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哲学沉思录)卧室怀抱事件

(2023-11-27 13:32:16)
分类: 文论



  

 

      卧室怀抱事件

           ——我读诗人依尔福作品《书页上的标记》

 

 

        作者:史伶桥

 

 

 

 

书页上的标记

 

男人怀抱嘲讽他的影子

他在卧室里,像一面桅帆被风吹了起来

 

有人认为他疯了,但事实上

他体内的水,卷起的垃圾

            最终都会漂到别处

 

他甚至想扣下女人吞进去的食物标本,把她沉重的绞盘

写入一本教科书

从第一句开始

她体内柱子和房间

的电影说话的口型

 

挪动她

留下

爬藤类植物,宣告

刚毕业的大学生过着乏味的生活

像煮熟的贝壳动物

那样流水,画出有力的弧

 

围绕一座城市

什么决定

回绝信的碰撞声?而夜晚的盒子远没成熟

梦和玫瑰撑起天空

 

他在卧室里”,更像是诗人自身的蜡像,亦或者,诗人如蜡像般占据着“自身的卧室”。

“卧室”即是自我的,又是凝固着时间和空间的,因而“在卧室里”的“在”,是诗人将诗人之我牢固的钉在这一时间和空间中,这是无中生有的过程。

“无”的是卧室所具有的命名之名,有的是因为“他在”而使得卧室,变成为诗人存在之名,在此刻诗意膨胀为宇宙的风暴。我总是说,诗人总是牵引着世界走向未来。此时此刻,诗人总是因为自身的所爱而凝而出“神”,在这出神中,诗人一次又一次完成着对人的开拓。

在诗歌行进的平静的海面上,是其中之下的波涛汹涌。其中关键则是,越是静而无声,其中惊涛骇浪越是巨大。但这已经是曾有之事了。现在诗人说:

 

男人怀抱嘲讽他的影子

 

“男人怀抱”作为诗人的趣味,显然是想要隐藏诗人的真实目的。这里真实目的会随着诗歌的冒险行进而逐渐显现。随后“他在卧室里”,仅仅跟随“怀抱”这一动作,诗人的趣味,称之为趣味则表明,诗人在这“卧室怀抱事件”的外衣下,究竟想要干什么?

上述对于“他在卧室里”的说明,在这里却显得不合时宜,但显然我不能打断“卧室怀抱事件”的诗意气氛。在“他”的事件中,无论是“他的影子”,他像一面桅帆被风吹了起来,还是他体内的水,都会漂到别处,这一构成“他”的行为中,诗人想要说的是,这是“他的卧室”,他的卧室,也就是诗人那透入星际的自在时空,从而诗人在看似“嘲讽”的趣味中,牢固的占据着诗人的中心,何谓诗人的中心?

也就是说,那“像一面桅帆被风吹了起来”的,从人类之爱--女人中成为的,也不能改变诗人的中心,以至于“他甚至想”,在诗人的意志中可谓以此而达到表面化的成就,“甚至想”是作为“卧室怀抱事件”的延续,这里还是继续两个方面的行进。而至此也显现出了这首诗中的两个主题,一个是“他”,一个是“她”,在她因他而成为“她”之时,诗人在此逡巡不前,以至于不论诗要怎么样,不论命名之名,存在之名,都不能阻挡诗人所萦绕于心的,对于“她”的刻骨铭心,因而这在“在卧室里”从而在此揭示了诗歌这一动作最终的指向,也就是“她”。

有嘲讽,有“他疯了”,有“漂到别处”,在他所历经“卧室怀抱事件”中,他所不能妥协的诗人的中心,正实实在在的射向“她”然而这还不够,这仅仅是他的行为,以至于“他甚至想扣下”,所扣下的终于指向了“她”:当诗人的义无反顾、一往无前之诗人之力,这“出神”之力,凝聚在了“她”,诗人看似信誓旦旦,其实小心翼翼,对“她”而言:

 

他甚至想扣下女人吞进去的食物标本,把她沉重的绞盘

写入一本教科书

从第一句开始

她体内柱子和房间

的电影说话的口型

 

挪动她

留下

爬藤类植物,宣告

刚毕业的大学生过着乏味的生活

像煮熟的贝壳动物

那样流水,画出有力的弧

 

围绕一座城市

什么决定

回绝信的碰撞声?而夜晚的盒子远没成熟

 

以至于仅仅是“挪动她”,就已经耗尽了此生之力。诗人前此所因之义无反顾,深入到隐秘的对话中,把她沉重的绞盘写入一本教科书,挪动她,以至于竭尽全力而无能为力,在此对话中,诗人依然在问:“什么决定”,直到“夜晚的盒子远没成熟”。我总是在此出神,写出几个出神的词义:怀抱、卧室、他体内的水、她体内柱子和房间、煮熟的贝壳动物、夜晚、成熟,之所以出神,这里却是回到了“卧室怀抱事件”上,好似每当我要抓住诗歌这一严肃事件的时候,这其中的“卧室怀抱事件”的趣味就冒了出来,我显然以为,这是诗人故意为之。因为从诗意的角度来说,作为诗人显然需要这样一个表面的事件,来建造诗人自身牢固的大厦,我之前也曾以诗歌自身平衡性来解释,同样来讲,这里的平衡性体现在:

1. 诗意之“卧室怀抱事件”和诗人的平衡;

2. 他和她的平衡;

3. 命名之地和存在之地的平衡;

在平衡中,诗歌的各个在场者,包括诗人、诗歌、诗意、诗歌的形式、读者等,都获得了其自身的合理性,或而言之,是各个在场者自身找到了自身的合理性。

随后,诗人说:梦和玫瑰撑起天空。对于诗人和诗来说,这当然是必须的,因为这里同样是,之前所有的诗句,都是为了最后这一句,因为只有这一句是作为诗而存在的。这和诗人作品《亨利·贝斯顿》中最后一句“礼貌的海”,是同一个位置和指向,也就是说,从创作的角度来说,诗中之前所有的诗句,都绷紧了诗歌的琴弦,而这最后的一句,则是成了诗的尾音,而这尾音,即是最重,也是最轻,重的是之前所有诗句指向的力所施加,轻的是诗人内心所营造的站在人的立场上的诗意,这是题外话。

但也并非如此,我一直在思考,也接触了很多作品,包括自身的创作,当在一首诗的创作的过程中,也往往到最后一句的时候,通过诗意将诗人自身的意图显现出来,这就好比在一首诗中,把最后一句和前面的诗句分为两个部分,而这两个部分就是吸呼的关系。在创作中,当诗人竭尽全力以吸气而创作最后一句前面的部分的时候,诗人往往通过呼气而显示出诗歌最后一部分。那有没有可能,一首诗,而只有吸气,而不需要呼气呢,这是探讨而言。

    这又是插曲。

“梦和玫瑰撑起天空”在这里从而显现了“卧室怀抱事件”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他在卧室里”的最终指向,在这里谜底揭晓了。“嘲讽、疯了、甚至想”,这些在诗歌中对于他的挤压又如何?最终“梦和玫瑰撑起天空”,这对于“书页上的标记”的一次诗歌历险,才算是完成了。但接着插曲而言,若诗行止于“而夜晚的盒子远没成熟”此句,我关于这里的理解也将没有完成,但这里也仅仅是可能的想法,若止于“而夜晚的盒子远没成熟”此句,那么这首诗将重新获得新的平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