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刘仰
刘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663
  • 关注人气:242,76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驴唇不对马嘴的交锋

(2006-10-29 21:51:14)
标签:

文学

分类: 文化艺术
    今天是10月29日,一位网名叫做“文刀刘”的小姐在我的博克上留了一个言:“问你一句,最近有出版你自己的作品么?”顿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正好在新浪博客自动跳出来的热点推荐窗口里,看到关于“文学死了”的争论。索性写一篇文章。
    首先回答“文刀刘”小姐的问题。但是,要把这个问题回答清楚,就必须先解释什么叫做“作品”。就像大家在争论“文学死了”的时候,有没有一个共同的对话标准——这个“文学”究竟是什么东西?
    如果作品只是指文字作品的话,我的文字已经很多年与印刷字体无关了,与出版社无关了。但是,作为一个干电视的,我每年发表(以播出为划分)的作品,超过20万字。人们会说,那不是文学。对啊,很多年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很多年以前,我所认为的文学就是成为作家以后写的那些东西,什么诗歌啊,小说啊,剧本啊等等。毫不夸张地说,所有与文学有关的文本形式我都写过,都从来没有发表过。但是,我认为我当初的“文学”起点还是蛮高的。
    1986年,当我还是一个大学生的时候,我的一篇短短的小文章,被某杂志看中,这本杂志不太有名,我已经忘了它的名字。当时,能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自己的文字,有一种莫名的兴奋,于是,没要稿费,同意它发表了。文章发表后,你会有什么期待呢?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的所有期待,大多都实现了,甚至超过我的期待。文章首先被上海的《解放日报》转载,时间是1986年8月26日。奇怪,我怎么会把这个日子记得这么清楚?因为《解放日报》至今没有付给我稿费。我当时以为所有转载的文章都不付稿费的,但是,一个月以后,我收到了《读者文摘》的一封信。1986年8月份的《读者文摘》也转载了这篇文章,但是,与《解放日报》不同的是,《读者文摘》支付给我人生第一笔稿费:人民币7元!为此,我对《解放日报》一直耿耿于怀。现在想起来,也许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我是谁,没有我的地址,也就不知道该把稿费如何交到我这个文学青年的手中。但是,《读者文摘》怎么会知道我的家庭地址呢?至今没有搞明白。这篇文章,如今埋在我博客的深处——《象棋之谜》(当然,我做了一点修改)。那么,这篇文章算是我的文学处女作吗?真的,那个时候,我所认为的文学是神圣的。
    大学毕业后,由于想尽快多挣钱,我同所谓“二渠道”出版商打了很多年的交道,也编了一些书。我在那些书上不敢署自己的名字,因为我觉得那些都是垃圾,不是我向往的文学。于是,我在一首诗里写道:“我躺下/平息出一本诗集的渴望”。有一天,我的合作者对我说:“你自己出点钱,给你出一本诗集,了却你的一个心愿。”我当时有点呆。难道,这就是我的文学吗?只要我愿意出点钱,我就能成为作家、诗人了?“了却一个心愿”是什么意思?同过去告别?从此在不牵挂文学,踏踏实实地干那些以文字垃圾挣钱的勾当?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现在想想,多少有点幼稚。我的合作者甚至还宽慰我说:“管它有没有人看,管它发行量多少,至少先给自己搞一个名气再说,我们现在有这个条件。”我没有答应。但我必须说,我的合作者对于像我这样的人还是比较了解的,他知道所有的文学青年最向往的是什么。然而,他不知道,作为一个“有理想”的文学青年,我当时认为,他所提议的那种方式,是对我的文学理想的侮辱。我不能否认,对于他的提议,我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于是,我当时写下了一段话:
 
    如今的读书人像一个纯洁少女,终于狠狠心,终于下定决心当妓女去了,要把自己卖了。这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情!然而,更加痛苦的是——当读书人准备像女人出卖贞操一样出卖自己的灵魂的时候,那些买主,那些嫖客,那些读者居然说:这种货色,能卖出什么价钱?5块钱一次的路边货!所以我宁愿不卖,宁愿没有钱,宁愿保持一个无价的清白名声。

    后来我发现很多诗人、作家等等文学家都面临同样的问题。但是,很多人都把自己卖掉了,如今活得挺好。就像当年巴尔扎克,做生意、搞实业失败,欠了一屁股债,不得不写文章还债,居然成了大文豪!
    好吧,不写我的文学自传了。我早就没兴趣当一个文学家了。说说“文学死了”的事情。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会死,文学也一样,就像每个人都会死一样。但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死了”的文学,是一种什么文学?狭义地说,文学作为一种贵族化的生活方式,的确死了。文学作为一种官方管理、官方声音的方式,的确快死了。文学作为一种作家协会、文学联合会等等派发诗人、小说家、评论家、剧作家帽子的特许经营的方式,的确该死了。换句话说,文学高高在上,文学神圣不可侵犯的方式,的确要死了。这也正是我说朦胧诗快要死了同样的意思。
    文学有一个爸爸叫做文字,早就有人说汉字也该死了。文学还有一个爸爸叫语言,也早就有人说,汉语要死了。但是,他们都还没有死,现在有人说,他们的儿子——中国文学——已经死了。这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吗?如果文学已经死了,那么,中国的文字和语言还有一个儿子叫文章,还有好多儿女叫各种文本,还活得挺好。中国文学死了,只不过是文字语言众多儿女中的某一个夭折了。中国的文字和语言,有很多儿女,那个最心高气傲的儿子死了,很正常,套用一句老话,因为它不是大自然里的一棵草,而是温室里的一棵苗。这个夭折的文学就是那种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现,先验性地占据道德优势,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官方文学,主流文学。如果有人说“文学死了”,说的是这个文学,那么,他说对了。虽然他说的方式非常哗众而不取宠。
    但是,走出这个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学领域,只要文字和语言还活着,文学就不会死。今天的人们虽然不读诗歌,但是,他们会为一首动听的歌曲的歌词而伤感或者激动,这不是文学吗?今天的人们较少写字,但是,他们会对一条幽默的短信会心一笑,这不是文学吗?今天的人们读小说的少了,但是他们会纷纷讨论昨天晚上播出的电视剧里的某个虚构的人物、虚构的情节,这不是文学吗?所以,就算是中国文学死了,中国的文字和语言还会再生一个儿子或者女儿,继续搞文学,换一种方式搞而已。
    所以,说“文学死了”的人,说“文学不死”的人,说的不是同一个东西。炒来炒去,吵来吵去,驴唇不对马嘴,焦点对准的不是同一个地方。文学的旧形式也许快死了,或者已经死了,但是,文学的需求还在,文学的实质、文学的精神就不会死。所以,最简单的一个结论:换一个形式搞你的文学吧。传统的文学观念真的快不行了。

 

相关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名人的错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