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013-12-16 09:34:53)
标签:
教学 |
分类: 文章 |
《变色龙》(第一课时)
程庄镇初级中学
教材分析:
《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作者主要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了一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小说选取社会生活片断,表现尖锐重大社会问题,即以小见大,这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独特之处。
教读本文,应抓住“变”这个文眼,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完成课堂教学。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思维的概括性和发散性,对人物分析有一个更感性、更全面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在此课之前,学生已接触过小说,对小说知识有一定了解,所以本课将继续学习解读小说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
2.学习运用小说三要素知识来解读文本的方法;
3.能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分析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分析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突破方法:通过梳理故事情节,体会奥楚蔑洛夫在整个事件中的“变”与“不变”,揣摩其性格特点;再通过插入写作背景简介,来深入理解其社会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1:导入新课,明确目标】(2分钟)
教师导语: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小说《变色龙》。我们知道自然界中有一种动物叫变色龙,它能根据外界环境改变自身颜色。那么,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到底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走进《变色龙》。(板书标题,白板出示“教学目标”,学生齐读)
设计依据与意图: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先不告诉学生文章写的是人还是物,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文本,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环节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设计依据:钱梦龙先生说:“整体感知
活动预设: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读课下注释①,整理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完成识记;
3.找出小说中涉及到的人物,并指出谁是主人公;
4.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学生先自读完成以上任务后,再组内交流,之后教师检测自读情况,白板出示小测题目。请1-2名学生展示,其余学生做笔记。完成任务1和2.
示例:
1.《变色龙》的作者是
2.
盛满(
逮住(
展示任务3时,可以让学生先说出判断依据,再强调判断主人公的方法“赞美了谁或批判了谁谁就是主人公”。
展示任务4时,师生先回忆有关小说情节的知识,之后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示例:
开端: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广场巡逻时发现“狗咬人”事件;
发展和高潮: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
结局:处理结果是狗被人带走,受害者反遭恐吓。
设计意图:任务1和2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活动3和4意在告诉学生可以利用小说三要素知识来解读文本。
【教学环节3:再读课文,深入感知】(15分钟)
设计依据: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所以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读书思考,解决疑难。
活动预设:快速阅读发展及高潮部分,勾画出奥楚蔑洛夫在不同情况下对小狗和赫留金态度发生变化的词句,重点圈出体现宣判结果的词句,并以表格的形式试作整理。
完成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独自整理,再组内交流,之后请学生班内展示,教师巡视时,可以帮助学生确定列表方案。
示例:
狗的主人 |
对小狗的态度 |
对赫留金的态度 |
不知狗的主人是谁 |
|
|
有人说这是将军家的狗 |
|
|
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 |
|
|
巡警说说不定是将军家的狗 |
|
|
厨师说将军家没有这样的狗 |
|
|
厨师说这是将军哥哥的狗 |
|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为后面分析人物形象作铺垫,同时让学生明白表格法是理清文本的一种常见方法。这一环节完成了教学重点之一。
【教学环节4:合作交流,解决疑难】(10分钟)
设计依据: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说:“自为之,不若与人为之;与少为之,不若与众为之,此不易之理也。”巴洛赫在《合作课堂让学习充满活力》中也说:“在一个小组中确实有帮助,因为有些事是一个人永远也想不出来,但通过合作学习和观点的交流,就可以达到更多的理解。”因而对于这节课的重难点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解决。
活动预设: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态度发生了几次变化?他“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这表明他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该怎样理解这一人物形象?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之后集体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在完成“怎样理解这一人物形象”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写作背景,帮助学生较为深刻的理解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示例:
五次变化;他“变”的是随着狗主人的不同他对狗与受害者的态度;他“不变”是自己的利益不能受损害。这体现了他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虚伪的本性。他是典型的沙皇政府的走狗形象。
设计意图:在理清情节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因为小说是外国文学作品且年代久远,所以在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时有难度,因而我在此加入了写作背景的介绍,以此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教学环节5:归纳整理,集腋成裘】(1分钟)
设计依据: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只有不断积累才能不断飞跃。
活动预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解读文本的方法?
学生短时间内回顾,之后班内自由展示。
设计意图:及时回忆本节课所讲的解读文本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环节6:课堂检测,学以致用】(7分钟)
设计依据与意图:对于所学内容及时复习巩固,加深印象。学会运用课内所学方法解决其它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知识迁移的目的。
活动预设:
1.下列各组词语音形全对的一组是(
A.欺瞒
B.赔尝
C.骄贵
D.魁伟
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体裁是小说,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他擅长写长篇小说。
B.文中,随着狗主人的不同,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共发生了六次变化。
C.小说三要素包括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
D.奥楚蔑洛夫的态度虽然发生了多次变化,但自始至终不变的是维护受害者的权益。
3.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您看斯普罗培新创作的小说怎么样?”部长问道。
评论家回答说:“我认为他创作的小说是好的。”
部长摇了摇头。
“我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好的。”评论家赶忙更正。
部长摇头。
“我说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针对咖啡馆里那些为数很少的庸俗的知识分子。”
部长摇头。
“确切的说,就是针对那些没有鉴赏力的人。刚才我没有表达清楚。”
部长摇头。
“总的来说,部长先生,这是一部坏小说。”
部长又摇头。
“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
部长摇摇头说:“这衣领真别扭。”
1、上面文段中的文艺评论家和《变色龙》中的警官有何相似处?
2、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化是围绕小狗的主人是谁而变化的,评论家的五次变化则是随着
作业:
作者在刻画奥楚蔑洛夫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找出并体会其作用。
设计意图:这一点是第二课时的重点,意在通过学习文本,学会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