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大同行(9):李二口长城

标签:
李二口长城山西长城阳高墩台旅游 |
分类: 晋陕内蒙 |
这次来大同,除了看寺庙古建,还有一个重要主题就是长城。我俩登长城,已经持续好几年了,但主要都在北京郊区。这次把行走长城的脚步延伸到了山西,看到了与京郊长城不一样的长城。北京一带的长城,都是砖石砌筑,或是夯土包砖,但山西长城基本上都是土筑长城,只有个别的敌台包砖。
山西境内的明长城分为内、外长城,外长城为边境防御,内长城为京畿拱卫。这次我们来大同看的天镇县和左云县境内长城,都是外长城。
山西境内的外长城是由河北怀安县延入晋北的天镇县,向西再向西南,经阳高、大同新荣区、左云、右玉、平鲁、偏关,直达黄河东岸,全长约450公里,大体上沿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分布,全线墙体均为黄土修筑。
在天镇县新平堡下高速,沿省道S201在山间行驶20分钟,就到李二口村。村子里热热闹闹,好像是在举办民俗活动,不少外地来的车停在村口的停车场。我们没时间进村子看民俗活动,在村口问了人,直接将车开到长城脚下。
李二口长城所在的天镇县,地处晋、冀、蒙三省交界处,属“边隅之要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境内长城全长约69公里,现存不到一半,但经历近500年的风雨剥蚀和战火硝烟,即便还保存有墙体,也已经残破斑驳。这其中,李二口这一段长城是保存较为完整的。
因为时间关系,下午还得赶到大同参观博物馆,所以只在长城上走了几百米就返回,但已经领略到晋北土筑长城的独特。李二口这一段长城,现存墙体高约10米,宽5至8米。仔细看,发现墙体并非夯土,而是用大型土块砌筑。在网上看到有驴友介绍这种大土块的制作方法:先找出一块黏性土的平整地块,在四周围起围堰,蓄水浸泡数日。水渗下去后用石磙子反复碾压,再用铁锨一下一下竖着裁出所需要的土块宽度。随后用铁锨再横着插入翻出一块一块、大小基本一致的大土块,翻倒横置,数日晒干后就可使用。其效果如同夯土一样,十分结实,不会开裂。
这里长城的墩台也很多,一两百米、最多几百米就有一个,高的达15米左右,小的也有数米高。在来李二口的路上,就看到山脊上分布着很多高耸的墩台。
北京的长城每隔数百米设置敌楼,可容兵士据此抗敌。而晋北的土筑长城敌楼很少,多的是土筑的墩台,也就是烽火台。墩台都是实心的,无法容纳兵士,只能用梯子登上墩台顶部进行瞭望。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讯息。
据说明朝时,每个墩台设墩兵三五人,拨沙田四十亩,供其生活。凡边口要隘,则筑墙砌垣,派兵防守。这样的屯兵城堡在外长城沿线有一百多座,大多还有残存,在天镇县境内就有多座。
站在长城上,视野开阔,远处群山起伏,一座座风力发电的“风车”耸立在山巅;近处,能看到黄土高原特有的沟壑地貌。这一段长城沿山脊下到平地后,继续在山脚下延伸,还能看到断断续续残存的墙体和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