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胡同-大蓆胡同最后的绝唱

分类: 独走胡同 |
http://s14/mw690/001c3Z6szy78YCbuzV35d&690
大蓆胡同位于原崇文区西北,前门东大街东边,这里暂时还保留着一大片等待拆除的低矮平房胡同,大蓆胡同南北走向,北接青云胡同,南连大江胡同(已拆除),胡同中间连接小蓆胡同,西侧是长巷头条至五条,东侧是草厂头条至10条。周围还有南、中、北芦草园胡同。您从胡同名中大概也能感觉到,这里和芦草有关系。没错,由于这里地处北京城东南,地势低洼,元明时期这里全是芦苇塘,属于芳草萋萋,蒌蒿满地的景色,明代这里的居民就以芦苇为原料编制草席为业,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就有记载,当时的胡同名叫“大席胡同儿”,清朝改称“大蓆胡同”。之所以题目是“大蓆胡同绝唱”,是因为我上午来这里拍片时被告知下午就来拆除大蓆胡同。听后我险些出了一身冷汗,如果晚来两天就看不见大席胡同了。
http://s7/mw690/001c3Z6szy78YCbZmxE86&690
门牌上写的是“大蓆胡同”,但大家习惯写成“大席胡同”。
http://s5/mw690/001c3Z6szy78YCdsF5q24&690
拍大蓆胡同的想法早就有,前门大街改造时这里就有拆迁意向,这两年已经进入实质阶段,周围的大江胡同、小蓆胡同已经拆完了,而临近珠市口大街的胡同早已当然无存。
http://s2/mw690/001c3Z6szy78YCepO5X91&690
由于南城在清代时是下层百姓居住地,所以这里的胡同交窄,且不顺直,房屋也是低矮不规则。
http://s10/mw690/001c3Z6szy78YCeRTxT89&690
按老北京四合院的规矩,北房的后山墙上是没有窗户的,但南城低矮的平房为了通风就顾不得那些了。
http://s1/mw690/001c3Z6szy78YCfyMNid0&690
南城在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建起了很多工厂企业,由于这些企业多是由当时的个体作坊组合而成,也就出现了胡同中的工厂。
http://s10/mw690/001c3Z6szy78YCgoc2J59&690
要说这些胡同也确实不适合再住人了,各种设施太老化了,但如何改造是个大问题,不能简单的拆除盖高楼,保护北京地缘文化是要投入,不能一概商业化。
http://s13/mw690/001c3Z6szy78YChHxPmec&690
补丁摞补丁的大门很能说明年代的沧桑。
http://s14/mw690/001c3Z6szy78YCilgzH9d&690
胡同窄停车很不方便。
http://s16/mw690/001c3Z6szy78YCvatavdf&690
由于等待着拆除,我等了好一会儿才有骑车的行人走过。
http://s13/mw690/001c3Z6szy78YCjGDFycc&690
院内更是破败不堪,我很难想象,曾经住在这里的居民却感觉自己非常幸福。
http://s8/mw690/001c3Z6szy78YCkzBrNb7&690
住在大杂院里的居民,对生活非常热爱,有一点儿地方都能耕种养殖。
http://s11/mw690/001c3Z6szy78YCmSWJcca&690
红辣椒象征着日子红红火火。当然也希望拆迁后的日子更加红火。
http://s15/mw690/001c3Z6szy78YCnTgWa4e&690
这时已经搬迁后拆除的院子。
http://s6/mw690/001c3Z6szy78YCoVqAt35&690
砌在墙里的柱子和残垣断壁等待着最后的消失。
http://s1/mw690/001c3Z6szy78YCqpd1Sc0&690
居民们陆续搬走了,商户们还能坚持多久。
http://s8/mw690/001c3Z6szy78YCsrMH557&690
门口树下的这几位老街坊告诉我,下午铲车就来。其实铲车早已在这里等着呢。
http://s2/mw690/001c3Z6szy78YCt3Wpz11&690
这位买菜回来的大姐说:赶紧拍照留作纪念吧,很快就没了。没了的仅仅是大蓆胡同吗?
http://s7/mw690/001c3Z6szy78YCtUTMW06&690
这位做饭的大姐说:拆完了那边,就该拆这边了。我的拍照真赶不上拆的速度。
http://s11/mw690/001c3Z6szy78YCvMYH00a&690
大蓆胡同位于原崇文区西北,前门东大街东边,这里暂时还保留着一大片等待拆除的低矮平房胡同,大蓆胡同南北走向,北接青云胡同,南连大江胡同(已拆除),胡同中间连接小蓆胡同,西侧是长巷头条至五条,东侧是草厂头条至10条。周围还有南、中、北芦草园胡同。您从胡同名中大概也能感觉到,这里和芦草有关系。没错,由于这里地处北京城东南,地势低洼,元明时期这里全是芦苇塘,属于芳草萋萋,蒌蒿满地的景色,明代这里的居民就以芦苇为原料编制草席为业,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就有记载,当时的胡同名叫“大席胡同儿”,清朝改称“大蓆胡同”。之所以题目是“大蓆胡同绝唱”,是因为我上午来这里拍片时被告知下午就来拆除大蓆胡同。听后我险些出了一身冷汗,如果晚来两天就看不见大席胡同了。
http://s7/mw690/001c3Z6szy78YCbZmxE86&690
门牌上写的是“大蓆胡同”,但大家习惯写成“大席胡同”。
http://s5/mw690/001c3Z6szy78YCdsF5q24&690
拍大蓆胡同的想法早就有,前门大街改造时这里就有拆迁意向,这两年已经进入实质阶段,周围的大江胡同、小蓆胡同已经拆完了,而临近珠市口大街的胡同早已当然无存。
http://s2/mw690/001c3Z6szy78YCepO5X91&690
由于南城在清代时是下层百姓居住地,所以这里的胡同交窄,且不顺直,房屋也是低矮不规则。
http://s10/mw690/001c3Z6szy78YCeRTxT89&690
按老北京四合院的规矩,北房的后山墙上是没有窗户的,但南城低矮的平房为了通风就顾不得那些了。
http://s1/mw690/001c3Z6szy78YCfyMNid0&690
南城在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建起了很多工厂企业,由于这些企业多是由当时的个体作坊组合而成,也就出现了胡同中的工厂。
http://s10/mw690/001c3Z6szy78YCgoc2J59&690
要说这些胡同也确实不适合再住人了,各种设施太老化了,但如何改造是个大问题,不能简单的拆除盖高楼,保护北京地缘文化是要投入,不能一概商业化。
http://s13/mw690/001c3Z6szy78YChHxPmec&690
补丁摞补丁的大门很能说明年代的沧桑。
http://s14/mw690/001c3Z6szy78YCilgzH9d&690
胡同窄停车很不方便。
http://s16/mw690/001c3Z6szy78YCvatavdf&690
由于等待着拆除,我等了好一会儿才有骑车的行人走过。
http://s13/mw690/001c3Z6szy78YCjGDFycc&690
院内更是破败不堪,我很难想象,曾经住在这里的居民却感觉自己非常幸福。
http://s8/mw690/001c3Z6szy78YCkzBrNb7&690
住在大杂院里的居民,对生活非常热爱,有一点儿地方都能耕种养殖。
http://s11/mw690/001c3Z6szy78YCmSWJcca&690
红辣椒象征着日子红红火火。当然也希望拆迁后的日子更加红火。
http://s15/mw690/001c3Z6szy78YCnTgWa4e&690
这时已经搬迁后拆除的院子。
http://s6/mw690/001c3Z6szy78YCoVqAt35&690
砌在墙里的柱子和残垣断壁等待着最后的消失。
http://s1/mw690/001c3Z6szy78YCqpd1Sc0&690
居民们陆续搬走了,商户们还能坚持多久。
http://s8/mw690/001c3Z6szy78YCsrMH557&690
门口树下的这几位老街坊告诉我,下午铲车就来。其实铲车早已在这里等着呢。
http://s2/mw690/001c3Z6szy78YCt3Wpz11&690
这位买菜回来的大姐说:赶紧拍照留作纪念吧,很快就没了。没了的仅仅是大蓆胡同吗?
http://s7/mw690/001c3Z6szy78YCtUTMW06&690
这位做饭的大姐说:拆完了那边,就该拆这边了。我的拍照真赶不上拆的速度。
http://s11/mw690/001c3Z6szy78YCvMYH00a&690
前一篇:京城春雪贵如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