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仪广西·六十国宝·铜鼓文化

标签:
南宁广西民族博物馆铜鼓铜鼓文化旅游 |
分类: 南国纪行(两广海南) |
心仪广西·六十国宝·铜鼓文化
这次来南宁,本来是想参观广西自治区博物馆的,但昨晚做功课发现广西博物馆闭馆维修,而一个名为“心仪广西·六十国宝”的专题正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展出。
“心仪广西·六十国宝”是配合不久前刚举行的广西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典,集中广西自治区多家博物馆精品而推出的一个专题展。文物件数不算多,但质量颇高,大多为一级文物,通过这些文物基本上可以了解到广西的历史脉络。
西汉“二斗二升”铭越式铜鼎,1976年广西贵县(今贵港)出土,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铜鼎口沿外侧刻“二斗二升”四字,应是指此鼎的容量。其实测容量为4200毫升,折合每“升”相当于今190.91毫升。
西周云雷纹铜角形杯,柳州市博物馆藏。器型为牛角状,这是南方少数民族用来招待贵客时所用的酒杯,容量近三两,没有配杯座,客人喝酒时须一饮而尽。
西汉翔鹭纹铜鼓,也是1976年广西贵县罗泊湾1号墓出土,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西汉弦纹玻璃杯,1987年合浦县出土,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这件玻璃器均属于铅钡玻璃和钾玻璃,有别于西方的钠钙玻璃,但其生产技术当是通过海上交通从西方传入的。
西汉鎏金铜面具,1969年西林县出土,广西博物馆藏。形呈人面,睁眼,鼓鼻,闭口怒状。出土时共有八个,镶嵌在铜棺的四周,而不是覆盖在墓主人面部,很少见。
东汉附鼓俑红陶船,2010年贵港市贵出土,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藏。这是广西出土的最大陶船,为大型内河船。船分前、中、后三舱,船上立有15个大小俑,舵楼1个,中舱2个,船头12个。
东汉佣形活动陶流壶,贵港市博物馆藏。陶俑为头戴尖顶帽和眉目高挑的胡人脸形,形态塑成壶形,下巴能上下活动,可开可合。胡人形象的陶俑能在边远的广西发现,出乎我的想象。
东汉滑石人面具,1983年广西柳江县白沙新安9号墓出土,柳江县文物管理所藏。
东汉四海六楼陶城堡,1982年贵港出土,贵港市博物馆藏。陶城堡为正方形,四周高墙环绕,高墙盖瓦遮护。城门上是四坡顶门楼,门楼前后各设一个方门。城墙四隅各设一个攒尖顶角楼,瓦面划瓦垄,角楼的两边外墙中部各竖镂一对“十”字形窦孔。城堡前后各设一大门,各有一俑持械守卫。城堡左右墙体上端对称直棂窗,前后墙体镂菱形格棂窗、直棂窗。城内左右各置一座陶屋,其中一座为单层结构,另一座陶屋为两层楼阁式,两层之间社阶梯相连,底层作敞开式,设一大门。室内一俑凭几端坐状,一俑捧物站立,一俑跪伏于地。两座屋均设檐廊。
南朝滑石买地券,出土于灵川县大圩镇。地券是汉代以来随同死者埋葬在墓中并反映死者对墓地购买和私人占有权属观念的一种明契,相当于现在的“土地证”。
广西在秦凿通灵渠以前,一直是越人聚居地,一直到马援平定南越后,土地私有制才逐步确立,才开始有土地买卖。买地券的出土说明,在南朝时期广西特别是桂林的土地私有化已得到了空前发展。
明万历青花双龙戏珠纹梅瓶,出土于桂林靖江王陵区,桂林博物馆藏。明代靖江王治桂林,传十一世、历十四王,存世二百八十余年,桂林由此成为岭南政治文化中心。
除了这个专题展,还看了广西民族博物馆的两个常规陈设,一个是《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展陈列》。
铜鼓,是一种青铜礼乐器,流行于我国南方长达2000多年。铜鼓曾作为祭祀用具和娱乐用具,广泛用于陈列、集众、盟会、战阵、祭祀、娱乐、丧葬等场合。铜鼓又是一种综合艺术品,集冶炼、铸造、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于一身,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纹饰,反映了铸造及使用铜鼓的民族的经济状况、工艺水平和文化面貌。
广西拥有丰富的铜鼓资源和悠久的铜鼓文化。广西迄今发现了从春秋晚期到清代末叶各个时期的古代铜鼓,种类齐全,数量达二千面以上。展览介绍中说,广西现存铜鼓数量为“世界之最”。广西民族博物馆的主体造型便是铜鼓状。
在这个展览中,看到各式各样、历朝历代的很多铜鼓,对西南铜鼓文化多了些了解。
展品中有一面西汉云雷纹大铜鼓,直径1.65米,重约300公斤,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大的铜鼓,号称“铜鼓王”。
另一个常设陈列是《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以介绍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介绍和展示广西各民族基本情况、居住与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染织与服饰、民间工艺、节日、歌舞戏剧、宗教信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