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难度谈话》读书笔记
(2013-04-18 17:37:50)分类: 读书 |
高难度谈话 [美] 道格拉斯·斯通/布鲁斯·佩顿/希拉·汉
一.
二.作者具体说了什么?怎么说?
每段高难度谈话都有三层对话结构
“发生了什么”对话。绝大多数高难度谈话往往都伴随有不和与争执,而分歧的焦点无非是发生了什么事情,或是什么事情应当发生之类的话题。谁说了什么,谁又做了什么?谁是对的,谁想怎样,而谁又应当承担责任?杰克和迈克正是为此而争辩不休,只不过,有的表现在了双方的话语中,而有的则隐藏在了各自的心里。那份图表真的需要重做吗?迈克是不是有强迫杰克之嫌呢?谁应该为这一错误负责?
情绪对话。每一次高难度谈话同样也会牵连出许多关于情绪的问题及其答案。我的感受是正确的吗?恰当与否呢?我是应当承认,还是否认呢?我应当把事情提出来讨论,还是悄悄地查验呢?我做了什么影响了他人的情绪呢?如果他们因此而生气或受伤害,又会怎样呢?杰克与迈克的谈话中就掺杂了许多个人情绪上的想法。譬如,“这就是我得到的回报吗”传达的就是一种杰克受到伤害和深感气愤的信号,而“我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则暴露出迈克内心的焦虑。这些情绪并没有直接地在双方的谈话中被提到,可是,二人的话语却又在不知不觉中泄露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
自我认知对话。这其实是一种我们就眼前局面对自身的意义和影响所展开的自我对话。事实上,我们在谈话的同时,也常常会在内心进行一番自我辩论,而辩论的主题就是我们自己:这是否意味着我很称职,是否说明我就是个好人,或者,这能证明我是否值得他人的关爱呢?它会对我们的自我形象和自尊,以及我们的将来和幸福产生什么影响呢?与此同时,我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从这次对话中感受到一种自我的“平衡”,或者说,我们是否会由此产生一种失去自我的焦虑感。在杰克与迈克的对话中,自始至终,杰克都在一种自觉不称职的感觉中挣扎,而这种内心的焦灼感恰恰会让他觉得有些失衡。另一方面,迈克则一直都在权衡自己当初聘请杰克的这一决定究竟是正确的,还是根本就是个愚蠢的错误。
我们能够改变的和我们不能改变的
无论我们的谈话技巧如何高明,总有一些来自于这三层对话中的挑战是我们所无法改变的。譬如说,在“发生了什么”对话中,我们可能仍然会遇到一些比我们最初预想的还要复杂的境况。又或者,在每层对话中,我们可能会得到一些对方尚未察觉的信息,可是想要唤醒对方对这些信息的意识绝非易事。又或是说,我们仍旧摆脱不了情感上的挣扎,仍然会感觉缺乏安全感,因为谈话涉及并威胁到了一些有关我们自身的重要因素。
我们能够改变的只有我们应对这些挑战的方式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们可以假设自己知道所有需要了解和解释的信息与事情,而不再像之前那样,费尽气力去探寻究竟有哪些信息是对方知道而我们不知道的。又或者,对于内心的情绪,我们可以想办法将它们隐藏起来,或是干脆将它们释放出来,哪怕之后我们可能会后悔,而不再是想尽一切办法来控制它们,使它们处于理性的管理之中。我们无需再努力探寻随着谈话的深入,究竟会有哪些关于我们(或他们)的话题会被谈论到,或是会受到威胁,因为我们大可以无所顾忌地继续谈话,就好像这次谈话彻底与我们无关根本不会触动我们心底那片最脆弱的神经带。
“发生了什么”: 内中情节如何
事实真相的假设:谈话时,我们所有的观点和情绪都是建立在同一个假设之上:我是正确的,错的是你,但是,原本的事实却是:我并不是正确的。
谈话双方关注的并不是事实究竟如何,他们关注的是什么才更重要。
创造意图:“发生了什么”对话中争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意图你的,还有我的。你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就冲着我大吼大叫,伤害我的感情?仅仅因为你想要控制我,或是你所谓的为了帮助我兑现戒烟的承诺,你就把我所有的香烟全都扔了?我对你的意图所产生的思考将会影响我对你这个人的看法,而这一看法最终将会影响我们之间谈话的结果。
过失设定: 我们在“发生了什么”谈话中犯的第三个错误则与过失有关。绝大多数高难度谈话大都会将焦点集中在谁应当为现在的混乱局面负责上。
情绪对话: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情绪
高难度谈话其实并不仅仅与发生了什么有关,它们还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我们的情绪。这时,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我们是否会产生强烈的情绪,而在于当情绪产生时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它们。
自我认知对话:这些话和我有何关系
在这三层对话中,自我认知对话可能是最敏感,同时也是最难以应付的一种“对话”了。可与此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管理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处理之前两层对话能力的大好机会。
保持自我平衡: 你开始感到谈话隐射到了你的自我形象时,你的内心可能就已经开始失衡。
转向学习型谈话: 尽管我们有时候会用诸多借口来掩饰,但是,我们发起谈话的最初目的通常都是为了向对方证实自己的观点,并让他接受这一观点,或是让对方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又或是为了让我们的想法成为现实,只不过,谈话最后陷入了僵局。换言之,我们谈话的目的就是为了传递信息。
停止争论谁对谁错:了解他人的故事
意见不和并不是件坏事,也并不是一定就会使谈话陷入困境。我们经常会遇到与他人意见相左的情况,而通常也不会有人特别在意对方是否同意自己的观点。
当谈话双方意见不和时,争辩似乎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哪怕发生不理智的争吵也很正常。可事实上,争辩根本就于事无补。我们为何会争辩,为何争辩于事无补?我们认为问题出在对方身上
很多时候,当我们开始一段谈话或者说,一段关系直至结束,我们可能都不会意识到我们和对方所关注的焦点完全不同,而我们双方的观点自然也都是建立在截然不同的信息基础上
两个至关重要的错误
第一个错误:我们关于对方意图的假设通常都是错的
避免犯第一个错误:让对意图的假设不再受到所受影响的干扰
出以下三个问题来弄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1.行动:“对方事实上到底说了或是做了什么?”
2.影响:“他的言行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3.假设:“在这一影响的基础上,我对他的意图做出了何种假设?
第二个错误:好意与坏影响无法相互抵消
避免犯第二个错误:倾听对方的感受,反思自己的意图
我们陷入了指责的“圈套”
在很多高难度谈话中,归责的问题都显得尤为突出。无论是究其表面,还是深入探讨,谈话的内容始终都没离开过“应该责备谁”这个问题。谁才是那个恶人?谁犯了错?谁应当道歉?谁可以理直气壮地生气、发怒?
区分指责与归责:从本质上来说,两者的差别就在于指责是评判,而归责是理解。
指责是评判,是向后看: 当我们提出“谁才是那个应该承担责任,受指责的人”这一问题时,其实,我们不过是将三个问题合并成一个提了出来。第一个问题,制造问题的是不是这个人?是不是你助理的作为(或不作为)使你拿错了演示图板?第二个问题,如果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按照某一行为准则,你应该对她的这一行为做出何种评判?这是否说明她不称职,不可理喻,或是缺乏职业道德?第三个问题,如果评判的结果是否定的,那她应该受到怎样的惩罚呢?你是否应当对她大发雷霆?还是警告她?甚至更严重些,解雇她?
归责是理解,是向前看: 归责会提出一系列与指责相关却又完全不同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事情发展到这般田地,我们双方各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换言之:“我们双方究竟做了或没有做什么才让事情变得一团糟?”第二个问题是“在了解了归责体系之后,我们究竟怎样做才能改变它?我们能做点什么让事情有所转机呢?”简言之,归责将会帮助我们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从而协助我们改进双方的合作方式。然而,无论是面对工作还是个人关系,当我们致力于了解和改变时,在更多的情况下,指责却成了我们的首选。
对于归责的三种误解
关于归责,有三种很常见的误解。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人们在了解归责这一概念时才会受阻,进而无法充分享受归责的利益。
误解一:我应该只关注自己的责任: 我们建议人们应当从双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症结所在,然而,有时候,这一建议却会被误解为“你应当忽视他人的责任,而仅仅关注自身的责任”。这显然是错误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发现自己的责任并不意味着就必须要以忽视他人的责任为代价。造成一片混乱的人是你们,而不是你,因此,要想结束混乱,你们也必须合二人之力才能成功。
误解二:放弃指责就意味着对我的情绪置若罔闻: 尽可能地理解归责体系而不再专注于指责,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必须放下所有强烈的情感、情绪。事实上,恰恰相反的是,当你与对方开始各自思考自己是如何让矛盾进一步激化的时候,其基础就是与对方分享自己的情感、情绪。
误解三:探求归责意味着“指责受害者”: 当某人指责受害人时,他们其实是在暗示说,受害人不过是“自作自受”,这样的结果完全都是他咎由自取,甚至说自我牺牲正是他想要的结果。无论是对受害人来说,还是对另一方而言,这样的观点都是很不公平的,而且会对双方都造成伤害。
找准自己的位置:四种不易察觉的责任
一直逃避至今: 矛盾中最常见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责任之一就是逃避。面对问题,你将顺其自然当做处理问题的方式,在你的“纵容”下,问题愈演愈烈,直至一发而不可收拾。如果你能早一点关注并正视它,这样的结果就不会发生。
处处设防,难以接近: 有时候,人们会主动选择回避;有时候人们这样做却是出于被动,而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大都与人际交往有关。试问,面对一个咄咄逼人的“刺儿头”,又有几个人敢于单刀直入呢?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也许是因为你的无动于衷,喜怒无常,或是你的火爆脾气;也许是因为你对人对事总是妄加评判,严加打压,又或者过于敏感;也许是因为你过于能言善辩,不够友善。当然,你是否果真如此,或意欲如此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你这样做了,人们主动与你攀谈的可能性就会降低,而这也是你们逃避问题的部分原因。
交集差: 导致交集差产生的原因很简单,两个人的生活背景、偏爱、沟通方式的不同,以及各自对两人关系的定位的不同都能产生交集差。托比和英格·安结婚四个月了,而他们之间的争吵恰好可以作为说明交集差的范例。
关于问题角色的假设: 最后一种难以察觉的责任与假设有关,通常情况下,你都会对自己在某一局势中所扮演的角色做出一种下意识的假设。当你与他人就这一问题所做出的假设出现差异时,你们之间的交集差便由此而产生,正如上文中的托比和英格·安。不过,即使双方说出了对于自己的角色假设,问题有可能也依然存在。
三.作者讲的有道理吗?还是部分有道理?
作者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将“高难度对话”分成三个层面结构1.“发生了什么”对话2.情绪对话 3.自我认知
四.这本书和我有关系吗?
还是很有关系的,能够将之前看过的一些书融汇起来,比如关于“情绪”《暗时间》和《学习的艺术》都提到了情绪,怎么去处理等等
----------------------------------------------------------------------------------
2013年6月16日周日
《高难度谈话》首选将高难度谈话分成三个层面:
然后从我们能够改变和不能改变的角度,去分析这三个层面的一些技巧和方法.来改善我们的谈话.
“问题的产生是因为期望和发生的事实之间的差距”谈话也是这样,每个人总有自己的锚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锚之间总会有差别.怎么样找出共同点,弥补不同点.这是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