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行记(6):平遥双林寺,精彩的彩塑世界

标签:
平遥双林寺双林寺彩塑平遥古城旅游 |
分类: 晋陕内蒙 |
山西行记(6):平遥双林寺,精彩的彩塑世界
从古城开车到平遥县城西南的双林寺。1997年平遥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包括“一城两寺”,“一城”当然就是平遥古城,两寺则是双林寺和镇国寺。
双林寺始建年代很早,寺中古碑记录重建于北齐年间(公元6世纪),当时叫中都寺,北宋时易名双林寺,取佛祖释迦牟尼“双林入灭”之典。
双林寺建筑历代皆有修葺,现存庙宇为明清建筑。寺庙坐北朝南,三进院落。一进院有天王殿、释迦殿,两厢分别为罗汉殿、武圣殿,地藏殿、土地殿;二进院为大雄宝殿,两厢分列千佛殿、菩萨殿,庭院中有一株古槐树,据说为唐代所植,树年龄约有1200至1400年。古槐的树身已枯空,主干上分两枝斜出,皆枝叶繁茂;后院为娘娘殿,其东侧为贞义祠。
就建筑及寺庙格局而言,双林寺并无太多“亮点”,与一般寺庙不一样的是双林寺外围建有城墙,青砖铺就、上有垛口。寺庙以城墙相围,在其他寺庙还没见过。
双林寺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主要是因为寺内的彩塑。双林寺的佛殿虽然看起来普普通通,但佛殿里面却大有乾坤,几乎每座佛殿里都供奉了彩塑佛像,数量之多,令人惊叹。大大小小的彩塑总共有2052尊,保留完好的有1566尊,堪称我国古代彩塑博物馆。
进入拱券形山门,第一座殿为天王殿,面阔五间,檐下挂一竖匾,书“天竺胜境”四字,笔力遒劲。廊檐下塑四大金刚,每尊约高三米,一字排开。这四尊佛的护法力士塑像高大威武,但却不让人感到凶恶可怖,而是威而不悍,在英武气魄中多了几分亲近感。
天王殿内,天冠弥勒菩萨结跏居中而坐,北墙两侧为八大菩萨,南墙倒坐四大天王。
释迦殿为悬山顶式,外观朴素简洁,但殿内彩塑格外精彩。北墙正中为主尊释迦牟尼,左右胁侍文殊、普贤。
殿内四壁布满比塑,运用圆雕、深、浅浮雕手法,采取分层组合、连环壁塑形式,表现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从投胎降生到涅盘成佛以及四方传经普渡众生的佛传故事。一共有200多尊,神态各异,构图绝妙,令人叹为观止。
释迦殿影壁墙后塑一座渡海观音,是双林寺彩塑中的精彩之作。这尊渡海观音用圆雕手法塑造,单腿盘坐于红色莲瓣之上,整个身形突出壁外,神情安详自若,与背景上波涛汹涌的海浪形成强烈对比,具有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
大雄宝殿乃明初重建,单檐歇山顶,是全寺中最高大的建筑,但殿内的佛像反倒没有其他殿精彩。殿内主像为“三身佛”,两侧是文殊、普贤坐像。三身佛前有铁铸包泥“接引佛”迎门而立。这些塑像经清代重新妆绘,较其他殿塑像明显逊色。
娘娘殿为全寺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建于明正德年间,单檐歇山顶,殿内“送子娘娘”塑像系根据民间传说所塑,制作水平与其他殿堂的彩塑不可同日而语。
在中轴线两厢,几座较小的佛殿也都有彩塑,精彩程度不输主殿。
二进院东厢的千佛殿,殿内彩塑达五百余尊,占全寺四分之一。主像为自在观音。
双林寺中有不少观音像,渡海观音、自在观音、千手观音等,这些观音塑像均不是常见菩萨形象,而是各有特点,形象生动。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千佛殿里的这座自在观音像,面相恬静妩媚,姿态舒畅自然,特别是其身姿,高跷右腿,露臂赤足,衣襟半遮,完全突破了一遍佛寺塑像的常规陈式。
自在观音像左右侧塑韦驮和夜叉立像。其中韦驮像,身躯略微夸张变形,表现出强大的张力,面部表情高度传神,整座雕塑刚中有柔,武中蕴文,气韵生动,被认为是明代彩塑中的杰作。
殿内四周为悬塑和壁塑,五百菩萨分为五至六层,或驾祥云,或骑异兽,与主像联系照应,浑然一体。窗台和门两侧还塑有供养人像三十多尊,这些塑像造型非常写实。
西厢的菩萨殿与千佛殿相对,主像为千手千眼观音,结跏居中而坐,仪容丰满端庄。四周悬塑400多菩萨,皆衣纹飘动,脚登彩云,作行进状,大有满壁生风之感。
千佛殿与菩萨殿共有彩塑上千尊,大多是悬塑。而在双林寺所有雕塑中,悬塑也占到四分之三。悬塑改变了泥塑直立的传统雕塑方式,既具有很强的立体效果,又具有华丽的装饰效果,在佛殿中能极好地烘托主尊。悬塑技艺在明代达到极盛,双林寺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两座佛殿的外檐墙上皆绘有壁画,距今也都有好几百年,是珍贵的明朝壁画。
位于一进院的罗汉殿,也有精美的彩塑:“十八罗汉朝观音”,主尊为观音菩萨,两侧及南北山墙塑十八罗汉,其中十四尊坐像,四尊立像。这十八罗汉像颇具宋塑风格,各具神态,体态或瘦骨嶙峋,或丰满肥硕,不是常见的神仙形象,而是有血有肉、有着人间烟火味的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