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鑑流芳”牌坊 被历史遗忘的角落

(2010-04-17 13:57:51)
标签:

牌坊

文化

分类: 古迹遗址

http://www.zgfznews.com/linchuanwenhua/fuzhoulvyou/lvyouxinwen/images/2010330148510.jpg被历史遗忘的角落" TITLE="“金鑑流芳”牌坊 被历史遗忘的角落" />

小小牌坊来头大

    人说,一座牌坊是一段历史,一座牌坊是一个故事,此话千真万确。在乐安县牛田镇峡圳村的进村路口,一座四柱三间、八字形、三叠马头墙的歇山顶式徽派风格的砖砌牌坊立在村前。从牌坊外相上看,它不华丽、不堂皇,与该镇水南村的红石牌坊及流坑村的古建筑相比,它少了雄伟和气派。但这座不起眼的牌坊横匾上的“金鑑流芳”四字,却是大有来头。

    牌坊正中横匾上的“金鑑流芳”四字,缘自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张九龄所著《世兴废五卷》。张九龄的《世兴废五卷》,以犀利之笔综述列朝兴衰存亡之理,成书五卷。张九龄在李隆基诞辰献此书,意在劝皇帝励精图治。玄宗御览后,甚为赏识,赐为《千秋金鉴》,作为治国铭言珍藏。笔者查证,开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千秋节(玄宗生日),王公大臣多献珍异宝,唯独九龄送《世兴废五卷》作贺仪,李隆基当即嘉奖并赐书大臣以示褒扬。

    据该村张姓村民介绍,“金鑑流芳”牌坊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后历经多次修葺,最后一次修整为文革前,此牌坊是为纪念他们的一世祖张九龄所建。

草根史书看端倪

    拜阅牛田峡圳张姓(光绪二十五年乙亥八修【印刷版】)族谱,九龄之名赫然显现在谱文中页首。谱牒记载,张九龄于元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拜相,开元二十八年庚辰卒,谥文镜公,妻亦封善佐夫人,生一子,拯。

    细读谱牒,当了32天大楚皇帝的张邦昌竟然也在乐安牛田的张氏族谱中出现。谱牒载,骥公长子必大,字邦昌,号广平,行十,宋丞相,靖康初拜相。后为金乱,归朝。娶邓氏合葬本都横木上村寅艮向山一所六地五片,东址刘敬三住基为界,西址黄兴名杉山。继娶黄氏,葬流塘社坑。一子仲俊,一女适舅之子。其子张仲俊,字世英,号竹溪,外翰林,任崇仁训导,娶流坑文状元董德元妹。张邦昌父亲张图南(十一世),随外翰林出身,授袁州教谕的父亲张天锡(十世),于仁宗明道年间迁居流塘(今乐安县牛田镇峡圳村)。

    据张姓村民介绍,他们一族的十世祖从永丰沙溪乡迁至牛田镇峡圳村。最早他们的居住地是在现峡圳村对面水库的山坳中,古称流塘。目前族中1000多人,分散居住在峡圳村和员陂高车村,族中村民淳朴善良,大多以农耕为主。

邦昌出生在牛田

    生于公元1081年的张邦昌,死于1127年。官至宰相,且做过皇帝的张邦昌在乐安、永丰两县的县志上找不到蛛丝马迹。乐安建县于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永丰建县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当时籍贯归属永丰辖区的张邦昌,却被历史遗忘。笔者网上查找,也找不到张邦昌是江西人的相关文字。网上资料说,宋代张邦昌是河北东光县大龙湾人(今属河北沧州市吴桥县),《东光县志》有记载,可大龙湾村百姓没有一个承认张为本地人。笔者认为,大龙湾百姓并非不认张邦昌,因为张邦昌压根就不在当地出生。

    张邦昌是忠是奸放在一旁不做评论。单从张邦昌的出生地一事探寻,笔者认为,张邦昌是乐安牛田镇人。牛田张氏族谱不仅记录了牛田张氏家族1000多年的兴衰,还记载了张氏先祖由广东韶关迁至永丰沙溪乡,后至乐安牛田镇的迁徙过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声名不佳的张邦昌出现在牛田张氏族谱中,为牛田张氏十二世祖,牛田张氏修谱的先辈们没有必要杜撰历史,也没有冒天下之忌讳冒认祖宗。从张邦昌之子张仲俊与流坑文状元董德元之妹的婚姻来看,董德元生于1096年卒于1163年,张邦昌则是生于1081年卒于1127年,根据时间推算,张邦昌之子张仲俊和董德元之妹年龄相仿。笔者从这对婚姻中也看出古代推崇的门当户对、就近联姻的风俗,从另一个角度也证实张邦昌为牛田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