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沉思录)织就命运的大网(节选)
(2023-09-05 12:18:08)分类: 诗歌类 |
历史
在古代,每人都骑一匹马
人们骑在马背上,马没有抵抗
只是与主人交换愤怒的眼神,只是
像猫一样
站起来
扮演警惕的观察者
风吹着
幻象,蓝色的风
相当于一个大窗帘。但另一方面
也暴露了天空的阴暗
冷漠和世故,愤怒地沉浸在
自己的圆弧中
骑马人
融在马的颤抖中,被当做若隐若现的
秘密
当做远离病态的
一种方式
他们把迷宫
分成
一个又一个格,每个格
被称作迷你天空,其中
晃动的女柱
代表一种哲学运动,他们骑在上面
模拟扔一个空啤酒罐到空吧台上
当此时,历史的道路清晰的显现出命运的足迹。藉由命运所吟唱的人类之音回荡在光明上空。人以及那要扑灭的大火都将成为既往的丰碑,成为最终遗弃的星骸。以此所记,不论追忆如何达到它所铭刻的节点,那终究不是人所前行而背负之物。由认知之物所命名的时代犹如雄鲸一般招摇着从海面升起,历史,我所述及的历史沿着幼童的脚印清晰的走来。
一
人类历史前行的步伐并不是在于历史事件的还原或历史事件的认知,而是以人为核心的人前行,也只有这一行为才能明确当下所处的历史进程。这一人类命运的历史进程,当下我是以人类诗歌文明进程为蓝本的,也即人类诗歌文明建立在这样的一个根基之上,在诗歌文本的呈现中显著的显现了人类前行的足迹,在诗歌文本这一人的足迹之下,所认知的关于人的历史,关于人之命运的历史,关于人的定义的历史,关于人之为人的历史,才成为可能。并不否认人类知识的文明成果,而主要的核心在于,诗歌历史文本,显著的定义了当时当代的人,这一对于人的定义是由诗歌文本的秉性所决定,诗歌文本具有什么样的秉性?诗歌文本显著的定义了人,而不是定义了关于世界文明的认知,从这一点而言,为诗歌而正名,也是题中之义。当然,在此所进行的工作其目的并不在此,而是藉由诗歌文本而确定的认知的人所走过的历程,藉由这一历程的文本而明确人在前行的每一步的进行的自身的关于命运的、关于人自身定义的,关于人的道德、意义、价值的内在逻辑,这并不是从诗歌文本中派生出来的,而是因为诗歌文本本身即具有了当下所认知的自在行为,这一路径基本上反映在:诗歌文本---文本分析---语言分析---认知分析---人的存在性---人的命运性---人之为人的显现。这一路径还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但反映了在历史进程中,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在世界前行的步伐中,人之为人的当代景象,也即,成为人,并践行人,并发展人,并按照人而成为人,这一当下的合理性,并非偶然性,也并非历史的选择,而是人而为人才这样,而不是别的样子。关于道德的认知,关于真理的认知,关于存在的认知,关于意识的认知,关于价值的认知,这种建立在人之为人的基础上的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在诗歌文本的前行中得以展现,并在历史的诗歌的文本中成为认识这一必然的现实路径。
这也是必须要强调的,诗所具有的人之为人的生命界定性,已经显而易见的来到了当下,来到了面前,必须要立即重视起来,开始这一工作。
建立诗歌文明史并不在于从史的角度而完成一个关于诗歌的历史,而是以诗的角度而穿透人所走过的历程,也即以诗的文本为根基,而探究人类文明走过历程。这是不同于对于知识的研究,更不同于对于历史的研究,当然这里并不是否认传统对于诗歌历史史料以及诗歌历史文本的界定,而在文本、史料的基础上,探究人之为人的历程。根本上来来说,诗歌的这种定义,乃在于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也即,诗歌的产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定义与人的意识的关系上,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诗歌与人之为人的关系由此在时代显著的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这需要澄清的几个显而易见的方面:
首要的,回到本源,什么是诗歌?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回到什么是诗歌,是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语言对于我认识来说,它仅仅是形式,其本身并不具有意义,根本上来说,对于语言所附见的,所赋予的意义、价值、选择来说,这并不能代表了语言就具有这样的秉性。也或者说,语言仅仅是语言,语言就是那个认知的形式,其本身存在的逻辑即在这里的形式,而语言的意义乃在于认知的本身,并因为认知,使得语言这一形式在不断地发展具有了内在的逻辑结构。这是前提的认知性问题,往往因为认识的问题,因为认知的问题,而难以实现认知本身的时候,往往便坠入了语言这一外在的形式中,而把语言作为分析的工具、分析的对象,试图通过语言来实现认知,试图通过语言而解析认知,在我看来,使语言存在,并显现为存在性,也并不是前置了一个“我们”,而是这种在语言认知下的前置而走向了语言自身的逻辑“陷阱”中,因此,若因此而要回归本源,也必然要求“时间从这里开始”,而不是时间从时间之前开始。就好像,认定宇宙大爆炸之前世界是否存在?显然,并不存在,宇宙大爆炸的存在只是语言的问题,而不是事实的问题。
再一方面,诗的本性体现在具有意义的认知符号。具有意义表现在,以声音符号定义人的行为,当行为成为认知的符号的时候,符号也就是语言,在再现的认知中,实现了意义形态-诗,和人成为互相强化的形态单元,这种形态单元在不断的演化中,建立了人,使人成为人。在此看到,这种意义的强化形态单元符号-诗,自诞生的那一刻起,便使得人这一生命形态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一革命性的变化,即在于成为人的可能性从这里开始,也即人从这一刻,那起始的定义从这里开始了。这一开始便意味着,人成为指向未来的一种开放式的正在行进的形态,这一形态,藉由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定义成为通向未来的认知形态,这也就是说,当认知符号具有意义单元-语言形态-诗的人的定义之时,一如定义宇宙诞生于大爆炸的那一刻起,作为认知的实现的起始,便在这一爆炸的奇点之时,向着时间、空间蔓延而去,这种蔓延是随着人这一认知生命体而在时间、空间中行进着,由此,回答什么是人并不在于以当下认知的行为、现代认知的对象而对人作一明确的定义,而是人这一所建立的、藉由符号-语言-诗,而开拓出前行的步伐,以此而言,回答什么是人,并不在于在语言逻辑中找到这样的一个答案,因为语言本身形式的逻辑,定义人,通过语言这一形式,命名其被赋予的意义单元,被赋予的认知意义,也即认知的实现、认知的显现。在显现中,人以此建立了一个未来的直观。而这种指向未来的过程。终究将意识到,人并不是在当下的定义中成为人,而是从诞生的那一刻,从诞生的那一刻的那一个奇点开始,人便成为意义对象的未来,这也就是说,什么是人?是那从意识的奇点开始而指向未来的先见明晰。当然,这一定义并不是要限定一个不可能的人形态,而是要强调,当下对于人的定义,则完全基于从那奇点开始而到目前所走过的历程的分析和总结。这种分析和总结,也仅仅表明,那是已经成为的人是什么样的人,而在指向未来的情况下,在下一刻,在下一个空间中,人具有什么样的可能,对于自身而言,则是预知的。这种预知性,并不是说,因此就不确定人之未来之路,而是说,这种预知性,是站在一个大尺度的时间、空间形态中,人的发展的可能性。预知并不是在于表明绝对性,而是从当下、从即有得认知形态-语言-诗的历程中,对于已经显现出的人的道路的足迹呈现。
也即,人的问题,诗的问题,语言的问题,认知的问题,其中的相关性,正明确的指示着当下的路,过去的路和未来的路,这并不是预言一个人的未来道路,而是要站在人的历史的、命运的进程中,显著的体现出人自身的行为道路。并在这一道路的当下,而确定的明晰世界形态下人类这一命名下的,关于人的认知现实,若认知在实义中显现,也即具有了人的当下性,或而言之,现实是当下的意识行为,因而构成了人之为人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现实即具有了不同的性质,这种不同在于,时间、空间形态下的人定义,在当下的选择中,人即具有了自在的命名,这种自在的命名,已经改变了那由历史的、命运的道路中,那些必然的、偶然的因素,也即当下,在历史的、命运的人经由意识之大爆炸的奇点而来到的当下,在建立了人的意识根据基础上,人获得了自身的选择,这种选择也成为定义的一部分,这显著的实现了人的可能性,显著的表明了人从已有的历史进程中,而具有了建构的行为,也即从那奇点而来的认知的人、意识的人,或并不具有当下的现实性,而是在人的这种进程中,人获得了现实性,这种现实性进一步的强化着人,这种现实性进一步的将人从各个生命形态中独立出来,从而成为人走向自身命运的必然。
所谓自身命运,则体现出了人之为人的价值。也即命运这一定义,在成为人的行为意义的时候,人便迈开了前进的脚步,从而从其自身所处的时代一跃而起,这种一跃而起,将人的形象进一步的展现出来,什么样的人的形象?也即人之为人的存在意识加强了,这种存在意识的形成,正是当下要显著看到的,也即人之为人的存在性形成了,当此之时,命运这一指向的人的存在,也成为共同的意识现实。
因此,回到起初的逻辑,关于诗歌、关于语言、关于人以及诗人,在当下的历史进程中,成为当下述及的人类语境的内在元素,也即人类这一历史形态,在当下成为正在进行的、成为当下的所存在的认知形态,也即藉由那奇点而来的,地域形态下的人之前行的道路,在当下的历史进程中,人之为人正在朝着人类这一存在形态前进,这正是所面对的。也就是说,当下之人之命运,处在了所在语言形态中所认知的人类阶段,这一阶段,人类形成了,并正在形成着,人类这一共在的形态也将在当下的、今后的一段时空形态中,被建立。那么,来到人类面前,即以此而言,这一关于人类的意识背景,人之命运背景,所定义之人类到底如何成为,并如何显现,其背后的历史进程逻辑到底是什么?由此从人到人类,这一自在的选择是基于什么的命运背景,成为必须要澄清的:
其一,命运是人之历史进程的选择,是必然的,而不仅仅是价值的选择,是由着其哲学根源的。
其二,命运也并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人之为人的历史进程。是现代化之后的人显现形态;
其三,命运归根结底体现在人类,也就是说,人类即已包含了命运本身;
其四,命运其本质上在于,人前行了到了人类的时代,并沿着这条道路塑造未来,也即人类,定义了当下并走向未来的人;
其五,外在形态上,从地域行为下的人各自走向不同的命运道路,并各自定义着不同的人之定义,但其历史进程的表现则是相同的,也即这种相通性,表现在处在不同地域下的人的认知行为的对于人的定义上的同时空性上,从不同命运道路到地理大发现所确立的现代化世界时空之人之命运,这种历史时空的选择,从地理大发现乃在到当代的、现代的当下,地域形态下的不同人之命运,这种不同并不是人之为人的不同,并不是认知形态的不同,而是其所建立的价值形态意义的不同,而这种不同在当下之地理大发现之后的外在时空中,走向了融合和汇聚,这种汇聚的历程是伴随着定义的现代化而推进的,从而将人从各自地域的历史进程中,置入了当下的时间、空间形态中,人因而进一步被强化了,也即,藉由各自的人的进程、而走向汇聚的历史进程的人的进程,人自身强化成为了人,这种强化,是确立了人,并经由这种强化,经由现代性的历程,人之为人的时间、空间选择,在此所命名的时间、空间形态,而将人的形态、将人的现实变得也更为清晰了,这种现代化的地理大发现,一直到当下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代,也即从人到人类的时代,也即,从地理大发现到现代化进程,这一认知形态下的人之命运在当下变得更为清晰了,在此基础上,人之选择具有了人类的可能性,也即人类是对于人的自身价值和意义的命名,这种命名通过人类的定义而穿过成为人的道路选择。
其六,在述及其五的时候,隐含着一个问题,也即意识边界、认知边界在时空形态,也即时空形态被人的意识、认知而加速了,这种加速,并不是通常认知上的对象的加速,而是在意识表达自身的历程中,意识呈现人的行为中,随着时空的加速,从而人这一认知行为体,在这种加速中,呈现出的状态,也即从那奇点所诞生的人的认知意识、人的命运形态,在地理大发现到当代的这一历程中,人所确立的人之命运,人之历程加速了,这一从大爆炸的奇点而来的认知行为,并不是随着物理大爆炸的时空蔓延而衰减,也即物理形态所确立的宇宙边界在远离大爆炸的中心而越来越衰减了,这一衰减即意味着时空的诞生而变得慢了,而人之意识认知于此恰恰相反,表现在,认知,关于人的认知越是远离认知奇点,其前行的速度越是加快了,这种加快即表明,地理大发现的历程到当代现代化历程所进行的时间、空间与地理大发现之前的时间空间占据的历史进程的缩减,这种缩减乃至于在当下,地理大发现到当下所定义之人这一历史进程在此而走向了人类的这一历史进程。
也即地理大发现之现代化的人之历史进程确立了“人”,其所确立的“人”这一定义性,使得人从历史的、时间、空间的、成为人的形象,这种形象表现在,人成为了具有普遍存在的现实,这种普遍性在于,人首先是人,是这种单一的人,这种单一的人表现在,其首要的在地理命运下的人成为存在的可能,这种存在的可能,即表现在,人显现为这个人,人显现为人的形象,人成为自在的人,这种自在的人,当然存在也是这种自在行的体现,而至此,我想说的是,现代化的历程即是确立人的历程,即是将人从时代景象中,从命运景象中展现出来,并成为可确定的、明晰的对象,其包括:存在性、认知性、价值性
、意义性等等,关于此已有述及。
而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在历史进程中,其中所体现的认知差异性,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命运,即当下的关于国家的、政治的、经济的、民族的、宗教的等等的知识形态,所确立的人的差异性,当然这种差异性并不是历史进程的差异,其差异性则是现代性定义的差异,并不是人之为人的差异,也即现代性定义的人的差异性,是这一人之为人的外在显现形态。由此而要注意的命题:
一是命运的历史必然性,二是命运的哲学起源,三是从人到人类的问题,四是人的确立,确立了什么?也即已经确立了什么样的人?考察世界诸样本人的现实中那些基本的语义概念,包括认知行为、存在、价值选择、意义指向等等方面,五是人类这一定义指向了什么样的可能,命运?共同体?还是其他?这将是具有前瞻性的工作。
关于认知行为的概念:从奇点而来的认知元素,符号也即语言,在从其具有了认知形态,即已以成为当下所认知的诗,也即从符号诞生的那一刻,其作为认知对象便表现为诗,从那起始之地,符号-语言所带来的变革开始,从符号到语言,符号具有的意义单元即以诗的形式展现,也即,什么是诗?具有意义的认知符号。这一从起始而定义的诗,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一个是意义,一个是认知符号。从意义的角度而言,符号在意识的不断的再现中,成为符号,成为意义单元、意义元素,这时认知诞生了,意识诞生了,并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意义这一定义是会站在当下而言,而对于符号本身而言,其在再现中,显示出意义,并因为再现而具有了认知的特征,认知的现实,因此而言,意义是从符号的再现中诞生,当意义诞生的时候,记忆诞生了,意识诞生了,可被定义的意识诞生了。从认知符号而言,不论任何符号、一旦被再现,并在再现中,意义逐渐显现出来,并因此而生发的情感、意识、定义,以及语言,使得意义符号,具有了现实的定义性。
因而说,在这一符号的意义单元逐渐被强化的过程中,人之意识越来越具有了认知的实现,因此而开拓出了一个全新的人的世界。也即认知世界,或意义世界,与现实世界所不同的是,这一认知世界,意义世界最终定义了这里所说的人,而不是现实世界定义的这里所说的人,也即并非现实世界、所显现的人的生命形态的人,而是具有认知意识的人,可定义符号的人,可显现符号的人,这一不同在于,人的诞生,并不同于生命形态的诞生,人的诞生是基于符号所获得的存在性而言,从这一刻开始,这一符号的显现,这一符号的定义,这一过程被称之谓诗。也即诗从根本上是对人的称谓。也即是说,符号的被定义也就是诗的过程,也就显现为诗的过程,也就是显现了人之为人的过程。换句话说,那人显现的过程,站在认知的立场而言,是符号显现被定义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即是诗成为诗的过程,这一过程即明确的了诗之为诗的历程,也即是说,从认知开始的那一刻,认知是相对而言,是站在现代语言的定义的认知,较为起始的认知即表现在符号的再现,在符号的再现的过程中,认知逐渐的成为认知,也就是说,符号的再现是认知的初级过程,而无论是初级还是当下的认知,从根本上说,即表现为诗的过程,严格意义上,定义人的过程也即是定义诗的过程,定义诗的过程也即是定义人的过程。诗之显现为诗,正是认知的再现的过程。以此而始的人大踏步的卖出了人所前行的步伐,并在符号的再现中,逐渐形成了当下认知的形态,形成了当下诗的形态。综合而言:
其一,诗就是人,人就是诗。这里所定义的人,正是诗所践行的历程。并在这一践行中展现了人所前行的历程。
其二,随着认知再现的发生,随着认知行为的逻辑的建立,认知的符号逐渐形成了语言,并逐步的使诗这一根本性的显现的历程,变得普遍化,在这一从符号的语言的过程中,对于的诗的感知,对于人的感知变得理所当然,变得习以为常,从而语言这一诗的集合体,人的集合体,成为习以为常的认知表达,也即成为语言的表达,诗处在了语言的最前列,而那些自符号诞生为符号之时的关于诗的定义,逐渐的开拓了其前行的边界。因而,在语言行为之下的习以为常,使诗从语言中剥离出来,走向语言的构成上,也即是说,语言范式的丰富,符号行为的扩大,使得符号显现出了认知的结构,这对于诗的终结更为明显了。从而,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在认知的强化中,人独立了出来了,语言独立了出来,诗独立了出来,从而难以发现其中的根源性的关系,这种根源性的关系隐藏的语言逻辑中,隐藏语言的元素中,以至于就连语言本身,诗本身均已从认知的行进中,其中的意义弥散了,其中的意义消耗了,其中的意义逐渐迷失了,丧失了,这从根本上掩盖了这一关于认知的起始之地,也即语言行为的本质,认知的本质,诗的本质。
以此而澄清的是,随着意义的丧失,随着意义的膨胀,以至于认知对于语言符号的把握早已超出了认知本身,当下认知行为所定义的世界形态,随之而因此而发生了事实上的扭曲,也即在事实对象,世界对象形态下的扭曲,这种扭曲所带的则是,人,定义的人因而面临了这样的困境,也即,不再具有关于诗的自在的呈现。不再具有关于诗的自在定义,不再具有关于人的显现特征。从而造成了人所定义的人,人所践行的诗,也即认知符号的再现并不显得那么迫切,而更为迫切的是,人的命运,藉由历史认知符号而来,发展到当下所应确定的人的道路。
其三,这一由诗的行为,也即符号的再现的行为,到当下,期间经历了什么?表现了什么,展现了怎样的演变历程。直接而言,也即诗的定义的人,从那开始之地,而发展到当下,是如何定义并显现了人的?是如何表现为认知的形态的?也即一切可认知的符号,可定义的符号,而在当代这包括,诗、音乐、绘画、雕塑等称之为艺术的行为,这这种对于符号的定义,不仅仅体现在语言,更体现在任何形态,在称之为艺术的认知,也即诗的认知形态,诗统称了人的艺术创造活动。诗不仅仅指称语言符号,也包括一切得以认知的意义符号,声音、舞蹈、绘画等,一旦符号具有认知的定义和命名,那么随之而来的则是,作为诗的人,作为意识的现代化定义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下要面对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藉由诗的行为,来到了当下、来到了未来面前。
梳理认知的历史进程,从起始符号的再现,所定义的认知行为本身即诗,到历史的自我演绎,再到当下认知行为,严重的割裂了诗、人、艺术、认知等这一认知的核心命名。换句话说,较为直白而言,诗人前行的路程也就是显现人之为人的过程,诗人前行的路程也就是展现人的过程,诗人前行的路程也就是定义人的历程。
其四,从当下的形态来说,从符号具有了认知性而开始,到当下所显现的人的形态,所显现的诗的形态,所定义的人,所定义的诗,在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怎样的足迹?
前一篇:(原创)极端的类型
后一篇:(原创)在审美和社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