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行记(6):锡林郭勒贝子庙、敖包山

标签:
锡林郭勒贝子庙敖包山锡林浩特旅游 |
分类: 晋陕内蒙 |
草原行记(6):锡林郭勒贝子庙、敖包山
下午4:30到锡林郭勒贝子庙,赶紧买票进去,再晚就关门了。
贝子庙是锡林郭勒第一大寺,也是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贝子庙,蒙古语名“班智达葛根庙”,始建于清乾隆时期,历经七代活佛修筑而成,为锡盟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庙宇。该庙是由贝子旗第四代和这庙的第一世活佛共同主持兴建,因其建于贝子管的旗内,且又是该旗的旗庙,故而俗称为“贝子庙”。
贝子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占地面积达1.2平方公里。整体布局为七座高工墙寺院,坐北朝南成“一”字型排列。位居中间的红墙内,以朝克沁大殿(亦称大经堂)为主,包括弥勒佛、钟鼓楼等。
可惜的是,虽然是一大片建筑群,但对游客开放的只有朝克沁大殿那个院落。虽是黄教寺庙,但贝子庙的建筑总体上还是以内地的汉式寺庙风格,与上午在多伦参观的汇宗寺类似。融合了一些藏传佛教寺庙的元素,在屋脊上置有藏传佛教特有的法轮、金刹、经锺等,金光灿灿,
朝克沁大殿就是以汉式建筑风格为主,为重檐歇山顶,高二层,在二层设置回廊,前有抱厦为卷朋歇山顶。整个寺庙也是依照中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的建筑布局和形制而建。
看到西边红墙院子的侧门开着,进去看了看,建筑风格与朝克沁大殿类似。看到网上有介绍说,贝子庙为数众多的殿宇中,有大殿、活佛仓,还有30多个庙仓、喇嘛僧房。最鼎盛时喇麻多达1000多人。
贝子庙周边的商贸活动也日渐繁荣,成为草原上繁华的商贸活动集散点。1946年,贝子庙成了中共锡察盟工委所在地。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贝子庙一带成了锡林郭勒盟政治经济中心,周围的建筑不断增加,数十年后最终形成了锡林浩市。可以说,锡林浩特是先有贝子庙,后有锡林城。2006年,贝子庙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贝子庙背倚一座小山包,从寺庙围墙间的巷子穿过,就能上山。山顶上是一排十三座、气势恢宏的敖包,名叫额尔敦敖包。“额尔敦”是蒙古语 “宝地”的意思。
最早是从民歌《敖包相会》知道敖包的,但对敖包一直没有具象的了解。“敖包”是蒙古语,意为用木、石、土垒成的堆,是用来祭祀的。有种说法,原来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石头垒成堆,作为道路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
旧时敖包遍布蒙古各地,现在内蒙古还有大大小小敖包数千座。额尔敦敖包是内蒙古最知名敖包之一,始建于乾隆年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现在的敖包是前些年重建的。
十三座敖包各有“寓意”,最中间的大敖包为佛祖敖包,左边的第一个敖包是贝子庙朝克沁主殿敖包;右边第一、二个是贝子庙敖包,剩下九个敖包分别是原阿巴哈纳尔旗所辖9个佐的敖包。
每座敖包上都立有幡杆,杆上有五色飘带绸、八色布条和经幡,幡杆顶端是硕大的铜铸饰物,每一个敖包之间用五颜六色的吉祥彩带相连。庄严神圣,美丽壮观。
在山上,突然下起雨,赶紧到贝子庙的山门门楼下边躲了一会儿雨,看到雨后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