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汉(33):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珞珈山“十八栋”

标签:
武汉大学珞珈山十八栋王世杰旅游 |
分类: 巴蜀荆楚(川渝鄂) |
大武汉(33):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珞珈山“十八栋”
由东湖之滨的武大东门进入校园,迎面就是珞珈山,拾阶而上,在半山腰看到一栋栋别墅掩映在树林之间,这便是当年武大为教授们修建的住宅,一共有18栋,所以也叫“十八栋”。虽然后来又增建了几栋,但习惯上仍用“十八栋”来泛指珞珈山上的这一片教授别墅群。
民国时期的大学对教授是真优待,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包括在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都建有教授别墅区。但这些教授别墅中,论环境,还是珞珈山“十八栋”最佳。
十八栋的建筑风格整体为英式乡间别墅风格,每栋别墅造型都不一样,楼群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岭之中,树楼相倚,每栋楼本身便是一道风景。
当然,不是所有的教授都可以入住“十八栋”的,只有“教授中的教授” 方才有资格入住。住在这里的,都是校长、教务长、文法理工农医各院的院长及系主任。
现在,十八栋有的成立研究所之类的办公楼,有几栋被辟为纪念馆,其中就包括抗战时期周恩来曾经住过的哪一栋,作为周恩来故居开放展出,布置了《周恩来在武大》、《珞珈山十八栋》专题展。看了展览,让我对武大早期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武大早期的三任校长王世杰、王星拱都是很了不起的学者、教育家。过去我知道王世杰,主要是因为他曾经是国民政府的高官,从教育部长做到了外交部长,也知道他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法学家,但不知道他作为武大首任校长为武大的创建做出的巨大贡献。展览上有句话令我动容,虽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政府高官,当武大校长只有短短4年时间,但他一生最珍惜的恰恰是武大校长。1981年他在台湾逝世,遗言说在其墓碑上只刻“前国立武汉大学校长王雪艇之墓”。
看了武大老照片,可以看出上世纪30年代的珞珈山还是荒山野岭,光秃秃的,植被远没有今天这么郁郁葱葱。
周恩来入住十八栋,是抗战初期,当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南京沦陷后,武汉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战时首都”。此时武汉大学已经西迁四川乐山,依傍珞珈山的武大校园便成为国民政府的军事指挥中枢。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的周恩来也住到了珞珈山。
在珞珈山的北麓半山腰,是当时蒋介石所住的半山庐。这是一排两层小楼,青砖墨瓦,造型简洁,是武大建校早期的单身教授宿舍。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后,半山庐成为了蒋介石的办公场所,现为武汉大学校友会办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