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史伶桥哲学沉思录之七:历史进程中的诗人和诗
(2024-04-01 10:07:11)
一.
谈到历史进程,其目的在于观察诗人和诗指向的历史进程。对于诗人和诗而言,在目前的人的历程阶段,是要超出当下诗人和诗的地位来看待。
这是由整体世界的进程所决定的,诗人和世界各民族诸形态之人同在于这个世界,无论诗歌行为在人的历史中如何大书特书,但是诗人永远处在其自身所在的时代,这种自身所在的必然性,在诗歌的自在显现中,显得尤为特殊。
这是人的历程中,对于人的定义所决定的,在目前中国广阔的地域中,生活在其中的人正迈着昂扬的脚步,走向人,彰显人,定义人。这种定义超出了此前所有历史中对于人的定义,而目前来看,这种定义隐隐的正在中国这个地域中显现。
时间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一些诗人意识到这种进程,并在自身的诗歌创作中实践着,一些诗人虽然没有意识到这种进程,但其处在了世界-中国这个历史进程中,其也同样在诗歌创作中实践着,新时代对于人的定义在世界-中国这个历史阶段,必然应该,也天然的由诗人来完成,这是由诗歌的秉性所决定的。
诗歌历史走到现在,经历了此前中国的、世界的积累,目前所展现的形态,这种积累的形态即使内容也到了突变的前夜了。这里并不是说,诗歌将迎来的大爆发,而是现代诗歌行为诗人身上,所留下的深沉的印迹,并通达于整体的人的诗歌历史。从《论语》到《荷马史诗》,从《道德经》到《新旧约全书》,从《史记》到《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以至于唐诗宋词元曲到戏剧、小说、舞台剧,以及雕塑、绘画、音乐,诸多经典人的艺术形态,乃至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抒情、叙述等等诸多文本,造就了人的心灵,荡涤着世间百态,但事情正在发生着变化。
什么样的变化?显然,当说人的时候,无论是中国人、美国人、非洲人,亚洲人,欧洲人,无论是黄种人、黑人、白人,无论是何种分类,在人这一集体的行为中,直到现在,世界形态书写出了人这一名称,每一个被定义为人的人,在自身的意识中,先天的,自觉的,在人的这一可能的定义下,成为人。那么这种可能的定义,适用于任何一个人,无论是生活在地球任何一个经纬度交叉点的人,都在如此的定义下,作为人而实践着人。
这种认知带来了不灭的印迹,在这一历史的进程下,人具有了时代性的内涵和外延,人具有了自在的边界。滚滚奔流而来的,诸多经典的文本造就了人生存的诸多形态,人的认知文本从分布广域,到近代经历了数百年的融合,在融合中人也大踏步的走向融合,这种融合首先反映在诗人及其诗歌创作中。
在凝聚出历程进程中人的形态时,诗人所向披靡的走到了前列。在此,我开宗明义的点明这一点,那是因为,在诗人的诗歌行动中,正发生着这样的事件,这是有诗人的自觉的行动,和历史上诸多定义时代的文本相同,诗人对于时代的定义是不自觉的,这种事情正在发生,这是在诗人的诗歌文本中,得以感知的景象。有一句话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在历史的步伐中,诗人起先的、首要的、预示了时代的可能的迹象,发现这种时代可能的迹象,对于一个认识者来说,已经是尤为紧迫了。
因为毕竟,时不待人,人已经散落于各个处所,但即使是散落,在近代以来,这种散落得到了改善,直到现在,当获得彼此,当踏知彼此之地,当言语相交,这些显著的迹象重新定义着人,这种定义是对地域之人的超越。
也或者说,人从地域上的散落在近代的历程中直到现在得到了终结,在这一历程中,在这一辉煌卓著的世界变迁中,那被肇始于“世界地理大发现”的进程,而到现在得以终结,这种终结不是历史的终结,而是开启一个新的历史进程,这正是我在阅读诗人的作品中所感知到的。
目前,在世界广布的人的行程中,各人种群落被定义为走向“现代化”的历程,这里要说明的是,“现代化”这一术语在世界范畴内对于人的世界的定义,其中的定义明确了,各民族,各人群,特别是对于处在发展中世界的中国来说,“现代化”是从物质和精神上,对于差异化世界的追赶,从而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追赶的姿态,但在这里,并不强调这种定义所带来的在“追赶”之下,给其中之人所带来的困惑,因为这里引用“现代化”在于表明,在共在的人的时代-时空中,各人种、人群所面对的共同的“现代化”特征,这一特征在于表明,当代世界,在区分发达国家、发展国家、不发达国家中,特别所强调的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要进行的“现代化”,这里并不立足于此,而是无论各种人群、无论发达、发展中、不发达国家,无论何处之人,在普遍性的人的定义上的,当下之人的“现代化”。也就是说,这里的“现代化”是当下历史之人的共同命运。
显然作为诗的阅读者而看到,“现代化”同一了人的世界,这种同一带来的结果就是,人凸显于目前的时代,人从这一地域的“现代化”中来到了人的面前,所谓“来到了人的面前”表明了一个特征,人将广布于各处所的人一一带向了历史的进程,而历史的进程走到当下,走到所处的时代,一个新的迹象,一个新的特征正在若隐若现,那就是在各居所之人,实现了共在-共同的居所,不同于地域之下的时间空间分割,这种新的、未来的共在-共同居所已经超越于各自的时间空间,从而获得了一个新的命名,从而结束了一个时代,从而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诗人从自身的立足中对此作出了命名,但时间还没有到来,对此,事情正在发生着改变,诗人以自身的行为推动着这一历史的进程。
这就是我想说的,历史进程中的诗人和诗,在目前逐渐得到了彰显,这种彰显是诗人的自觉行为,并在目前的时代特征中,对此作出了回应。通过对诗人依尔福及其作品的感知,我深入到了这一领域,在诗所体现的人的文本中,显著的变化正在发生。我想强调的是,并不是在我个人的意识中明确了对于人的定义,在当代所具有的特征,而是在对诗人依尔福作品的分析中,逐步显现出来,随着这一人的定义特征显现,一个广阔而有实体的人的世界逐渐显现。人从各自居所的时空中走出,而来到了彼此的面前,人具有了一个共在的时空,这个时空是超越于此前人的地域时空的。
在曾有的居所中,人依靠体力战胜着时间和空间,人在劳动中留下了诸多印迹,这种印迹是前-人的时代的产物,所谓前-人的时代即是从现在指向以往人的历程,并必然的,这种印迹所带来的印象,在于人各自定义了自身,却再各自的定义中,走向各自的路途,必然不同于“条条大路通罗马”,而在各自前行的脚步中,人如何才能相遇?
显然“现代化”的历程即是人与人相遇的历程,以此划分,前-人的时代是人与人相遇前的历史,后-人的时代是人与人相遇后的历史,目前在此相遇,诗人及其诗的创作对此作出了昭示。基于此,诗人发现了这一历程,在此将一一揭示。从诗人依尔福及其作品中,这种揭示成为了我的荣幸。
有鉴于此,此在的时代,对于世界,对于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中国语言文本来考察这种变化所带来的结果。无论是古代的语言文本,还是现代、当代的语言文本,直接的说即是诗歌文本来考察,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诗人所体现的人的秉性,一个是诗歌所体现的意义符号特征,二者归于诗人和诗,二者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诗人所处的时代,作为人,在其诗的作品中对于人的表达。这是最为直接的,最为明确的。我试着在其中发现更为普遍性的定义。
而在此,并非是比较诗歌作品中所体现的事件,而是比较作品所代表的诗人和诗,在诗中所展现的作为人的意识特征,这种意识特征体现在,从人的立场上看,其思维所占据的时间和空间,其精神所凝聚的人的历史。换句话说,也即是以历史形态中人的认知维度,来对应于语言文本-诗中所体现的诗人-人的认知维度,在这种对比中,人凸显了出来,历史上的中国人、当下形态的中国人凸显了出来,前-人的时代之人、后-人的时代之人凸显了出来。
在走进诗人依尔福及其诗歌作品中的时候,我因而在此凝聚,这是说在前面的话。
二.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落到沙漠里
虽然它的遗嘱是给Mickey的
但死神没有降临。大雪天
窗外的寡妇关闭了阴唇
可怕的世界,在争议中自相矛盾
伊甸园的美景是一座封闭的岛,书架的陷阱
烟雾向下飘。一件旧皮上衣
和没有牌子的皮鞋喝干了她的
骨盆和壕沟。儿子上街了
家里还点着灯。五八年大跃进,天花,白喉,猩红热
在北部宿舍区,父亲是科学家,会多种语言
透过望远镜看星球。在实验室配红酒
吐了一口唾沫,掏出手绢,把情人的屁眼
和脸,揩干净
首先对于标题,这里需要明白,作为地名的“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以及作为诗歌标题的“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作为标题的“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是诗人的“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这就好比,以“博格达峰”来作为一首诗的标题,“博格达峰”从地名的属性中脱离出来。
博格达峰作为地名而具有自身的历史属性,这种历史属性比如是,博格达峰的海拔高度、位于天山山脉的地理位置等等,作为地名的博格达峰所具有的地名认知属性,这构成了“博格达峰”这一名称的地名实体,也就是说,对于在日常语境中,说博格达峰怎么怎么样,那就是说,在博格达峰这个位置具有了什么样的事件,这是作为地名的博格达峰对于人,所具有的概念指向,但此时,若“博格达峰”作为一首诗的名称的话,那么博格达峰则从同时具有了地名和诗人认知的属性,这种属性不同于地名的认知,因为作为地名的认知,博格达峰仅仅也只存在于一个固定的场所,这个固定的场所,就像说地球上经度和维度交于一个点位一样,博格达峰的地名属性就处在这个位置的点上,博格达峰是一个物,是一个建立的第一个认知的概念,但对于诗人而言,诗人将“博格达峰”置入诗中,这时候“博格达峰”成为意识之物,博格达峰因为诗而出现在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博格达峰具有了诗人命运的属性,这是在博格达峰作为名称建立其第一个场所后的,经诗人而再次命名,这种再次命名进一步强化了“博格达峰”,使得博格达峰从固定的场所中,走入了人的历程中,走入了人的历史中,从而“诗”再次命名了博格达峰,而作为读者,仿佛在“博格达峰”这首诗中获得了新的经验、获得了新的认知。
这种再次命名,体现了诗人创作诗歌这一行为的意义,诗人再次命名“博格达峰”,即是诗人的意识显现,又是博格达峰从“物”中显现出来。这样的结果就是,作为读者而阅读“博格达峰”这首诗,从中体验到新的人的经验,作为诗人自身,创作“博格达峰”这首诗,而进一步的命名了自身,这种命名是作为“人”的命名,诗人进一步的和“人”在一起,诗人进一步的成为“人”。而对于博格达峰作为地名所具有的场所来说,博格达峰容纳了诗人和诗,这是互相成就的过程。
从这里来说,诗人的每一次创作过程,都是“人”对未知的一次突破,都是“人”一次又一次掌握自身命运的过程,无论是作为“人”的生,还是作为“人”的死,诗人即面对生,又面对死,诗人创作诗歌,在一次又一次歌咏“人”中,一次又一次的尝道那创作中的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次又一次的再现、造就“人”的命运。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对于诗人来说,每一次的创作也仅仅是在创作的当下而沉浸在“人”的伟业中,一旦这个创作完成了,诗人转眼之间,必将面对当下自己的时代、自己的命运。也就是说,从意识的角度来说,创作也仅仅只在创作的那一刻,对于诗人而言,诗人成为了“人的命运”,但创作完成了,“人的命运”在当下的诗人意识中昙花一现,也就是在眼前,在诗人前行的意识的变化中,诗人可以去“回忆”那在创作中感受的“人”的命运共在,但这种回忆就好比,我个人作为读者、作为分析者,去再现诗人在诗中所呈现的“人的命运”一样,诗人只是“记”住了,其创作之时所呈现的的“人的命运”,而对于当下的每一刻而言,其“记”的过程,必然不同于创作的自身所是,这只是在这一刻,诗人所“记”之物,并不是诗人之所是。
这里从人的意识的角度,来分析诗人之所是,诗之所是,其中体现出两个关键点,一是诗人只有在创作的过程中,诗人才显现为诗人,诗人的每一次创作的过程,都是一次显现,而创作完成了,显现也就结束了;第二个关键点就是,诗人必须主动的创作(不可能存在被动的创作),这个主动是在表明,作为诗人在现在、在当下,意识主动的去实行这一件创作的行为,从而主动是作为人对意识时时刻刻要求的,那一次又一次的诗歌行为,就是在验证,作为“人”,作为诗人,一次又一次的主动的踏入“人”的历程,一次又一次的牢牢的抓住“人”的命运,一次又一次的不辞辛劳为“人”添砖加瓦,这是作为诗人对于自身的命名,这是被称之为诗人之所在,是诗人这一名称所具有的自在属性。正如“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这一名称所具有的属性一样。
诗人写诗,就像科学家创造发明一样,是将未知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就好比无论是存在也罢,无论是命名也罢,无论是解构也罢,对于诗人而言,这都是过去之物,既然作为人的意识,每时每刻都在意识着即将到来的未知,那诗人必然是面对未知命运的承载体,诗人赋予了自身以“未知”的秉性,诗人就是未知,就是将到来的命运,诗人就是命运本身,那么,诗人也必然以无畏的勇气面对每时每秒到来的人的命运,诗人也必然劳而无忧、先天的、对此甘之如饴的开启着人的命运,这是诗人的必然之事。
在“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这首诗中,诗人开启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未知之地,对于读者而言,在没有读到“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这首诗的时候,在读者的意识中,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可能仅仅是位于长春的应用化学研究所这一可知之物,而当读者读到“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这首诗的时候,“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在读者关于其可知之地的意识中,“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不再是可知之地了,而是走向了未知,这种未知随着阅读的进入,在读者的意识中,呈现出了诗人关于“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未知之地--命运,这种命运对于读者而言,是一种未知的关于“人”的体验,那么,诗人自身诗歌的行动,诗人创作-创造的“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这一未知之地,因为读者进入,而成为了“人”之共在的经验,诗人启发或将这个未知变成了已知,这对于读者而言,在已知中获得未知,并在未知中建立已知,从而完成了一次诗的阅读行为。
关于“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标题的分析,走进这首诗,才能在接下来的每一句诗行中,感知到命运的歌唱: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落到沙漠里
虽然它的遗嘱是给Mickey的
但死神没有降临。大雪天
窗外的寡妇关闭了阴唇
可怕的世界,在争议中自相矛盾
伊甸园的美景是一座封闭的岛,书架的陷阱
烟雾向下飘。一件旧皮上衣
和没有牌子的皮鞋喝干了她的
骨盆和壕沟。儿子上街了
家里还点着灯。五八年大跃进,天花,白喉,猩红热
在北部宿舍区,父亲是科学家,会多种语言
透过望远镜看星球。在实验室配红酒
吐了一口唾沫,掏出手绢,把情人的屁眼
和脸,揩干净
在诗人为此殚精竭虑之时,诗从世界的海洋中冉冉升起。诗人和诗显出了踪迹。而诗人的每一次创作的过程,都是一次仰望星空的过程,在仰望星空中,人指向了那个未来的自己,人指向了那个未来的“人”。显然,作为读者,一个诗人及其诗的世界正在燃起星星之火。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落到沙漠里
虽然它的遗嘱是给Mickey的
但死神没有降临。大雪天
窗外的寡妇关闭了阴唇
可怕的世界,在争议中自相矛盾
伊甸园的美景是一座封闭的岛,书架的陷阱
烟雾向下飘。一件旧皮上衣
和没有牌子的皮鞋喝干了她的
骨盆和壕沟。儿子上街了
家里还点着灯。五八年大跃进,天花,白喉,猩红热
在北部宿舍区,父亲是科学家,会多种语言
透过望远镜看星球。在实验室配红酒
吐了一口唾沫,掏出手绢,把情人的屁眼
和脸,揩干净
以诗人依尔福和作品为整体考察对象,在于诗歌行为在人的历史中,在人的认知的文本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诗人在人的群体中,其独特性表现在,诗人是攀登在人的历程中的前行者,直到现在,这一身份特征,在诗人这一名称之下,也从没有发生过改变。这是诗人之所以被称之为诗人的根本。通过考察诗人这一对象,作为评论者来说,诗人和诗是其评论者的身份指向,这也不是必然的定义,就如所述,打铁者打铁,掘金者者淘金,同样,诗人写诗,评论者论述诗人的作品,这些同一的名称,同一在于,因为这个命名而定义了自身,而又因为在命名中,作为名称的存在实体,获得了关于自身的属性,而诗人所指向的诗歌文本,作为诗人的之所以为诗人的凭证,和诗人共同的构成了所处当下之人的景象:
时间
揣着优柔寡断的,路灯
让我寻找怀孕的蜂后
把水烧开
这一世,留给诗人的,战争
你能为我锄草
搬动轮回
在未知之地掘开圣人墓葬
一如曾有之事
倾泻
这就是书写之义
占据陆地
并上岸。喘息之间
言语张弓,
来,喝了她
来,我们并列如鱼
却又过了数亿年
我粲然地望着
一时之间
睁瞎了眼睛
四.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落到沙漠里
虽然它的遗嘱是给Mickey的
但死神没有降临。大雪天
窗外的寡妇关闭了阴唇
可怕的世界,在争议中自相矛盾
伊甸园的美景是一座封闭的岛,书架的陷阱
烟雾向下飘。一件旧皮上衣
和没有牌子的皮鞋喝干了她的
骨盆和壕沟。儿子上街了
家里还点着灯。五八年大跃进,天花,白喉,猩红热
在北部宿舍区,父亲是科学家,会多种语言
透过望远镜看星球。在实验室配红酒
吐了一口唾沫,掏出手绢,把情人的屁眼
和脸,揩干净
诗如何通过日常语义而深入到诗人的世界历程中?显然在这里诗人依尔福所走的路并不简单,所谓并不简单,是表明,诗人之意识行进在日常之物或事件中,在这时候,日常之物或事件因为“被太阳照射”而散发出“异象”,从而将日常之物或事件变为“异常”,这是从诗的语义形态上来说,但从诗人的角度来说,这种语义的“异常”却又是必须的,因为在诗人的日常行动中,日常之物或事件被诗人“拖入”了人的历史进程中,所谓“拖入”,是诗人在定义自身的过程中所显现的迹象,也就是说,诗人因为诗所处的历史形态,反映到诗的元素中,诗中的日常之物或事件成了诗人指认人之新世界、新命运的必然需求,这就是诗人确认诗人行为的必然结果。
那么,对于诗来说,对于阅读-评论者来说,诗首先显现为日常性,而因为诗人“拖入”的行为,诗的日常性语义被“撑破”,进入了诗人的内部,所谓诗人的内部是表明,在诗人疼彻心扉-萦绕于心的关于“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记忆。最为日常的“记忆”带给诗人的是世界争先恐后的向诗人涌来,以至于在诗人创作的当下,这些日常的景象,这些最为普通的日常记忆中的生活,在诗人的当下中,变成了狰狞的世界大战,变成狰狞的命运啸叫,日常在诗人的诗歌语言中发生了裂变,这种裂变的具体表现是:
关闭了
封闭的
向下
喝干了
吐了
这一连串的匪夷所思的景象,所谓匪夷所思是对读者而言,但对诗人而言,这确实“日常”,是诗人创作中的“日常”。也就是说,对于诗人来说,只有以如此绝对的、隔绝一切的、超于日常认知的事件,才能表达出“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带给诗人的意志触动。这种意志触动,一直处在整首诗认知的高位,从诗歌行为来说,这首诗一开始就将世界中的事件绷紧,一直到结束,也没有缓一口气。这是通过诗行中,同质量的、涨破事件本身所在空间的、同在于诗人述说之下的生命历史。所以初看,诗人以讲述的口吻,展现了一个事实,“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在日常时间中吃喝拉撒,这就是诗人关于“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记忆。但因为这种日常,太过于“平常”,反而从日常时间中溢出,散发出“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自身定义的时空。
这是从语义上对于“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介入,从结构上,同样实现了介入。这首诗从整体的结构上,有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标题: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第二部分是诗歌首行和第二行:
落到沙漠里
虽然它的遗嘱是给Mickey的
第三个部分是剩下的全部:
但死神没有降临。大雪天
窗外的寡妇关闭了阴唇
可怕的世界,在争议中自相矛盾
伊甸园的美景是一座封闭的岛,书架的陷阱
烟雾向下飘。一件旧皮上衣
和没有牌子的皮鞋喝干了她的
骨盆和壕沟。儿子上街了
家里还点着灯。五八年大跃进,天花,白喉,猩红热
在北部宿舍区,父亲是科学家,会多种语言
透过望远镜看星球。在实验室配红酒
吐了一口唾沫,掏出手绢,把情人的屁眼
和脸,揩干净
注意到,“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具有了标题和内容的双重属性,也就是说,“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即是标题又是诗歌首行中,“落到沙漠中”的主体,也可以认为,诗人将“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作为诗行第一句省略了,这种省略促成了一种新的空间,这也就是在这里,我把作为标题的“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作为第一部分的原因。从诗人意志上来说,在表明,诗人已经迫不及待的、忍受不住的、从诗人创作的欲望中迸发出了,关于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也就是说,诗人一直在等着,一直在忍受着,关于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时代声响,关于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命运歌唱,成为诗人当下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从标题到诗行第一句,当标题诞生的时候,诗人喷涌而出了其中世界的命运。世界有多撕裂,“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就带给诗人以多么足以压垮一切的深情。
这种“省略的行为”是在这里的一种分析的可能,也或者而言,并不存在诗人刻意的省略行为,而是诗人在创作的时候,将标题直接纳入到内容中,作为其中的一个结构的构成部分,从而在这里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诗歌行为,这种方法不同于在过去所遇到的创作,直接以诗歌文本的第一句作为标题的做法,那只是标称的一种方法而已,而这里的标题,却并不如此,而是本身即作为内容的一部分而出现,这种手法我目前称之为“置入”,也就是说,一方面通过将标题置入内容,使得标题成为诗歌结构的整体部分,一方面通过置入,泯灭了“标题”的存在,从而使得诗歌的整体的结构更加牢固。这里要插入一句,通常来说,一首诗的标题,必然是站在整体的角度上,对于一首诗的再次定义,这种再次界定往往意味着给一首诗起一个名称,就等于是一次再次创作,这种再次创作,也指向着诗人对于自身诗歌文本的再次解释,因而标题和内容处在两个层面,具有互相阐释的意味。但在这里,诗人通过“置入”这一手法,将“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这一标题纳入到了诗歌文本中,这就给与了诗歌一种全新的整体性结构的可能,标题和内容不再处在互相阐释、互相解释的两个结构中,而是从内在的统一为一个结构,这种一个结构,造成了这样的印象,不再因为读到标题而去思考标题的空间,也不再因为读到整首诗而去对应标题。
这是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来说,那么从诗人关于“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情感表达上来说,这种同一的结构,也必然是情感的需要,诗人对于“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炽烈的情感,根本不需要以在标题和内容的两个平行空间的结构才得以实现,而诗人自身关于“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已经等不及在两个层面、两个空间中去呈现了,而只有在这“一口气”、一气呵成,一以贯之的情感的冲击下,诗人喷发出了关于“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火山。这是情感带来的结果,从而改变了这首诗的结构。我或许可以以为,这种结构的产生并非是诗人有意为之,而只是诗人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自动的呈现出了这种诗歌的形态。诗人或许并没有意识到,而这仅仅是在这里作为一种分析的可能,而进行的探讨。
但显然,这种统一的结构,将作为读者毫无分心的,双眼眨也不眨的,带入到了“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世界,并为其命运而震颤。这种“读者效应”也将使得读者获得一种全新的体验,可以以此理解,一般情况下,作为读者阅读一首诗,基本上在意识中会形成较为常规的过程,从诗人本身到标题,从标题到内容,从内容到标题,也就是说,在这几个方面中,作为读者,在阅读一首诗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在意识中,把一首诗分成了几个部分,标题部分、内容部分、诗人部分,这些互相影响的部分也各自具有处在各自的位置上,互相影响、互相解释。显然作为读者,对于诗人-作者、标题、内容的不同层次的认知过程,就是阅读一首诗的过程。那么,在这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带给了读者全新的体验,这种体验即是结构置入的问题,通常的阅读行为被诗人打断、打破,但这种打断、打破从诗歌历史的的角度来说,却有益而无害,诗人将这种“人的命运”的体验,在诗中传达给读者,这种体验因为传达而更得到了升华,因为这种升华,是关于“人的命运”的,在“人的命运”中,诗人和诗走向何处?这里已经得以显现。这就是诗人和诗的历史进程。
诗人和诗揭示了历史进程中的“人”,所谓历史进程,即在于表明,诗人和诗来源于历史进程,而在即将到来的历史进程中,是由诗人和诗所创造的,因为归根结底,人,人的命运被诗人和诗所承担。
五.
诗人和诗所凸显的时代特征、命运特征,必然的临近世界发展的历程中。从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诗人硬生生的将,标题拖入到了作品整体的中,从而打破了一般形态下的诗的内在平衡,这种体验所表明,诗可以是这样的!那么从第二部分,到第三部分:
落到沙漠里
虽然它的遗嘱是给Mickey的
但死神没有降临。大雪天
窗外的寡妇关闭了阴唇
可怕的世界,在争议中自相矛盾
伊甸园的美景是一座封闭的岛,书架的陷阱
烟雾向下飘。一件旧皮上衣
和没有牌子的皮鞋喝干了她的
骨盆和壕沟。儿子上街了
家里还点着灯。五八年大跃进,天花,白喉,猩红热
在北部宿舍区,父亲是科学家,会多种语言
透过望远镜看星球。在实验室配红酒
吐了一口唾沫,掏出手绢,把情人的屁眼
和脸,揩干净
承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而来,标题的置入,使得标题转化为这首诗的主体,也就是说,从标题的转化,再到文本的主体的实现,再次的强化了“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这种强化带来的效果就是,作为读者在不着痕迹的情况下,直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谓直面,在于表明,诗人将读者“置入”的直接性,不需要思考的,一个景象浮现在诗人眼前,而不是想象而得到的,这对于意识来说,起到了一个屏蔽的作用,也就是说,屏蔽了作为读者的“出神”: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落到沙漠里
直接而又果断的即破坏了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固定之名称,也将读者带入到了诗人凝聚的世界中。在此,“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从曾有的世界中凸显了出来,这种凸显带来了一个新的景象,那就是预示的时代特征,我随意的举例说明,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落到沙漠里,所隐藏的诗学特征: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是我儿子
从“落到沙漠里”到“是我儿子”,“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名称意义被剥离,所谓剥离,在于从词性的命名上,在诗歌行为中,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能指和所指被剥离(能指和所指,在这里作为称名的便利,并不深入的指向于现代关于语义的能指与所指),要么能指在场,替换了所指,要么所指在场,替换了能指,这种诗歌行为对于诗人来说,是驾轻就熟的,剥离,也是将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从自身封闭的空间打开,在打开的那一刻,诗显现了出来,这种显现有的是流星划过,有的是细水长流,但必然的,在诗显现的那一刻,诗人、作品、读者之间建立了联系,这种联系,将使得诗人、作品、读者从当下的历史进程中凸显出来,诗人、作品、读者共同来到人的命运之地,在这里,诗人、作品、读者重新定义了人的世界,这种超越性、这种历史性,又完完全全的给予了当下的时代,这就是诗人和诗携手来到世界面前,与读者相遇,这种相遇,在人的历史的事件中,成为点缀在人的命运历程中的点点萤火,但萤火必然不灭,历史进程中的诗人和诗擎起了这必有之光。这也是我想强调的,诗人通过其作品-诗来映照时代,在映照中,蔓延着世界前行的步伐,读者走向前去,成之为人的再次确定,这种确定反应了两个方面:
一个是诗人和诗的关系上,从普遍意义上,诗人创作作品-诗,这种现象反映了诗人居于诗的主体之上,诗人是诗的创造者;但从诗人的角度,诗人即处在当下之时代,也处在过去和未来之历史进程中,在诗中,诗人将自身历史的当下性“还给了”过去、未来的历史进程,这种“还给”的过程,是诗人创作诗的根本原因,创作的过程,就是诗人“走进”人的命运-过去、未来的历史进程的过程,诗人之走进,并非体现在这一行动上,而是体现在诗人创作的过程中,通过诗的行进,揭示了人的命运-过去、未来的历史进程,这是诗人之为诗人的根本而决定的,诗人写作,产生了诗,诗人在诗中即定义了曾有之事,也定义了未知之地,诗的产生,将人的命运-过去、未来的历史进程定格在诗行中,诗人和诗在一次次的行动中,诗人成为诗人,诗成为诗,诗人和诗得以互相给予了当下-时代的历史意义。
一个是诗人和读者的关系上,这种关系指向两个空间,在过去,作为读者,一般形态下,所面对的是作品,这个作品是脱离于诗人而存在的,在这里,并不是否认这种面对诗-作品的读者关系,而是想要强调,在当代诗歌事业随着人的历史的进程发生剧变的当下,诗人行动毋庸置疑的超越于诗人作品-诗而凸显了出来,这种凸显是由历史进程中“人的命运”所决定的,诗人处在命运的暴风眼中,这就决定了,诗人在创作中,诗人通过创作诗,其目的是揭示人的命运,而诗这种传统认为的艺术作品,反而退到了其次,诗人在诗中紧紧的“扼住”命运的咽喉,诗人成为关系时代存在的“关键人物”,分析其中的意义,显然超出了对于诗歌作品本身的分析,作为传统诗歌作品的分析,把诗歌作品作为艺术形态、作为诗歌艺术的对象,即已经、也必然不能满足于当下时代对于诗的要求,对于诗人的要求,再也不会,也不能像看待一个“美女”如何“美”那样,看待诗,看待诗人写作诗歌的行为,当此时,诗人之于读者在于,读者通过诗人之作品-诗而通达于诗人,所谓通达,即在于人与人之命运的相遇相知,人与人之惺惺相惜,站在人的立场上,站在人的历史的进程上,诗人和读者这种通过诗的相遇,是人因为人而成为人、是人互相知悉彼此的典范,所谓典范,在于人与人的所有交流、获知的形态中,诗人和读者是独一无二的,是决定着根本的,只有诗人通过“诗”进入了人的过去、未来之历史进程之命运,而读者通过诗人之“诗”来到了诗人面前,即是来到了过去、未来之历史进程之命运面前,在此作为读者获知了人,临近了人的命运。诗人的诗歌创作,一如人之仰望星空,星空将诗人照亮,而作为读者之阅读行动,同如仰望星空,星空将读者照亮,而在仰望的行动中,诗人和读者互相确认了彼此,这是人之喜悦!作为读者通过阅读分析诗而获得的是中一喜悦,而不是这首诗!而不是诗的美!而不是诗的艺术形态!
我因而在确认中所确认,勇于“开创”过去,而惬于面对未来,依然纠结于起源之地,而忘记了未来之路,依然聆听“乡音”,而沉默于时代的呼喊。河流之为歧路,终归于一,在此,在当代中国,诗人作为独特的群体,即开创了过去,也必将拥抱未来;即探明了起源之地-可知之地,也必将走向未来-未知之地;即熟悉了“乡音”,也必将呐喊于时代。涓涓细流,在当代中国,诗人这一群体,如何担负起人的命运?正是此时,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创作中,在人居之地,铸就欣欣之人之荣光。
六.
在诗和读者的关系上,从表面上看,读者通过阅读诗人的作品-诗来实现一次阅读体验的完成,那么,作为一个具有文学史履历的评论者的我,在描述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关系,而是否会因此不自觉的表现出对于传统文艺学的流露,显然我有这种担忧,因为从这里的切入点来说,无疑出现了作者、作品、读者等等与文艺相关的要素。但我在这里想要做一个澄清的是,这里的分析,主要是从事件的角度,从历史中行为事件的角度来看待其中的诗人和诗人事件,并归根结底的回归到人,回归到人在历史进程中的方位,也就是说,在历史进程中,诗人对于过去、未来的指向是什么?诗人对于作品表达的指向是什么?
基于这样的认识,诗人对于作品表达的指向,必然通过诗人当下所处的事件而呈现出诗的特性,也就是说,诗人必然是通过“现在、当下”而介入诗、呈现诗的,而在介入并完成诗的过程中,诗“走向了”人的世界的过去和未来,这其中所反映的就是过去、未来和现在的相互构成。在此本着这个目的,也就是说,从事件的历史特性中来看待诗人和诗,其基本的逻辑在于诗人在通往历史的道路中,个体意识的反复觉醒,个体景象的反复形成和毁灭,诗人创建出以诗人意志实现的世界,这个世界连接了现实和历史的桥梁,这对于认识人的历史形态具有显著的意义,因为人毕竟在非常规的形态下,人的历史的特征才能完全的显现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诗在历史形态中,从更为本质的角度,所谓更为本质,在于表明站在人的立场上,诗对于人的意义,所谓意义也只是从作为读者,阅读诗的意义,也就是说,诗对于读者来说,所接触的文学文本也好,认识世界的各个对象也好,诗所代表的对于呈现人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说,诗只有呈现了人的命运,诗才成为诗,而不是别的。所以从历史的文本中,诗占据了核心的地位。这是对于人的认识,以及诗所凝聚的人的形态、人的命运来说的。诗人面对人的命运,通过诗表达出来,读者阅读诗而触及到的命运的云诡波谲,作为读者的人在诗中经历人的世界命运。这里必然要强调,命运的普遍性,略举一些例子来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听到我?而且即便假设,有一位
突然抓我上心:我也会因其更强大的
......
——《杜伊诺哀歌-第一哀歌》-里尔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勇敢的心像从前一样,
去造访万能的神祗.
在这之前,我却常感到,
与其孤身独涉,不如安然沉睡.
何苦如此等待,哑然无语,茫然失措.
可这贫困的时代,诗人有什么用场?
可是,你却说,诗人是酒神的神圣祭司,
在神圣的黑夜中,他走遍大地.
——《面包和美酒》节选-荷尔德林
古旧池塘边
青蛙弹跳入水中
扑通一声响
——松尾芭蕉
以及: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落到沙漠里
虽然它的遗嘱是给Mickey的
但死神没有降临。大雪天
窗外的寡妇关闭了阴唇
可怕的世界,在争议中自相矛盾
伊甸园的美景是一座封闭的岛,书架的陷阱
烟雾向下飘。一件旧皮上衣
和没有牌子的皮鞋喝干了她的
骨盆和壕沟。儿子上街了
家里还点着灯。五八年大跃进,天花,白喉,猩红热
在北部宿舍区,父亲是科学家,会多种语言
透过望远镜看星球。在实验室配红酒
吐了一口唾沫,掏出手绢,把情人的屁眼
和脸,揩干净
这些诗行从古今中外的文学文本中,一一显现,这犹如一次次的相遇,当相遇的时候,其中翩然而出的是人所处的历史时代,人在历史形态的建立,人从各个命运中脱离而出,人在其中的景象跃然而出。从这些诗歌文本中,人之命运扑面而来,作为读者置身其中,之所以置身其中,而有一个共性的问题,也就是说,作为阅读者,作为临近这些诗句的人,而能够体悟到的人的光芒,并因为体悟、因为被置身其中,而聆听人的呼吸,聆听生命的歌唱。所谓命运的普遍性,也就是说,从这些文本中,从诗的文本中,人在各自的时代中、各自的历史中,通过诗的文本,而相遇了,无论是作为诗人名称的陈子昂、杜甫,依尔福,还是里尔克、荷尔德林、松尾芭蕉,他们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命运,而作为这里,之所以得以显现,之所以作为读者而感悟到一种共同的特征,这种特征就是作为诗人、作为人所呈现的人的命运,这种命运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了人的历史进程中,这种命运已经成为作为人的历史形态的血液中。
而认识到这一点,无论对于其中文本呈现为如何的形态,比如古体诗、现代诗,比如中国诗、日本诗、德国诗,比如长诗、短诗,这些都是从形式来说说明诗人所创作作品在其所处时代的表现形式,也或者说,也可以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来划分,也或者以绝句、俳句、自由体等等来划分,但我依然认为这是形式或内容的划分,不足以表明这些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诗所具有共同的历史特征,这个特征,在这里,就是要越过其中的诗的形态分析,而从回归到人,回归到这是由诗人共同创作的诗歌文本的角度,其表达的、先天的呈现的、具有共同意识的,虽然因为不同语言的翻译而离原始文本有些许差异,但其中共同的意识,是应当感知到的,这种共同的意识,是诗人共同的作为人而通过诗而呈现人,即称之为人的命运,在诗的共在空间中,能够穿透国家、民族、语言的,即在于其中展现着人的呼吸和命运。
这就是要必然面对的,在世界走向目前的景象,特别是在当下时代的人的各个景象逐一呈现,也就是说,在目前的世界景象之下,人之命运逐一呈现,所谓逐一呈现在于,身处世界各地的人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将进一步的在人的意识中,展现出命运的意识,这种命运意识的背景在于,无论身处何地之人,无论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之人,而涉身于命运的历史景象中,这是时代给予人的选择,每一个人所面对这一历史背景,被放大了。这即是历程的进程。诗人和诗对此感同身受。
所谓感同身受,就是说诗人在行动,诗在行动。诗人以此萦绕于心,这也就是历史进程中的诗人和诗。诗人和诗所处人的各个时代中,并在当下的时代中,通过自身的行动凝聚历史的力量、人的力量。这是作为诗的亲历者所看到的。
在广泛分布的人的世界命运中,诗人和诗始终不曾缺席,并站在前列,这也许是我个人的自信,但对目前的诗人和诗的历史进程来说,这种需要被揭示出来,并展示这一进程。在这一进程中,诗人和诗正举起手中的镰刀,埋下头颅,投身于劳动中,历史的车轮掀起阵阵麦浪,而歌声响着,通达于沉甸甸的麦穗。所面对的时代,抬起头所见,乃是同样的劳动者,同样的收获者。
而到这里,言尤未及,即是发出一些感叹,本文通过对诗人依尔福作品《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分析,展现诗人和诗所处的历史进程。通过分析或能看到,在这个历史进程中,诗人的行为当凝聚起广阔的生命景象,诗人的行为应有内在持守,在持守中,诗才显现出对于人的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景象,这是这个时代诗人的担当。
而作为诗的读者,在面对火热的诗行的时候,心中必有鸣响,这是我这个读者的感受,在依尔福的诗行中,那叮当作响的命运之音,漫溢出人之馨香,激励着这个时代人的前行的步伐。是以记:
大火烧着星辰
大火散发出炽热的光辉
星辰从海洋上升起
海洋生育了眼睛
眼睛生长
眼睛布满云层
云已倾覆
云已倾覆
我种下老依尔福
我种下老荷马
我在家乡流淌
我盛开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