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天文台,射电望远镜阵列

标签:
密云密云水库密云天文台射电望远镜旅游 |
分类: 踏访京郊 |
密云天文台,射电望远镜阵列
从云峰山下山后,顺道去看了不老屯天文台。按照正式称谓,位于不老屯镇的这个天文台全称是: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密云射电天文观测基地。这是我国早期射电天文观察基地,早在1960年代就开始建设,一直到1983年,中科院这里建起了28座9米径的射电望远镜阵列。
如今,这28座射电望远镜仍然整齐列阵。开车过来,老远就看见几十座射电望远镜在路边一字排开,十分壮观。
但看到介绍才知道,其实这28座射电望远镜已经“退役”,不再承担观测任务。现在这里真正发挥作用的是马路对面的两个“大家伙”:50米FAST(5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这是新世纪之后,为完成绕月探测工程任务和射电天文观测而新建的目前国内最大的天线系统,建成当时是国内口径最大天线。当然,现在中国“第一”已经让位给了著名的贵州“天眼”。天眼的口径是500米,一下子大了10倍。不过虽然让出老大的位置,但这里的50米FAST仍然在嫦娥卫星探月工程,特别是在接收嫦娥卫星数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对于射电望远镜完全不懂,百度到官方介绍:密云50米天线,线高56米,总重680吨,天线结构主要包括反射体和座架两部分,其中座架采用轮轨方式,由轮轨、方位驱动装置、一次平台、A字梁、二次平台、俯仰座架、俯仰驱动装置、俯仰齿弧等组成。反射体包括背架和反射面,共有七环、432块面板,其中一至四环为实板面,半径为30米;五至七环为内径6.5cm的丝网面,径宽20米。
但是在现场看到两座几乎一模一样的“大家伙”,不知道哪一座是“50米FAST”。对于我这种天文盲,看到这科幻感十足的射电望远镜列阵,是大大地开了眼界。
回去的公路上看到两座输水渡槽,分别名为“红旗渡槽”、“胜天渡槽”,一看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农村水利工程。不知道现在是否还在发挥作用,起码成了一道乡村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