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宫记之展览篇(11):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下)

(2017-11-15 09:10:56)
标签:

故宫

千里江山图

青绿山水

王希孟

旅游

分类: 客居北京

故宫记之展览篇(11):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下)

       故宫记之展览篇(11):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下) 

位于午门正殿展厅的第三单元是本次特展的重中之重:“千里江山”,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便展于这个单元。展览前言写到:

“宋代青绿山水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技法的丰富和完善上,也体现在主题、画意之拓展上。江山图最早可追溯至唐吴道子绘嘉陵江三百里山水,至宋代形成了特定的主题和画意,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传赵伯驹《江山秋色图》皆属于江山图的范畴,以青绿长卷的形式表现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江山壮阔之景。尤其是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长达11.9米,又是宋徽宗亲自指授的作品,是存世青绿山水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清乾隆帝收藏《千里江山图》后,极为珍爱,不仅在画上御笔题诗,还命宫廷画家王炳、方琮分别临仿。

宋代江山图兼具实景和想象的双重因素。明清青绿山水长卷继承了宋代江山图山势奔腾起伏之态势,在笔墨技法和形式风格上更为丰富,或以实景写真为基础,如明项圣谟《剪越江秋图》;或以诗意想象为依托,如明沈士充、清萧晨的《桃源图》;亦或经由胸中丘壑和师法前人熔铸出新的意象,如侯懋功《溪山深秀图》,清萧云从《山水图》等。”

故宫记之展览篇(11):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下)

原来以为今天游人不多,没想到还是要排队,但比平时人还是少多了。队伍缓慢地往前挪动,整整排了一个小时,终于来到《千里江山图》展柜前,细细观赏,12米的长卷,看了好几分钟。确实令人震撼,看国画很少有这种感受。

伴随着这次大展,各种媒体上对这幅画的介绍已经铺天盖地,但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陈丹青在视频节目《局部》中的评述:

“整体的看,隋唐的绘画,加上东晋顾恺之画的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的胚胎和萌芽,是童年期。五代北宋的山水画,格局扩大,气势雄浑,用墨慢慢老熟,但是宫廷仍然热衷青绿山水画。因为当时的青绿山水,也是一种歌功颂德,是主旋律题材,那么到了北宋,遇到像王希孟这样的天才,又少年了一下子,出人意表,光华灿烂。这难怪宋徽宗堪称奇迹,这么给他夸奖。因为他自己也是高明的画家,他知道,他画不出《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的野心,远远超过隋唐的展子虔和李思训。

故宫记之展览篇(11):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下)

故宫记之展览篇(11):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下)

故宫记之展览篇(11):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下)

故宫记之展览篇(11):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下)

故宫记之展览篇(11):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下)

你看《千里江山图》的开阔,开阔得非常具体。如果把这幅画切割成无数个局部,每个局部都可以是一幅画,都是细节。隋唐五代,包括北宋的大家,你去看看,找不出一幅画能够收纳这么多自成格局的景别。而每一个景别,有这么多详确动人的细节。

通常成年的老熟的大师,喜欢做减法,也就是所谓取舍和概括,可十八岁英年的王希孟呢,他是忙着做加法。人在十八岁年纪,才会有这股子雄心和细心,一点不乱。不枝蔓,不繁杂,通篇贵气,清秀逼人。那就是他的天赋了。他降生在中国山水画的黄金时代,他在黄金时代只有十八岁。他在十八岁上,又有一个宋徽宗亲自给他调教。如此这般,我想他也闹不清怎么画出这幅伟大的画卷。

我们在想象中国古典画家的时候,都是白胡子老人。明清文人画,确立了山水画中的老人符号。晚清民初的黄宾虹、 齐白石、张大千,又坐实了这类符号的单一想象。在《千里江山图》中,我分明看见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岁。长几岁、小几岁,不会有《千里江山图》。”

故宫记之展览篇(11):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下)

故宫记之展览篇(11):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下)

故宫记之展览篇(11):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下)

故宫记之展览篇(11):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下)

故宫记之展览篇(11):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下)

故宫记之展览篇(11):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下)

去年在网上看陈丹青的《局部》,第一节讲的就是《千里江山图》,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中国书画史上还有这么一幅辉煌的巨作,并且因为其讲解对这幅画心向往之,没想到仅仅一年之后就有机会亲眼观赏到。因为材质的原因,中国古代书画本就很难保存,加上青绿山水使用矿物质颜料的缘故,每打开一次对画质都有损害。这次展出后,下次再展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

这个单元除了《千里江山图》,还展出了明清时期的其他几幅青绿山水长卷,并且还有乾隆皇帝让宫廷画师王炳、方琮临仿的两幅《千里江山图》,比较原作就知道水平之高下。

故宫记之展览篇(11):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下)

东雁翅楼展厅展出的是第五、第六单元。第五单元是“明晚期至清中期:仿古脱古”,展览前言是:

“晚明董其昌倡导山水画分南北二宗,以王维、董源、巨然、二米(米芾、米友仁)以至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为南宗正传,主张用南宗笔墨作画,仿古成为晚明山水画的重要内容。董其昌仿古山水画以水墨为主,同时也有青绿,其设色如同运墨的画法,既是对青绿山水画法的一种突破,也使擅长水墨山水的文人画家,在设色画中取得了创作中的极大自由。沈士充、赵左等的青绿山水均受到董其昌的直接影响。晚明丁云鹏、蓝瑛、陈洪绶等亦擅青绿山水,尤其是蓝瑛在笔墨上还吸取了北宗画家的长处,在青绿山水上独树一帜。

董其昌的仿古理论对清代早、中期的青绿山水画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王)和吴历在清初为画坛正统,他们以色笔代墨笔的试验和探索,开拓了青绿山水画演进的新格局。清康雍乾时期的宫廷画家唐岱、张宗苍、方琮、王炳等均擅青绿,且皆源自四王一脉,其青绿山水在诗意、仿古、实景等主题上均有发展。”

这个展出的明清画作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董其昌、蓝瑛的几幅作品。

故宫记之展览篇(11):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下)

在别的展览看过董其昌的水墨山水,没想到他的设色山水也别具一格,他的《仿古山水》册,画面虽红红绿绿,却是一股文人气息。

蓝瑛的《白云红树图》是其青绿重色画的代表作,这是与《千里江山图》完全不同的另一种青绿山水的路子,用没骨法以石青、石绿色画山石,用朱砂画小草,树叶也用浓艳的红、黄、青、绿没骨点出,云用白粉渲染。色彩明丽,色彩对比明快,具有一种中国传统绘画中少有的装饰美感。

故宫记之展览篇(11):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下)

故宫记之展览篇(11):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下)

最后一个单元是“近现代:借古开今”,前言写到:

1840年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随着西画和西方文化的进入,中国传统绘画受到大的冲击。因不像水墨山水画那样比较多地受到了四王的桎梏,阻碍了中国画在近现代的转型,故青绿山水画受到了传统绘画改革派的重视。

近现代青绿山水画家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等重镇。19世纪中叶随着上海开埠,资本涌入,上海成为江南地区最富庶的城市和画坛中心,海派张熊、任熊、吴穀祥的青绿山水既保留着文人画的传统,又体现出不同于正统派的大胆与奔放。20世纪活跃于上海的吴湖帆、冯超然,活跃于北京的金城、黄宾虹、胡佩衡、萧愻、祁昆,及由中国大陆移居海外、中国台湾的张大千等,均擅长青绿山水画,他们或更注重师法传统,如吴湖帆、金城等,或更注重变革出新,如张大千、黄宾虹等,引领了传统青绿山水画在近现代的转型和新生。”

故宫记之展览篇(11):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下)

故宫记之展览篇(11):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下)

看了这个单元的展览才知道,青绿山水的传统在近现代仍在继续,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等大家都创作过青绿山水。

平时所见中国画展览,特别是宋元以后的山水画,几乎都是文人画,以至于我们对中国山水画的印象主要就是水墨山水,忽略了在中国山水画传统上还有另外一个路径:青绿山水。这次展览全面展示了青绿山水画的发展脉络,于我而言是一次很有收获的补课。据说这次大展也是史上第一次系统梳理、展示历代青绿山水画的展览。

决定在长假前来参观很明智,半天时间看完故宫两个大展,十分过瘾。若是在平时得排几个小时的队,耽误时间不说,把欣赏的好心情都给整没了。

故宫记之展览篇(11):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下)

故宫记之展览篇(11):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下)

故宫记之展览篇(11):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下)

故宫记之展览篇(11):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