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八庙(3):须弥福寿之庙

标签:
承德热河外八庙须弥福寿之庙旅游 |
分类: 津冀鲁豫 |
外八庙(3):须弥福寿之庙
须弥福寿之庙在普陀宗乘之庙的东边,两座庙相距仅数百米。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禅为庆贺乾隆七十寿辰,长途跋涉2万余里历经13个月来到热河。为迎接六世班禅的到来,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修建此庙,作为班禅行宫。“须弥山”,藏语名“扎会”,是居住的吉祥之地;“福寿”,藏语名“伦布”。须弥福寿意思是像吉祥的须弥山那样多福多寿。
与普陀宗乘之庙一样,须弥福寿之庙也是依山就势,自山脚顺山势向上延伸,整个庙宇自南而北有山门、碑亭、琉璃牌坊、大红台、金贺堂、万德宗源殿、琉璃万寿塔等建筑,周围有围墙,东西两端转角处各建隅阁一座。。
山门的造型与普陀宗乘之庙的山门差不多,进到山门里同样是一座碑亭。亭内立有《须弥福寿之庙碑》,高八米有余,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
碑亭以北,地势高起,循曲折石级即达琉璃牌坊。与普陀宗乘之庙类似,须弥福寿之庙也是以琉璃牌坊为界。琉璃牌坊为三间四柱七楼形制,题额“总持佛境”。牌坊前置石象一对,象征佛法力如大象。
琉璃牌楼之北,就是须弥福寿之庙的主体建筑物大红台。大红台正面外墙下部为花岗岩条石,上部砌砖,为朱红墙面。壁面上辟有三层垂花窗户,共39孔。窗户上檐为琉璃制垂花门头,为明显的汉式建筑风格。正中有琉璃门,由此进入大红台内部。
大红台内部是由三层群楼围成一个“回”字形“天井”,群楼东西各十三间,南北各十一间。“天井”中央为须弥福寿之庙的主殿:妙高庄严殿。
妙高庄严殿平面为正方形,高三层,七开间。当年,六世班禅曾在此为乾隆讲经。走到大红台顶上才能看到大殿的屋顶,为重檐攒尖顶,上覆鱼鳞镏金铜瓦,金光闪闪,所以有“金瓦殿”之称。四条波纹垂脊之上各置镏金铜龙两条,弓身翘尾,乘风腾云,形态生动。
大红台顶部为平面,四角各设庑殿顶式小殿一座,琉璃瓦顶,象征四方王天,保卫须弥山妙高庄严殿。
大红台西北角利用地势建殿,名吉祥法喜,方形五间两层,重檐歇山顶,为班禅起居之所。
在大红台东,是一座稍小的红台,名为“东红台”,又称“御座楼”,是乾隆来此休息之所。
在大红台北面是金贺堂和万法松缘殿,原为班禅弟子的住室。院平面呈凸字形,外观为一白台形式,建于石砌高台之上。
须弥福寿之庙最北端是一座琉璃万寿塔,雄踞于整座庙的最高点。塔建在方形基坛上,坛上再承以八角形须弥台基。塔身为八角形,共七层。底层围以木廊,廊上覆以黄琉璃瓦。在廊内绕塔一圈,能看到一层塔身八面分别浮雕无量寿佛、不空成就、无量光、宝源佛、不动金刚、大日如来、不动金刚、无量寿佛。
各层塔面用绿琉璃砖砌成,壁面上饰以精致的佛龛和佛像。彩色的琉璃塔在白台衬托下,显得格外秀丽。
须弥福寿之庙总体上是一座藏传佛教风格的寺庙,但又很好地融合了汉式建筑的特点。因为这是外八庙中最后修建的一座,藏汉建筑艺术融合有了丰富的经验,所以在两种建筑风格融合上更加成熟,使得须弥福寿之庙有了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