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看展(1):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上)

标签: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山西文物山西省博物院龙形觥旅游 |
分类: 客居北京 |
约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门票,有个山西文物特展,正好去看看。乘地铁14号线倒15号线,终点站清华东路西口,出站走几分钟就到了。清华为博物馆专门开了一个门,校外观众看展览只能走这个东侧门。
这次“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是山西博物院牵头,联合多家地市博物馆,展品阵容强大。展出的不少文物我在山西博物院都看过,但也有不少是第一次见,尤其是几幅壁画,能千里迢迢来北京展出,十分难得。
庙底沟文化彩陶盆。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文化类型为代表,存在的时间长达1000年,以豫、陕、晋三省为中心。庙底沟文化最有特点的就是彩陶,纹饰主要有花瓣纹、钩叶纹、涡纹、三角涡纹、条纹、网纹和圆点纹等,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非常大,被认为是“掀起了中国史前非常壮阔的一次艺术大潮”。
庙底沟文化虽然因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但在山西也分布有庙底沟文化遗址,出土了很多彩陶,尤以出土于垣曲县下马村为多。这次展览中就有多件出土于下马村的彩陶灌、彩陶盆、彩陶瓶。
在展览的青铜器单元,看到很多“熟面孔”,都是在山西博物院见过的,如著名的龙形觥、兽形觥、鸮卣、鸟盖人足铜盉、晋侯鸟尊、刖人守囿车、铜牺立人擎盘、立鸟人足筒形器等。
鸮卣,1956年出土于石楼县二郎坡。鸮,是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这件鸮卣形如两鸮相背而立,盖为双鸮首,腹作双鸮身。盖腹相合,不仅可以实用,也是相当精美的艺术品:
龙形觥,是山西博物院“十大国宝”之一。1959年出土于石楼县桃花者村,器形独特,宛如一艘停泊在水波里的龙舟,前端龙首昂翘,瞪目张角,龇牙咧嘴。长腹弧鼓,后端截平,背部为弧曲形长盖,盖面中央有一蘑菇形钮。器身遍饰华丽精美的图案,两侧装饰有鳄鱼、夔龙纹饰。
鳄鱼纹饰在青铜器上极为罕见,并且出现在黄河流域出土的文物上,说明3000多年前黄土高原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地,甚至有鳄鱼出没。
兽形觥,出土于灵石县。器物头顶正中装饰以圆雕兽角,盖后也是一个兽面雕饰,角向内卷曲。整件器物造型独特,纹饰精细繁缛,显示出殷商铜器神秘狞厉的时代风格,也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
晋侯鸟尊,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也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鸟与象,是西周时期最流行的肖形装饰,尤为晋人所钟爱。鸟尊造型为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头微昂,高冠直立。
鸟尊铭“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表明这是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鸟尊的拥有者就是改唐为晋的第一代晋侯——燮父。
刖人守囿车,1989年出土于闻喜县上郭村。这是一件小巧玲珑的青铜厢式六轮车,放在手掌就可以单手托起。造型虽小巧,但制作精巧,由两大、四小共六个轮子组成。除六个车轮外,车厢两扇顶盖都可以开启。装饰有猴、虎、鸟等14个立体动物形象。盖顶上,嵌有一只顽劣调皮的猴子。前有车门,可开启,门旁立一个断左足的裸人(受刖刑者)。整件器物,可以转动的部位共十五处,反映了西周时期在青铜铸造工艺和机械制造水平方面的高超技艺。
《周礼》有“刖人使守囿”的记载,意思是让受过刖刑的人看守饲养有禽兽的园子。这件器物正与记载相符。
战国铜牺立人擎盘,1965年长治市分水岭出土。整件器物由牺兽、宫人和镂空圆盘三部分组成,牺兽昂首竖耳,牺背立一宫人形象,宫人两臂前伸作合抱形,双手捧盘柱,柱可转动,柱顶置镂空圆盘,可灵活转动。
这件文物也被列为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鸟盖人足盉,1993年晋侯墓地31号墓出土。造型为扁椭圆体曲流形盉,上为圆雕的振翅鸟形盖。器足为两个裸体的半蹲人形,身前倾,背负器身,形象极其生动。
盉是调酒器,也是温酒器。这件盉造型别致,构思奇特,体现出晋国精湛的青铜工艺水平。
也有上次在晋博没有看到的,比如西周猪尊、晋公盘。
西周猪尊,2000年出土曲沃县北赵村第一代晋侯燮父的夫人墓中。器作猪形,猪嘴凸出,嘴角獠牙外露,形体肥硕,腹部中空,四足粗壮,尾巴上翘,背部有圆形开口并附盖。
在商周青铜器中,猪形十分罕见,目前发现的只有湖南省博物馆的商朝猪尊、上海博物馆的商朝猪卣,以及山西博物院的这件西周猪尊。
晋公盘,口径40厘米,浅腹平底,内底中央饰有一对精美浮雕龙盘绕成圆形。双龙中央,有一只立体水鸟。双龙之外,还有四只立体水鸟和四只浮雕金龟。再向外延,又有三只圆雕跳跃青蛙和三条游鱼。最外圈,则有四只蹲姿青蛙、七只浮雕游泳青蛙和四只圆雕爬行乌龟。而这些圆雕动物,都能作360度转动,鸟嘴也可以启闭,乌龟头也可以伸缩。制作之精良,令人不敢相信是两三千年前的,可以说是代表了春秋时期青铜器的最高工艺水平。
从其内壁铭文可知,这是晋文公给他大女儿的嫁妆。这件文物曾被盗墓犯罪集团盗掘贩卖盗国外,2019年山西警方宣布从从境外成功追回。
在展现民族融合的版块“万流归一”单元,展品中很多也是在山西博物院看过的,比如胡傅铜温酒樽、雁鱼铜灯。也有不少文物是以前没有见过的,比如
胡傅温酒樽,右玉县大川村出土。圆筒形,通体鎏金,盖顶中央有提环,周围是三个凤形钮,器底部是三个粗壮的熊形足。
器身外满饰虎、羊、牛、猴、龙等。器口与盖下子口沿阴刻铭文:“中陵胡傅铜温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造”。右玉县地处山西北部,毗邻长城,西汉时期正是匈奴族活跃的地方。
雁鱼铜灯,襄汾县吴兴庄村出土。灯由衔鱼的雁首、雁身、两片灯罩及灯盘四部分组成,可拆卸。两片灯罩可左右转动开合,既能挡风,又能调节照明方向。雁腹内可盛清水,灯火点燃时,烟气通过鱼腹和雁颈导入雁腹溶入水中,起到净化室内空气的功效。
铜灯构思巧妙,制作精美,与河北博物馆的那座著名国宝“长信宫灯”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被列为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北魏玻璃钵,出土于大同。我国古代在材料技术方面有过辉煌的历史,纸、陶瓷等都曾独步世界,但却一直没有发明玻璃。自张骞凿空西域之后,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物开始大量传入中土。这些年在法门寺、朝阳北塔、南越王墓都出土过很多精美的玻璃器,都是来自于异域。但在大同出土的一批玻璃器却是当地生产,这是因为北魏统一中国北方后,打通丝绸之路中段,玻璃器及其制造技术也随胡商传入平城。
展出的这三件玻璃钵,呈现出梦幻般的蓝色,十分精美。上次去大同博物馆没有看到,这次在北京“补课”了。
还有一件司马金龙墓出土的石雕柱础。司马金龙墓共出土柱座四件,两件藏于山西博物院、两件藏于大同博物馆,上次去看到了。
这次看到了山西博物院的藏品,总体形状与大同博物馆的差不多,方形底座,其上呈覆盆形,顶部高浮雕莲瓣,中心有圆形插孔,周边雕四条首尾相接身姿遒劲的蛟龙。底座四边浅浮雕缠枝莲,其间为伎乐人物。不同的是,这次看到的柱础,底座四角各圆雕一伎乐童子。
银八曲长杯,1970年在大同城南轴承厂窖藏出土。器型呈八曲花瓣,内底中心饰两只怪兽。
展品介绍标的是北魏,但这其实是5-6世纪的大夏(今阿富汗)银器,因为杯口外壁有大夏文铭文。这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见证。
青釉胡人舞狮纹扁壶,北齐时期的瓷器,造型与装饰均仿自具有波斯风格的银器。
壶腹两面模印一个深目高鼻、高大健壮的胡人,手中举握一戏狮甩鞭,左右各有一昂首翘尾卷毛蹲狮,狮背上有人舞球。这是南北朝时期盛行胡人舞狮的反映。
娄睿墓出土陶牛,陶牛体格雄健,牛头高昂,脖颈坚挺,犄角冲天。神态威猛,生动写实。从古代墓葬中出土的各种陶制动物俑很多,但造型如此生动的十分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