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行记(2):多伦汇宗寺

标签:
多伦多伦会盟汇宗寺章嘉活佛旅游 |
分类: 晋陕内蒙 |
草原行记(2):多伦汇宗寺
早晨起来,看到出太阳了,让我们喜出望外,最担心的就是天气。
8:40出发,先到汇宗寺。了解汇宗寺,首先要从历史上著名的“多伦会盟”开始。多伦,得名于蒙古语“多伦诺尔”,意为7个湖泊。清初,漠北蒙古尚未纳入清朝版图,康熙29年(1690),清军在乌兰布通之战中击败侵入漠南的噶尔丹,次年召集蒙古各部首领会盟于多伦诺尔,对喀尔喀各部编设了盟旗札萨克,确立了对外蒙古的统治和管辖,标志着漠北喀尔喀三部正式并入清朝版图,史称“多伦会盟”。现在,汇宗寺前广场上立了一个石雕大鼎,纪念历史上这次著名的“会盟”。
会盟后,康熙敕令于多伦会盟处兴建寺庙,“以彰盛典”。1713年,寺庙建成后,康熙“令蒙古各部落居一僧以住持”,并赐名为“汇宗寺”,意为各部落僧人汇集一处,而“佛法无二,统之一宗”。后来,雍正又在汇宗寺西侧兴建善因寺。两寺遥相呼应,矗立在蒙古草原上。
汇宗寺最初是由掌管外蒙古黄教事务的哲布尊丹巴活佛主持修建,工匠从京城和直隶地区调集,所用方石、条石、汉白玉等石料大多取自元上都旧址。后来,康熙委派二世章嘉呼图克图阿噶旺罗布桑住持庙务,1712年汇宗寺全部完工。
当年的汇宗寺规模宏大,由敕建庙、10座活佛仓(活佛住所)、5座官仓(处理财务、教学、诵经等事务)和几十座当子房(僧人住所)组成。虽是藏传佛教寺庙,但整个建筑群以汉式建筑形制为主,但又融入蒙、藏建筑的一些元素。其中心建筑是敕建庙,其余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多为独立院落,形成了一座“寺庙之城”。但近代以来历经战火,汇宗寺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二战末期,汇宗寺几乎遭到毁灭性破坏,成为废墟残垣,只有山门、天王殿和章嘉佛仓等少数几座建筑残留。近些年来才陆续修复重建,所以现在看到的汇宗寺,气势恢宏的大殿主要都是新修,旁边的当子房还在陆续新建之中。2001年,汇宗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修复后的汇宗寺,主体部分一共5进院落,最为壮观的是大经堂,是一座二层建筑,似殿似阁,应该是新建的,气势宏大,装饰华丽。大殿内的结构装饰有明显的藏传佛教风格。尤其是殿顶,塑有金黄色铜庙顶一个,羚羊一对,是典型的藏传佛教风格。
真正的古建是位于汇宗寺西侧的章嘉活佛仓,这是汇宗寺十几座活佛仓中规模最大的,本身就是一座完整的寺庙,当时康熙为其取名为“珠轮寺”,其建筑体量与汇宗寺敕建庙几乎不相上下,建筑造型与汇宗寺新修的大经堂也很相似,也许重新修建大经堂时就是参考章嘉活佛仓的。
汇宗寺建成后,二世章嘉活佛受命主持寺务,这是康熙对于藏传佛教“大棋局”的一部分。清朝初年,康熙皇帝体会到了藏传佛教在蒙古诸部中的崇高威望,要加强对蒙古诸部的控制,首先就要增强对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控制。为此他开始扶持原本出自青海的章嘉活佛,将新建的汇宗寺指定为章嘉活佛在内蒙古地区的驻锡地,并加封二世章嘉为“多伦喇嘛庙总管喇嘛事务之札萨克喇嘛”,在汇宗寺设立多伦诺尔喇嘛印务处,成为掌管内蒙古喇嘛教事务的中心。1706年进一步敕封二世章嘉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1713年正式明确“黄教之事,由藏而东,均归尔一人掌管”,使得青海、内蒙古的教权正式归于章嘉系统的管理之下。
康熙还将五台山的镇海寺等多座寺庙赐予二世章嘉,使得佛教圣地五台山继青海、北京和内蒙古之后,成为章嘉活佛的又一驻锡地。
如今的汇宗寺,虽然遗存的古建筑不多,但仍然能让我感受到一种不一样的“现场感”,想象着三百多年前的“多伦会盟”,绵延数里的帐篷,康熙恩威并施,用高超的政治智慧永久地解除了蒙古游牧部落对中原的威胁。
与后来在热河行宫修建的“外八庙”一样,汇宗寺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寺庙,而是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正如清代诗人查慎行在诗中所云:“西僧迎辇列香幡,击鼓吹螺动法门。番界从来知佛大,而今更识帝王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