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大同行(19):三龙壁、五龙壁、九龙壁

标签:
大同九龙壁五龙壁三龙壁旅游 |
分类: 晋陕内蒙 |
大同被誉为“龙壁之城”,现存三龙壁一座,五龙壁三座,九龙壁一座。还有文章将“一龙壁”也列上了,说大同保存有四座。我觉得一龙壁并不是以独立建筑存在,一般都是棂星门、牌坊等的组成部分,与三龙壁、五龙壁、九龙壁并称“龙壁”有点牵强。
大同保存下来的五座“龙壁”,上次来大同看过三座,这次特地来“补课”,将五座龙壁一一寻访。
首先欣赏的便是位于古城内北街大墙后街的大同县文庙五龙壁,建于明末清初,是县文庙山门前的照壁。这座五龙壁也是现存大同“龙壁”中唯一的砖雕龙壁,其它几座龙壁都是琉璃建筑。
龙壁为单面砖雕,长28.5米,高5.7米,由壁座、壁身、壁顶三部分构成。壁身由青砖砌筑,上面是高浮雕的五条砖雕团龙。壁顶呈仿木结构的单檐五脊顶,由二十五组砖雕斗拱承托。壁身五龙中间的团龙,中心有一颗硕大的火珠,整个龙身时隐时现于云雾与波涛之中。两侧各两对巨龙,都张口怒目,腾空飞舞,气宇非凡。
龙壁两端分立的八字墙上还有两幅巨型砖雕壁画。西面的一幅是鱼跃龙门,一条鲤鱼在湍急的激流中逆水奋进,凌空腾起,飞跃龙门;东边一幅,是这条鲤鱼已经跃过龙门,鱼的头部已变成龙头,吐出一缕清气,化作六朵祥云,云中承托一面“天鼓”,象征一鸣惊人。两幅砖雕壁画,刻工精细,乃明清砖雕之精品。
善化寺山门外有一座五龙壁,原来是大同城南兴国寺山门前的照壁,于1980年搬迁于此。是大同现存三座五龙壁之一。壁长19.9米,高7米,厚1.48米。
壁面用五彩琉璃镶砌,下筑须弥座,须弥座的束腰雕有蛇、兔、牛、马等十多种动物。宽大的壁面上浮雕着五条四爪金龙,盘旋回绕,上下翻腾,色泽斑斓。壁顶是仿木构房屋建筑形式,镶嵌着屋檐、斗拱等。壁背面是三块黄色小的琉璃龙壁,中间的为菱形,其他两个是圆形。
复建后的府文庙里,移地重装了一座琉璃五龙壁。这座五龙壁原是古城内天竺庙的照壁,因其有倒塌之险,1978年拆除,构件先是存于善化寺内,文庙建筑群复建时重装于此。
天竺庙五龙壁建于明末,其风格与兴国寺五龙壁相似,五彩琉璃看起来比现立于善化寺前的兴国寺五龙壁色泽更加鲜艳。
九龙壁在几年前来大同就专门来参观过,这次就在栅栏外边拍了几张照片,没有近前参观。
九龙壁对面,是前几年重修的代王府。九龙壁原来就是代王府大门前的照壁,明末代王府被毁,只有九龙壁保存下来。
明初,朱元璋先后将皇子二十五人分藩于全国各地。朱桂是朱元璋第十三子,被封为代王,就藩于大同,是九个塞王之一。
三龙壁在大同郊区,为观音堂门前的照壁,与大同城内的九龙壁、五龙壁一样都为明代所建,不同的是九龙壁和五龙壁均为单面,而这座三龙壁是双面,也是大同现存众多龙壁中唯一的一座双面龙壁。
壁身双面各浮雕三条黄色琉璃巨龙,腾空驾雾,游弋于蓝色的晴空与青绿色的江涛海浪之间。彩色琉璃色泽绚丽,各龙的造型奔放有力,优美动人,充满神韵。仔细看,龙壁下方须弥座还有三层琉璃兽,龙壁顶部则是仿木结构的琉璃斗拱,十分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