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行记(9):常家庄园(上)

标签:
常家庄园山西大院晋商大院榆次旅游 |
山西行记(9):常家庄园(上)
山西多“大院”,著名的有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皇城相府等,在网上看了很多资料,这次选择去看常家庄园,主要是因为常家庄园面积是山西大院中最大的,且建筑形态更为丰富,除了大院,还有其他大院没有的园林。
常家庄园位于榆次车辋村,是常氏家族的宅院建筑群。常氏是晋中富商,发家于康熙年间,常家八世常威北上张家口,经营绸布生意,渐次发达。除其次子常万旺不善经商,留居张家口务农外,长子常万圮、三子常万达均继承父业,到乾隆时期已跻身于巨商大贾行列。其后,两人分家析产,万圮为“南常”,万达为“北常”。
北常从乾隆年间始,以大德玉商号名义在恰克图经营对俄贸易。后来相继增设大升玉、大泉玉、大美玉、独慎玉等商号,形成了常氏的“玉”字连号,号称“十大玉”。去年在张家口堡子里就参观过大美玉商号旧址,砖雕之精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按《山西外贸志》所说:“在恰克图从事对俄贸易的众多山西商号中,经营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车辋常家,常氏一门,从乾隆时从事此项贸易开始,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朝,沿袭一百五十多年。”
“南常”的商号名称均带有“昌”字,号称“十大昌”。其商号遍布苏州、上海、汉口等地。
至清末民初晋商衰落,常氏商业同样也日薄西山,最后彻底衰败,但好在留下了这么一座规模宏大的常家庄园。
常家庄园始建于乾嘉年间,常氏二兄弟成为巨贾之后,在家乡车辋村开始了大规模的宅院建设,两兄弟分家析产后,逐步建成“南常”和“北常”两大宅院建筑群。万圮由南向北,建成一条街,为西街;万达在村北购置土地,建起一条新街,为后街。经过150年的不断修筑,常家庄园形成了房屋5000余间、园林7处、占地达60万平方米的宏大规模,在清代晋商大院中首屈一指。民间有“乔家一个院,常家两条街”之说。
近几十年,常家庄园遭到很大破坏,1948年(民国37年),车辋村所在的榆次、太谷、徐沟三县交界地是晋中战役的主战场,“南常”和“北常”宅院大部被居民拆除、改造,仅被占作疗养院的“北常”部分宅院,基本保持了原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修缮修复,作为景点开放。
但目前修复开放的仅为原常家庄园遗存的“北常”后街的半条街,共计12余万平方米,不及原面积的1/4。
庄园入口是一座雄伟的城门楼,是后来修复的。原来的常家庄园有着完整的堡门、堡墙、堡池等,里边是街道、宅院、园林、商铺,布局严谨,整齐有序。如今,虽然修复面积仅是一小部分,但也能感受到“临街门户依次开,堡门关闭如一堂”的格局气势。
进到庄园里,正对着城门的便是后街,街的一侧,一个院子紧挨着一个院子,即所谓“临街门户次第开”。每个院子都有旁门可以相通,又有后门通往花园。
考虑到庄园面积大,自己转悠找不到合理的路线,特地叫了个导游。导游领着先后参观了庄园建筑群里几处有代表性的建筑。
常氏祠堂,原本北常与南常各自建有支祠,但保存下来的只有这座北祠堂。北祠堂建于清光绪年间,七开间,进深长百余米,占地八亩。整个祠堂分三门四进,包括门亭、献阁、回廊、正殿、偏厢等,严谨有序、结构完整。
祠堂大门对面是一面砖雕八字照壁,建于光绪庚子年(1900年)。照壁中间由240个书写迥异的篆书“寿”字组成,两边是砖雕的一鹿一鹤,都是寓意吉祥。祠堂前树有双斗旗杆,这是只有家族中有人取得四品以上官位的,才有资格竖立的,象征着家族荣耀。旗杆的抱杆石上也有精美的雕刻。
祠堂大门正中悬挂“常氏宗祠”匾额,两侧各悬匾额“艺舟仪济”、“乐善好施”,分别为先后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和赵尔巽所题赠。
进到大门内侧,是一个戏台,戏台下方便是进入祠堂的通道。
由戏台穿过前院,是祠堂的二门,悬匾额:光前裕后,这也是很多祠堂常见的题匾。二门有着精美的木雕,尤其门前的双层镂空木雕挂落,图案为“松鹤长青”,西侧为寿桃,取其长寿之意;东侧为葡萄,取“多子多孙、绵延不断”之意。
二门里面便是祠堂的正院。正院中间是一座雕梁画栋的献厅。庭院里建有一座献厅,这是我在其他祠堂建筑很少看到一种格局。
穿过献厅就是祠堂正厅“报本堂”,悬匾额“本支百世”,里面供奉着常家先祖的牌位。
网上介绍文章说常家庄园的这座祠堂是我国北方现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祠堂建筑群,是不是“最大”不好说,但在北方确实很少见到规模这么大的祠堂建筑。
祠堂往东,在后街中段北侧,有一座石芸轩书院,是常家的家族书院,由东、西两院和正面主楼三部分组成。书院是一处园林式建筑,中间是一处宽敞的庭院,东、西、北均有石刻书法长廊,院子中间是一个长方形的水池,上面架着一座石桥。七开间两层的主楼名“听雨楼”,取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是当年常家子弟呤诗作画,研读史书的场所。
三面书法长廊,东廊为“听雨楼法帖”、西廊为“常氏贵墨法帖”、正面廊为“石芸轩法帖”,石芸轩法帖背后有御笔亭四十四帝后帖。
东廊的听雨楼法帖,是光绪年间常家花重金求购的历代书法名家的法帖,勒石刻制,包括颜真卿、李邕、怀素、欧阳询、苏轼、米芾、黄庭坚等。有的已不传于世,如贺知章的《千字文》、郭子仪的《后出师表》,十分珍贵。
西廊为常氏遗墨法帖,为常家子弟的书法作品,共40余幅,楷草隶篆,诸体皆备。常见的石碑都是阴刻,而这面“常氏贵墨法帖”却是砖雕阳刻,十分罕见。
最为珍贵的还是石芸轩法帖,此帖由清朝中期太谷隐士杜大统于嘉庆年间书写,上方一排小字石刻,是仿王羲之草书和颜真卿、柳公权楷书的三体《兰亭序》,主体部分则是杜大统书写的100多字的榜书。这些榜书大字,每字25厘米见方,气势雄伟。书法碑刻很常见,但如此大体量的榜书制碑,则很少见,堪称瑰宝。
杜大统似乎在书法史上并非知名大家,但其书法奇伟雄浑、气魄宽博,酣畅隽秀、自成一体。
在晋商大院,却看到了这么一处法帖“碑林”,完全出乎意料。常氏由商起家,家境富裕之后,便注意让子弟读书学儒,传至十世时,已有“世兼儒贾为业”之称。据统计,到清末,常氏从八世到十五世入邑庠生已达78人。特别是光绪年间,常氏十三、十四两世,有五人中举,一人成为进士。一代儒商风范,在这个书院尽得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