类景象的时候,诗人依尔福首先是“她的爱已死”,对此作出呼应,从“埃利丝”到“哭泣的姑娘”的命运的呼应,其次是作出了新的指向:
风景中,一只鸟
你要么从初生就拥有它,要么,你永远不确定
与它交配的人
这一指向,使得诗人依尔福回到了自身所在的时代,这一时代当下的正在发生着,也即是,在当下的中国,在行进着的中国,诗人依尔福在这“风景中”有所言说,当此之时,“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显现了出来,在这一“风景中”显现了出来,对比之前的“落空”在于这里所揭示的诗人依尔福之历史背影。当然,这是当下阅读行为之意义的建立,通过这一“风景中”,站在历史的维度,对“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进行一次尝试的冒险。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作为诗人的李煜,当然这样来称呼诗人,也许并不妥当,而是以现代的诗人定义而把李煜从其自身的身份中夺取出来,也就是说,这里说的是,在这一“虞美人”文本之下的李煜,当下以诗人身份称呼,是为了这样的一个定义,在诗歌文本,也可以换一种称呼---词的文本,那么为了具有共性的来认识,即以语言文本,即“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呈现了作为诗人的李煜的什么样的意识行为?
作为李煜之意识行为是在表明,与依尔福之“一个先天畸形的孩子”所体现的意识行为,与特拉克尔之“致少年埃利丝”所体现的意识行为,共同的处在当下的阅读的认知景象中,站在当下,其可能的三种不同的诗人所代表的意识的特征,这里的不同的特征,是在表明,在这三首诗中所揭示的诗人意识,是如何反映了其在本身所在时代的人在世界中的位置,表现为意识,也就是说,诗人所呈现的人在世界中的地位,这种地位在意识中的表现,即“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可能体现的自在的时代景象,“一个先天畸形的孩子”可能体现的自在的时代景象,“致少年埃利丝”可能体现的自在的时代景象,从而揭示,不同的意识下的不同思维形态,体现着诸时代之人在世界时空中的位置。之所以说位置,或在表明,人从时空中走出,这种走出意味着,人首先的在意识中,意识到作为人而独立于时空,这种独立性表明,在诗人的探索中,人所区别于世界对象的意识行为,人从世界中夺命而出,在那历史行进中,从而迈开了坚定的人之关于人的步伐。关于位置的定义表明,语言文本之诗恰恰是人对于自身定义的探索,并在探索中,在人之历史行进中,在诗中,诗人一点一点的造就着人的世界命运基石。这即是诗人-诗之语言文本所体现的意义之所在,因为诗之语言文本的这种代表性,作为阅读者在诗面前却从来不感到陌生,因为阅读诗之语言文本就是临近诗人,就是临近作为人之共在的命运意识。这种共在的命运意识在诸时代的诗人-诗之语言文本中,清晰的呈现出来。这将是作为阅读者的欣喜,并因为阅读而感到荣幸。
人先天的践行着作为人的义务,也就是说,“虞美人”与所熟知的语言文本一样,在于表明,中国人,也就是那在历史进程中的中国人,站在当下的认知分析中,以人来名义,以人来定义的中国人,在于表明,这必然不同于,在现代之关于人的定义,这种定义性首先的来源于现代语境,也就是说,站在现代认知的景象中,诗人之李煜并不以在诗中呈现为那个现代称之为“我”的凝聚体,而是在于表明,李煜是什么,其先天的呈现为什么,而从不质疑于此,也就是说,从定义的形态来看,这种源于现代思维语境的定义,在“虞美人”的形态中,是不存在之物,那么来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里并不质问“春花”是什么?“秋月”是什么?而是这样的一个前提,“春花”已经在这里了,“秋月”已经在这里,“春花秋月何时了?”之“何时了”是“春花秋月”已经在其所在的“时空”中,并不独立于“时空”,也就是说,“春花秋月”不是作为存在一个“我”的对象,从而来讲“春花秋月”是什么,而在于“何时了”这一已经正在发生的状态,同样如此,作为诗人的李煜、作为在其当下的李煜,当然,如何说李煜面对着“春花秋月”,那么就必然的,以当下的语境来看待李煜,这里必须要强调的是,这里并不是定义“李煜”,而是在分析的行进中呈现“李煜”,“李煜”这一符号所具有的定义,是作为阅读者在当下所施加的,那么能否跳出当下所具有的定义思维形态,而来到“李煜”所在时空,显然并不能。那么,李煜呈现了什么样的思维认知形态呢?显然,当此时“春花秋月何时了?”响起的时候,李煜就在这里,如此,在此再次的问询:
春花秋月何时了?
并不是“人”是什么,而是“人践行着人”,人先天的作为人而呈现着“春花秋月何时了?”呈现在于:在“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语言行为中,是否存在一个叫做“李煜”的诗人在凝视着“春花秋月何时了?”,显然并不,而根本上在于以现代思维而言,“春花秋月何时了?”就是李煜,并不能从“春花秋月何时了?”感受到一个作为对象的“李煜”。也就是说,在所谓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之背后,并存在着一个作为“我”的诗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即不是作为诗人的李煜之对象,也不是语言之对象,因为“春花秋月何时了?”就在这里,你无法去搬动它!以阅读之现代思维行为,你无法去搬动“春花秋月何时了?”即不存在着一个作为诗人的李煜,去改变“春花秋月”所在时空形态,而是在李煜之当下的时空形态中,就在当下,世界就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就在当下,在这一时间、空间形态中,“春花秋月何时了”本身即是时间、空间形态,显然不能以诗人之思维行为去定义它,不可能以语言行为去定义它,不可能以“我”之主体去定义它,而作为阅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临近“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都牢固的矗立在那里,即脱离着“存在”,即存在所定义的持久性,这种持久性的定义在于,不同于时间、空间之固有的自在性,“存在”自己建立了自己的时间、空间尺度,这里还是要强调,存在之定义,必然源于现代化的思维形态,也就是说,存在并不在“春花秋月何时了?”所表达的思维行为中显现,而是说,关于现代化的“存在”,不仅仅对象化了作为自身的“我”,而且对象化了时间、空间,从而这种对象化的意义,构成了现代意识思维的认知形态,也就是现代之“我”的命运形态。显然,存在之构成并不能容纳“春花秋月何时了?”,这也就是说,在以现代思维形态认知“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时候,显然进入了“春花秋月何时了?”这一思维认知形态的“不可到达之地”,显然在此“定义”的追问即陷入到了现代思维认知而不能自拔,但这一“不可到达之地”,这一定义的明确性的需求,是否是最终获得的答案呢?为此,阅读再次显现:
春花秋月何时了?
于此同时:
坐在轮椅上哭泣的姑娘
借助热气球
升上天空。
埃利丝,当乌鸫在黑暗的临终召唤,
这正是你的末日。
显现于此,无论是作为诗人还是作为阅读者,李煜之“春花秋月何时了?”自身即是时间、空间,注意这里的“是”表明的则是这一形态,“春花秋月何时了?”自身呈现为当下的时间、空间,“春花秋月何时了?”之语言文本,所表明的思维认知形态,即不定义诗人,也不定义阅读者,即不定义时间,也不定义空间,即不定义诗,也不定义语言,其本身并不定义什么,在定义面前,“春花秋月何时了?”是“空的”,所谓“空的”,即表明,定义在“春花秋月何时了?”面前根本上找不到任何位置,“春花秋月何时了?”即是诗人也是阅读者,即是时间,也是空间,即是诗,也是语言,其先天的自在于所有对象化的定义之前,也就是说,一切的定义都必然首先的,改变其本质的位置,一切的定义都必须首先的,将其对象化,一切的定义都必须首先的将“自在”搬离原来的“自在”,那么,若在此定义“春花秋月何时了?”则必然的,使得“春花秋月何时了?”出现了可能的松动,显然,在作为阅读者的我试图定义-搬离“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这一过程中,这种松动可能的显现出了“春花秋月何时了?”的一角。命运之意在当下之“我”的内心发芽:
春花秋月何时了?
坐在轮椅上哭泣的姑娘
借助热气球
升上天空。
埃利丝,当乌鸫在黑暗的临终召唤,
这正是你的末日。
诸时代之人之命运交汇与此,李煜之中国古代,依尔福之中国现代,特拉克尔之西方现代,三位诗人指向着其自身所在时代的思维认知形态,诗人李煜指向古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诗人依尔福指向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也即特拉克尔处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当然,从阅读者的角度来说,阅读自身亦以自身的时代认知命名着三位诗人的思维认知形态,这里即面临合理性的问题,当以诗人的指称来命名诗人李煜的时候,以自身命名之意义的建立,并不能赋予李煜之思维形态以意义,也就是说,李煜之文本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思维形态并不此在于当下,那么,李煜在哪里?在所认知的思维形态的意义中,言说言说着之不可言说之地,诗牢固的凸显了出来: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并不占据现代思维形态之意义之地,也就是说,对象化的思维认知命名,并不能将“春花秋月”对象化,而一旦对象化,那不过是显示了所思维之地,显著的,“春花秋月”自身夺取着意义,也就是说,“春花秋月”处在意义之前,或“春花秋月”就是“诗人”,“诗人”就是“春花秋月”,对象化的意义命名,从根本上来说,是将“诗人”和“春花秋月”一分为二,那么这里即以清晰的显示出,“春花秋月”即是思维形态认知的“一”,而诗人依尔福之命名,特拉克尔之命名是即是思维形态认知的“二”,厘清了这一关系,之有的自居地,李煜说: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特拉克尔说:
埃利丝,当乌鸫在黑暗的临终召唤,
这正是你的末日。
你的嘴唇啜饮着蓝色的岩间溪流的冰凉。
算了吧,若你的额头静静淌下鲜血,
无谓那些远古的传奇
和鸟儿飞翔黑暗的寓意。
而你带着黯淡的步伐走进
挂满紫葡萄的夜晚,
你在蓝光中更美丽滴舞动手臂。
荆棘丛鸣响的地方,
有你月光般 幽幽的眼睛。
啊,埃利丝,你已死去多久!
你的身体是一束风信子,
一个修士在其中蘸湿了手指。
而我们的沉默是一座黑洞,
有时一只温和的野兽从中走出
缓缓合上沉重的眼睑。
黑暗的露水溅落你的鬓角,
陨星最后的辉煌。
依尔福说:
坐在轮椅上哭泣的姑娘
借助热气球
升上天空。她实际是放弃了悲剧结局缺少的
悲剧性前提。谈论旅行
从摇篮到坟墓
碰到逻辑
风止住,旅行结束
绝对发生的
当她抬头望鸟,她口的株型,眼的阀门
在李子成熟的时候
像一个被风吹成一团的婴儿市场
已饱和
她的爱已死
她说,生命没有固定界限
风景中,一只鸟
你要么从初生就拥有它,要么,你永远不确定
与它交配的人
显著的,在此地,即通往来源,又走向未来。
五
诗人从诸时代显现,正如此在的汇聚,意义自显,《脆弱的边界》这一文本呈现在我的眼前,此时此刻,我即小心翼翼,又惴惴不安,即担心陷入“我”的意义不能自拔,又庆幸于人的历程所历经之艰难跋涉而临之脚下,面对当下之中国,面对当下之世界,面对历史形态之中国,《脆弱的边界》正处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诗人依尔福对此表明着深沉的认知景象。而正在眼前,一种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
坚定创新自信 勇攀科技高峰——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回信引起热烈反响;
.......
在这里,倾听着鸣响的时代之音,劳动者不辞辛劳地筑造着命运之中的“意义之地”,《脆弱的边界》并非“脆弱”的边界,而是通达于过去和未来的当下,在阅读中,在诗人面前,以燃起些许微光。
当此时,时间悄然来临,人之命运的呼吸酣畅淋漓,人之诸时代之印迹赫然显耀,持守着命运,在诗人的照耀下,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