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探寻潮汕宗族文化(上):泥沟村

标签:
潮汕普宁泥沟村百岁坊旅游 |
分类: 南国纪行(两广海南) |
普宁探寻潮汕宗族文化(上):泥沟村
泥沟村以张氏为主,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张氏翠峰公从福建莆田迁来泥沟开基创业,翠峰公有三子,后大房迁到陆丰,二房三房世代在泥沟繁衍生息。泥沟村张氏的宗祠名“报本堂”,与一房、三房宗祠“桐德堂”、“永锡堂”并排列于一口风水塘前。二房的宗祠在村子另外一个地方。这些祠堂格局差不多,都装饰以普宁嵌瓷、木雕等。在报本堂内悬挂了一块“御前特等侍卫”的木匾,这是雍正年间族人张灿恭曾官至御前特等侍卫,这也成了张氏一族很大的荣耀。
仪式之后,冒着小雨,到村子后边的山上去祭奠开山始祖的墓。我们也去看了看。泥沟村开山始祖翠峰公夫妇的墓及其胞妹张翠娥的墓在一起,这样的兄妹姑嫂坟很少见,为明初筑建,墓前碑石已斜倒。香火极旺,遍布全球的张氏后人在九月初九这一天都会派代表回来祭祖,我们去的时候就看到一群泰国的华侨谒拜先祖后在墓前合影。
泥沟村150年前就开始有人闯南洋,移居海外。现在村里2万人,但旅外侨胞达5万多人,比留在本村的人还多。
回到村里,登上村委会的楼顶上,能俯瞰泥沟村全貌。可以看到整个村子背倚青山,还有溪水绕流,“背山面水”的好风水。古民居成排成片,看上去一大片灰瓦屋顶蔚为壮观。可以看出在过去,村子是很有规划的,家家户户的建筑都十分整齐,反倒是零星几栋楼房破坏了村子的整体风貌,一看就是近些年新建的。
泥沟村古民居大多是所谓的“下山虎”格局,也有少部分是“四点金”,是潮汕地区普遍的乡村民居样式。“下山虎”只有一厅两房,天井两侧有厢房,就是一个三合院;“四点金”由相向的两个一厅二房构成,中间隔着天井,天井左右两侧有廊屋与上下厅、房联结接近于北方的四合院。
潮汕人轻易不会拆毁祖屋,据说这也是因为尊祖敬宗,这让潮汕地区保存了规模庞大的古民居群,像泥沟村现存的老房子就有上千栋。潮汕人“添丁不忘培祖根,发财不忘谢祖恩”,造成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建家庙祭拜祖先。在这方面,泥沟村也是典型,祠宇家庙遍布全村,全村现存宗祠家庙超过百座,是潮汕地区之最。泥沟村也入选了第二批“广东省古村落”。
除了祭奠开山始祖的宗祠,还参观了两座祠堂。一个是村子里占地面积最大的祠堂,名为“维祖祠”,前些年刚重修过,缺少“古意”;另一个是民国时期修建的张氏本祖祠“宗本堂”,做工精良。
在维祖祠的墙上贴着一张祠堂理事会公布的祠堂收支账单,可以看出一个典型的潮汕祠堂每年的收支情况。
本祖祠“宗本堂”建于1939—1941年,是旅泰华侨张声书为其父张珂本所建的生祠。张声书早年到泰国谋生,艰苦创业,渐成富商,于是在家乡为其父亲建了这座家庙,以及旁边的住宅等,合在一起这片建筑称作“亲仁里”。
祠堂是典型的潮汕建筑风格,装饰工艺尤其精湛,厅堂横梁均以金漆木雕装饰,雕刻有花卉人物的镂空木雕花篮、花瓣棱形金柱等极为精美。特别是供奉与祠堂正中的大神龛,饰满金漆木雕和描金漆画,技艺精湛令人惊叹。恰好祠堂的主人,张声书的七子在家,专门过来跟我们介绍,说当年这座祠堂花费1万大洋,而这座大龛也花费1万大洋,可见其珍贵程度。
祠堂墙壁上悬挂有张氏一家数代的照片,其中有几张大合影是华侨张声书与子孙的全家福,照片上得有上百人。他在泰国娶了好几个妻子,生了10个儿子、4个女儿,到第三代就更加蔚为壮观。据说这种情况在潮汕旅外华侨中并不少见。
祠堂隔壁是一座“四点金”,是看护祠堂的其第七子一家的住宅。建筑格局看起来跟祠堂差不多,作为住宅好像不是很“宜居”,但潮汕地区的风俗就是这样。
“亲仁里”外,矗立着一座石坊,是建于康熙年间的一座百岁坊。这是村里许氏先祖觉全公享寿一百岁时,获赐褒奖建此牌坊。百岁坊上有御赐“恩荣”匾额,外向东面刻“昇平人瑞”,内向西面刻“百岁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