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记(上):“广府根源”珠玑巷

标签:
南雄珠玑巷梅关古道韶关旅游 |
分类: 南国纪行(两广海南) |
南雄记(上):“广府根源”珠玑巷
南雄珠玑巷看起来只是一条普通街巷,但却被誉为“广府根源”,是与广府文化密切关联的一处独特的文化景观。
历史上,中原人多次南迁,来到岭南,而珠玑巷正是移民进入岭南的首站和中转站。这是因为唐朝张九龄开凿大庾岭梅关,梅关道由此成为中原进入岭南最重要的通道,而珠玑巷位于大庾岭以南20公里,南下的赶路人从大庾岭过梅关,走到珠玑巷,正好是一日脚程,可以在这里歇脚停留。
唐、宋末年,中原战乱频仍,不少氏族为避战祸和自然灾害,纷纷经江西南安(大余)越梅岭南来。在古时,岭南地区为烟瘴之地。这些先民扶老携幼、历尽艰险,来到南雄珠玑巷,不敢贸然再南下,便在此安顿下来,居住数年或数十年,再逐步南迁珠江三角洲。可谓是“珠玑后裔,根在中原,枝繁岭南”。
有学者统计,由珠玑巷南迁至珠三角的氏族有73 姓,164 族。而在珠玑巷立着的一块宣传牌上写着,由珠玑巷南下的共有183姓。明清纂修的广州府族家谱很多都记录其先祖辗转来自珠玑巷,广府的很多名人望族都把珠玑巷称为“七百年前桑梓乡”。
珠玑巷全长仅数百米,路面宽4米多,用鹅卵石铺砌而成,基本保留着古驿道的原貌。珠玑巷内有北门、中街和南门。南门楼位于珠玑巷南端,是珠玑巷标志性建筑之一。
在古街有一座七层实心石塔,名为“胡妃塔”。这是源自宋史记载的一段传说:胡妃原是南宋度宗皇帝的妃子,因遭宰相贾似道陷害,被令出宫为尼。后胡妃逃出寺庙,被珠玑巷富商黄贮万搭救带回,纳为妾。不料此事被家仆告发,朝廷派兵前来捉拿,于是珠玑巷连同周围数十里的民众纷纷逃离家园,大举南迁。胡妃自感连累大家,投井自尽了。现在,塔旁还有一古井,传说胡妃就是投井自尽于此。
胡妃塔由十七块经雕刻之石块垒叠而成,形制与我在北方看到的经幢类似。塔身石块上雕有佛像,塔顶为葫芦形。塔身第一层刻有“南雄路同知孙朝列重立,元至正庚寅孟冬”,说明此塔立于元代公元1350年。现在,这座石塔为广东省级“文保”。
珠玑古巷两旁皆为土砖房,有售货的铺面,也有各姓氏祠堂,但外观看起来也并无祠堂之雄伟,与街旁普通铺面无异。近些年,陆续有各姓氏在古巷不远建有新祠堂,这也是珠玑巷打造姓氏文化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