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看展(15):“南海一号”文物展

标签:
南海一号阳江南宋旅游 |
广州看展(15):“南海一号”文物展
“南海一号”沉没于广东上川岛西南方向海域,1987年8月被发现,2007年12月整体打捞出水,移驻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南海一号”出水文物逾14万件,船货的大宗是陶瓷器,还有金属器、漆木器、朱砂等,货物堆放有序,按类归置,展现了南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的繁盛。这次展出的400余件文物基本上涵盖了“南海一号”沉船的代表性文物,全面展示“南海一号”考古的丰硕成果。从“南海一号”发现的文物逾10万件,都是当时海上贸易的货物,属于日用品之类,论精美程度自然比不上皇家器物,所以如果从淘“宝”的角度来看,“南海一号”出水文物绝大多数都算不上重器,但正因为这些器物的日用性,所以比皇家器物更“接地气”,更能反映当时民间生活的概貌和中外海上贸易的情况。
这个特展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展示“南海一号”考古的意义,将展览分为五个部分:南宋中兴——“南海一号”沉船所处的时代;万贯珍品——“南海一号”沉船所载货物;万里行舟——“南海一号”沉船的船员生活;船沉南海——“南海一号”沉船的发现;卅载寻踪——“南海一号”沉船发掘保护实录。
瓷器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大宗的商品,一方面西方对中国瓷器需求旺盛,另一方面,瓷器也是远洋商船很好的压舱物。在“南海一号”出水文物中最多也是瓷器,有1万余件。这么多瓷器,产地窑口众多,几乎涵盖了南宋时期所有的窑厂,既有景德镇窑、龙泉窑、磁州窑、定窑、德化窑等名窑,也有广州、泉州等地的外销瓷民窑,全面展示800年前我国陶瓷生产的全貌。
绿釉印花卉纹折沿菱口碟:
龙泉窑青釉折腰花口碟:
磁灶窑绿釉褐彩长颈瓶:
南宋德化窑青白釉印牡丹纹六棱带盖执壶:
南宋龙泉窑刻划莲纹盘:
在“南海一号”出水的古瓷中,有很多在底部留有墨书字迹,有的写的是姓名,有的是花押,有的写个“直”字。“直”,意同“置”,即置办的意思。这些墨迹估计为标记货主或者商号等。
因为是将沉船整体打捞,所以完整地保留了货物安放、包装的原样,可以发现船上运输的瓷器大多是套装,也就是大容器里套装小的瓷器,以节约船上的空间。
除了瓷器,“南海一号”出水文物中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金首饰。出水了不少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等黄金,没有生锈,仍旧闪闪发亮。这些金首饰都比较粗大,比如鎏金手镯口径大过饭碗,粗过大拇指:
还有一件金项饰,全长1.72米,由四股八条纯金金线编织而成。人字形纹路,状若麻花。葡萄纹饰长条带钩为首,4个环状搭扣成尾。广东省博物馆参加央视《国家宝藏》,推荐了3件文物,其中就有这件金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