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教学实录
(2008-12-30 21:38:1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资源 |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教学实录
一、(猜谜语)导入
第一则:千人万人织锦绣,曲背弯腰汗直流,本来一片汪洋海,转眼之间变绿洲。
生:(异口同声)插禾苗!插秧!
师:对!插秧。好,来猜第二则:
一个小姑娘,生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洲上。(打一植物)
生:(齐声,快速地)荷花!
师:好,同学们兴致很高,那我们再来猜一则:
丈夫的外祖母。
生:(沉思)
师:这一则谜语有点难度吧!我告诉你们,是:婆婆妈妈。
生:(恍然大悟)哈!哈哈!(哄堂大笑)
师总结:同学们笑过之后,请冷静地想一想,这些谜语为什么能引起你们这么大的兴趣?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们都恰当地使用了比喻、比拟、双关等修辞手法,看来,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能把话说得生动形象,情趣盎然,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地学习一下比喻、比拟这两种修辞手法。
二、探讨比喻,恰当运用。
师:请阅读课本P105,P107,梳理下列内容:
(1)比喻就是
的事物叫
的词语叫
(2)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以使
(3)用什么来比喻就要作者发挥
(4)常见的比喻类型有
生:读课文,找答案。
师:学语文要有个好习惯,请同学们边看课文,边圈划有关语句。
师:同学们刚才做得不错,我强调两点:第一,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第二,二者之间必须有相似点,所以并不是所有出现“像”“仿佛”“如”这样词语的句子就是比喻句。下面做“学案”第一页的练习:
请辨别下列的句子,找出比喻句。
(1)猫在稿纸上踩了几朵小梅花。
(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4)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5)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丛飞、白芳礼等。
(生按老师的要求做,师前台站立,观察做题情况)(片刻后)
师:完成后,同桌之间交流一下,讨论一下。
(师提请一名学生读一下找出的比喻句,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准备纠正答案)
生1回答:1、2句是比喻句,其余不是。
师:你为什么说1、2句是?是怎么判断的?请告诉其他同学。
生1回答:第一句的本体是猫的脚印,喻体是小梅花,二者有相似点,所以是比喻句。第二句,本体是闲愁,喻体是烟草、风絮、黄时雨,所以也是比喻句。
师:你判断得准,分析得也较全面,你再明确一下,它们是哪种比喻?
生1:借喻和暗喻。
师:你做得真好!请坐!其它三句不是比喻句,是干什么的?哪位同学起来分析一下?
生2回答:它们分别是表示类比、推测和举例的。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分析吗?
生:(齐声)同意!
师:嗯,同学们对比喻的特征掌握得很准,下面我们品味一下比喻句的妙处。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两边以下三段文字,并思考它们妙在何处。
(1)“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品味:
(2) 孙太太眼睛红肿,眼眶似乎饱和着眼泪,像夏天早晨花瓣的露水,手指那么轻一碰就会掉下来。(《围城》钱钟书)
品味:
(3)江面陡然下降,波涛汹涌,浪花四溅,你还没来得及仔细观看,船已像箭一样迅速飞下,巨浪被船头劈开,旋转着,合在一起,一下又激荡开去。(《长江三日》 刘白羽)
品味:
生:读,并展开热烈的讨论。
师提请分析语段一的妙处。
学生1:本来手术都是让人很担心,很害怕的,而经他这么一比喻,就像棉花打在了脸上,一点都不疼,使读者对手术更加自信。
师:她分析得很独到,有没有其他答案?
生2:通过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医生话语轻柔的特点以及医生职业的特点,符合病人的心理。
师:以上两位同学已经分析的很全面了,下面分析第二个语段。
生1:通过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眼睛充满泪水的样子。
师:主人公的泪水和花瓣的露水有什么相似处?
生2:都晶莹明亮。
师:还有那一点相似?
生3:溢满泪水,滴而未落。
师:回答得很精彩。我们共同分析语段3的妙处。
生:(争相发表见解)描绘了一幅“江面陡然下降,船飞速而下”的壮观景象,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传神的写出了船的快。从侧面写出了江面的陡急。
师: 同学们刚才对三处语段赏析得非常独到,也很准确。我们也领悟到,运用比喻,应该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想象,寻找新颖的喻体。我们学习运用比喻手法,
请大家展开想象:阳光下小孩灿烂的笑脸会像什么呢?(要求:在笔记本上写下你认为最恰当的比喻,再请你加上一定的修饰语。)
师:要求,先看清题目要求,再想一下小孩脸的特点有哪些。
生:边想边做。
师:提请两位学生到黑板板演答案。
生1:阳光下小孩灿烂的笑脸是六月美丽的花朵,充满生机与活力。
生2:阳光下小孩灿烂的笑脸,就像激石的浪花,展示着生机与活力。
生:集体讨论上述答案。
师:第一个同学的答案好,比喻恰当,语句优美,第二个同学的答案有点问题。请仔细分析一下。
(片刻后)师提请分析。
生1:“激石的浪花”表述不明。
生2:用浪花比喻笑脸不准确。
师:两位同学分析的不错,确实存在这两个问题。看来,写比喻句抓住本体的特点是一大关键。
三、探讨比拟,恰当运用。
师:下面我们探讨比拟,学习恰当运用。
(2)比拟的作用是
(学生完成后)
师:强调一点,比拟的要点在于人格化和物性化。请品味下列语句:
(1)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2)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
(3)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 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不管怎么样,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的主人,好像少了谁都不应该似的。
生1:(赏析上述语段)语段1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青荇在水中的姿态你做人的招摇,活灵活现。语段2一个“焊”字逼真传神地写出了小雪和妹妹的认真动作、神态。语段3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松树的各种姿态。
师:你对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的很准,分析的也简明。请坐!我们了解了比拟的知识,赏析了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现在学着用一下。请坐下面的练习:
仿照例句,在“橡皮”、“圆规”、“直尺”中任选两种,各写一句话。(句式、字数可以和例句不同)
例句:粉笔—---身躯缩短了,生命的轨迹却延长了。
(学生二人到黑板做)
生1:像皮----脸颊变皱了,成功的距离却缩短了。
生2:橡皮-----
师:两个答案相比,哪个更好?
生:(集体)第2个好,第1个不当。
师:意见较统一。第一个那个地方不当?
生:“脸变皱了”不合实际,橡皮的脸不是变皱了,而是变瘦了。
师:分析的有道理。课下可继续讨论这道题。
下面来理解比喻和比拟的异同。请速读课本P107“比喻”和“比拟“部分,梳理二者的异同点。
生1:说出二者的异同。
师:补充两点。:①比喻的重点在“喻”,即“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即“当作”,它直接把甲当乙来描述。
②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可以不出现但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
生:(练习)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比喻)
改为拟人句:
生1:(到黑板做)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在监视白洋淀。
师:改的对吗?
生:(齐声)对!
四、大显身手:
1.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机遇”为话题,写几个比喻句,并形成排比。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强者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道万丈深渊。
2.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
要求:①至少运用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②力求生动形象。 ③不少于80字。
师:(提示)同学们做题前,请先看清题目要求,仔细地分析题目的特点。第一题,例句三个句子异同点是什么;第二题,从哪些方面描绘寒冷,想好,想清楚再做。
(几分钟后,学生做完)
生:展示答案。如下:
师生:共同点评上述答案,师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标出。
生:(不断有人站起)朗读自己的答案。
师生:共同赏析。(教室内不时爆发传出掌声)
师:(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理解、明确了几个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的异同,在鉴赏练习中明白了,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能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气势贯通,音韵和谐,从而妙语连珠,文采飞扬。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能够有意识地恰当运用,提高语言表达水平。下课!
生: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