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老天津(27):大沽口炮台遗址

标签:
塘沽大沽口炮台大沽口天津旅游 |
分类: 津冀鲁豫 |
寻访老天津(27):大沽口炮台遗址
大沽口自明代起就开始设防,明初永乐帝迁都北京后,大沽海口作为海上进京的唯一门户,战略他位日渐凸显。嘉靖年间,为御倭寇,大沽口海防战备日紧,构筑堡垒,驻军设防。到了清朝,修炮台,置大炮,大沽口战备不断加强。1858年,僧格林沁镇守大沽口,整修炮台,五座炮台中3座在海河南岸,2座在北岸,分别以“威”“震”“海”“门”“高”五字命名。每座炮台设大炮3门,另有小炮台25座,组成了规模庞大的大沽炮台群。
炮台建筑上砖下石,均用三合土、糯米汁浇灌夯筑而成,大小炮台共置大炮64尊,炮口均对准海面。
在晚清,大沽口炮台先后在1858年、1859年、1860年、1900年四次受到列强的攻击。前三次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第四次则是八国联军那一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按照条约规定,大沽口炮台被拆除,只残留“威”字和“海”字两座炮台遗址。现在,就是在残存的“威”字炮台基础上,建成了大沽口炮台遗址纪念馆。炮台遗址也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旁边是博物馆,造型很独特,是一个放射状的金属建筑,寓意为爆裂的炸弹,建筑外表是铁锈色,很有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