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古城(2):感受潮汕民间信仰,雷神、城隍、感天大帝

标签:
揭阳潮汕雷神庙感天大帝旅游 |
分类: 南国纪行(两广海南) |
揭阳古城(2):感受潮汕民间信仰,雷神、城隍、感天大帝
从揭阳学宫南面的广场穿过去,来到雷神庙、城隍庙。两座庙比邻而立,都是地方信仰的神祗。城隍庙各个地方都有,但雷神庙很少,雷州半岛有座雷祖祠,但供奉的雷祖与揭阳供奉的雷神并不相同。
揭阳雷神庙始建于清康熙初年,时任揭阳知县胡鹤翥的官印被盗贼偷去,束手无策之际,有人告诉他雷神十分灵显,有求必应,无妨祈求雷神帮助找回官印。胡鹤翥照着去做,不久果然抓到一个惯偷,供出官印为他所盗。官印的失而复得后不久,胡鹤翥晋升为水部主,他自然感恩雷神的庇护。后来原先的彩塘雷神庙年久失修而坍塌,胡鹤翥捐资请人以城隍庙西侧常平仓废址为址,创建雷神庙,以答谢神恩。
后来,雷神庙逐渐荒废,本世纪初重新修建,就是现在看到这座雷神庙。规模不大,仅两进,前一进是大门,里边一进是雷神殿,供奉雷神,上悬匾额“神明普佑”。
隔壁的城隍庙门楼正在维修,搭了脚手架。得从雷神庙东侧小门穿过,来到城隍庙。
揭阳城隍庙始建于宋,明洪武初年重建,这个时期也是全国各地建造城隍庙的高峰。后世屡次修葺,现存建筑主体为清朝所建,是广东省现存县级城隍庙中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城隍庙有三进院落,有牌楼、大门、大殿、钟鼓楼、后殿等。中心建筑为大殿,面阔三间20米,四进深16米,大殿共有22根花岗岩石柱,上部为抬梁、穿斗式结构,为石、木承载结构,大殿四壁仅作防护作用,不承受屋顶的压力。大殿正中供奉城隍公,也称伯府大人,两厢设注福、判官、注禄、彰善、三官爷、注生娘等诸神的牌位。
最后一进是后厅,奉祀城隍夫人,俗称伯府夫人厅、夫人厅。大殿与后厅之间,有水池,池上砌拱石桥和栏杆,善男信女常买乌龟来在池中放生祈福。
很多的地方的城隍庙即便保存下来,大多也只是一处古建而已,但在揭阳,城隍信仰仍然扎根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每年正月,都有举行抬着城隍爷和夫人出巡,以护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在城隍爷巡游时,全城人山人海,迎接城隍爷。
城隍庙和雷神庙比邻而立,都装饰有精美的嵌瓷,带有浓厚的潮汕建筑特色。
揭阳古城里河道纵横,石桥众多,其中一座石狮桥,因一座石狮立于桥头而得名。由于民间传说,这尊石狮被百姓认为有求必应,而被供奉起来,尊称“金狮爷、狮爷公”,香火不断。我在桥头特地拍了张金狮爷的照片,确实香火颇旺。
潮汕地区民间信仰谱系繁复,神祗众多,并且至今在活跃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揭阳老城,我看到几座很小却香火颇旺的庙宇,一座是祭祀感天大帝,另一座是福德古庙。
第一次听说感天大帝,是在潮汕地区普遍供奉的。
潮汕地区祭祀的感天大帝,指的是伯益,也叫伯爷,伯公,伯爷公,老伯公。相传伯益是五帝中颛顼的后代,嬴姓的始祖。潮汕传说,伯益主持开山辟路时,制服了“山中王”老虎,让这兽王乖乖听话,便产生了“伯公无点头,老虎唔敢食人”这句俗话。在古代的潮汕,为防虎害,常在山下筑“伯益公庙”。
福德庙又称土地庙,是全国各地分布最广的民间信仰了,各地城乡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