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辽宁(3):营口,东北最早开埠的城市

标签:
营口牛庄邮便所辽河辽河老街旅游 |
再游辽宁(3):营口,东北最早开埠的城市
如果不是亲自走一趟,真不知道营口与盘锦,两个地级市离的如此之近,仅一河之隔,开车跨过辽河大桥便从盘锦到了营口市区。
到营口,先看了辽河老街。昨晚做功课才知道,营口有这么一个开埠百年的老街,这才想起来早在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增设牛庄、登州、台湾、潮州、琼州开埠为通商口岸”,早年营口这一带有很多潮沟,退潮时干涸,涨潮时海水没过潮沟,所以叫没沟营,又因地处辽河入海口,称营口,在当时属于牛庄旗管辖。《天津条约》开埠的牛庄便是营口,从此营口就成为东北第一座开放口岸。
辽河老街便是营口开埠后依托辽河码头,发展起来的一条商业街。当时商贾云集,华洋同处,商号林立,是东北最繁华的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现存百余年的近代建筑有三十余处,是东北近代商业文化的缩影。
老街长1公里多,我们走了大半。一个个老商号建筑仍然保存完好,双兴福、瑞昌成、原兴成、义顺长、利成兴、善德堂、东北染厂等,见证了百年前的繁华。但走在老街,却总是有一种“新”的感觉,改造后的老街早已没有原先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刻意保存下的老建筑修缮之后,与仿建的新建筑夹杂在一起,让整条街道变得新意有余,老味不足。
很多城市都在做类似的事,将历史街区改造为新的休闲商业区。但营口的这条辽河老街显然不够成功,关键是人气不足。我俩走在老街上,几乎见不到游人,整条街空荡荡的,毫无人气,不知道是啥原因。
从老街沿着辽河往东,不远就到牛庄海关旧址。设海关也是营口开埠带来的,现在这座海关建筑始建于1914年,为前税务司英人满珊德选址建设,历时8年,1922年建成,当时的名称“山海关税务司总署”。这是一栋二层西式红砖楼,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现为营口国际酒店。
海关旁边是辽河广场,在广场西边还分布了几座老建筑。
正隆银行营口支行旧址与牛庄邮便局旧址,均是上世纪初日本人所建的“辰野式”建筑。所谓“辰野式”建筑,得名于日本近代建筑大家辰野金吾,他从英国留学回国后设计建造了日本最早的一批现代建筑。其建筑多是在红砖墙面上,将白色石材以带状环绕,配合以半圆形屋顶组合,被称为“辰野式建筑”。我在日本大阪中之岛见过的中央公会堂便是其代表作之一。辽河广州旁边的这两座建筑也都有典型的辰野式风格,红砖墙面上,饰以白色石材的带状环绕。
正隆银行营口支行旧址建于1906年,是位于街角的一座两层建筑,顶部是带有穹隆顶的阁楼,现在是交通银行的一个营业部。
牛庄邮便局也建于1906年,二层红砖建筑,屋顶覆红瓦,正面开有3个拱形门。
现在这里作为“中国红十字运动发源地纪念馆”对外开放,这是因为红十字运动在中国的起源与营口有着密切联系,早在1894年甲午战争时期,英国传教士魏伯斯德就租用了一所客栈,在营口成立了中国第一所红十字医院,救助伤员。在那个时候,清军根本没有战场救护体系,红十字医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也是红十字运动在中国的开端。
辽河广场南侧是营口市第一中学,大门内坐落着一座西式建筑,是俄国领事馆旧址。1900年俄国占领营口,设立民政厅,修建了的这座建筑作为民政厅,后来成为俄国领事馆。建筑主体为单层,建筑一角为穹隆顶式二层阁楼,具有东正教堂的风格。建筑整体为黄色墙面、白色墙线、红色屋顶,至今保存完好,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转了一圈,看了几座百年老建筑。在营口只逗留了不到2个小时,却让我了解到营口独特的历史。去年到过辽西,发现营口与辽西的历史轨迹完全不同。从某种程度说,辽西一带在历史上与中原文化的联系更为紧密,不管是宗教还是文化,与内地都更为接近。但到了营口以及再往辽东,历史文化就完全呈现出另一种面貌。在近代之前,没有辽西那么厚重的文化积淀,但到了近代,成为东北最早开放的地区,又先后被俄国、日本占领,也打上了独特的历史烙印。在这方面,营口与我几年前去过的旅顺很类似。
16:00离开营口,出发前还到辽河岸边看了看辽河景色。这里已经快到入海口,辽河的河面很开阔,风光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