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漫步(88):海幢寺与潘家大院

标签:
海幢寺潘氏大院海珠区广州旅游 |
分类: 南国纪行(两广海南) |
羊城漫步(88):海幢寺与潘家大院
从邓氏宗祠出来,步行往北就到海幢寺。
海幢寺所在的地方早在南汉时期就是寺院,后废为民居。明末清初,光牟、池月两位僧人开始在此建寺,依佛经“海幢比丘潜心修习《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成佛”之意,取名为海幢寺。在清朝时,海幢寺规模宏大、为广州四大佛教丛林之冠,面积远超现在寺院的占地。但清末海幢寺开始衰落,到民国初年只剩下天王殿、大雄宝殿和塔殿了。1932年辟为河南公园,1933年更名为海幢公园。抗战时期园内设施尽毁,“文革”期间再遭破坏。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海幢寺得以重新修复。现在,寺院里的多数建筑如藏经阁、天王殿等都是新修。只有大雄宝殿、海会塔殿两座建筑为康熙年间所建,后有重修。所以院内嵌文保碑,只有这两处大殿在1993年被列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两栋大殿的外观有特点,皆为重檐歇山顶,但比平常所见佛殿显得低矮,因而显得重檐特别宽大。两殿之间有座千佛铁塔,应该是新铸,工艺很讲究。寺内还有两座石塔,也都是新建,一座是大雄宝殿东北侧空地上的宝严塔,为平面六角形七层石塔,莲花基座,八角葫芦顶,檐角悬挂着铁钟;再往东是一座用玉白石修建的舍利塔。两座石塔造型不同,但均工艺精良、雕刻精美。
位于寺院南门西侧有一株明代鹰爪兰,是寺内最古老的名木,植于一座六角形石围墩子上。相传种植于明朝,有“未有海幢,先有鹰爪”之说。树龄超过400年,仍然绿叶婆娑,开花时清香远溢。除了这株蟹爪兰,寺内还有三株菩提古树,据说是从光孝寺菩提树中分植来。
出海幢寺北门,发现街对面院子里有一栋民国时期的西式建筑,便进去看了看。看到有文保铭牌,是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潘氏大院”。
回来上网查了一下,这座潘氏大院颇有来头,建筑的主人潘佩如是清朝广州十三行之一的同文行潘氏之后裔。潘氏入粤始祖为潘振承,乾隆年间创办同文行,成当时南粤之首富。到了清末民初,潘家仍为广州巨富,潘佩如曾任职于广州市咨议局筹办处,创办广东公医学校医院、河南仁济留医院等。
这座建筑为潘佩如所建私宅,建于1908至1909年之间,与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的前身广东士敏土厂办公楼年代差不多,都是广州“河南”一带最早的“洋楼”建筑。
潘氏洋楼坐北朝南,为混凝土结构两层楼房,基座处理成半地下室。楼前以露天石阶登上首层。大门居中,前有方柱券廊,红木大门镶彩色玻璃。屋子的百叶门、木地板、铺地彩色瓷砖、彩色玻璃窗花保存完好。粉饰翻新后,整座建筑更加光彩亮丽。
潘氏大院现在是海珠区老干部活动中心、海珠区老年大学,网上有介绍说有关方面有意将其打造为“十三行博物馆”,因为潘佩如为十三行潘家后裔,所以算是与十三行有了点关联,但其实也不算有直接的联系,毕竟潘佩如建这栋大宅时,早已不是十三行的时代,所以也谈不上是十三行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