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漫步(77):毓灵古桥、协同和机械厂旧址

标签:
聚龙村协同和毓灵桥广州旅游 |
分类: 南国纪行(两广海南) |
羊城漫步(77):毓灵古桥、协同和机械厂旧址
从聚龙村沿河涌步行往东,快到汇入珠江的河涌末段,又有一座石桥,这是广州市区著名的古桥之一:毓灵桥。这座桥始建年代不详,有资料记载为清中叶,但也有专家考证毓灵桥结构紧密、造型古朴,与晓港公园内的明代石桥同出一辙,有可能是明末清初所建,后来加上桥拦。
毓灵桥长25米,宽2.04米。全桥分三段:桥身和两边引桥。整座桥由石料质地坚硬的青油麻石造成,桥身用大石条拼接组合。桥下有两个桥墩,桥栏由石板间以石柱镶嵌而成,没有雕刻任何花纹图案。整座石桥。
毓灵桥南侧桥头有一座排灌站,一看就是人民公社时期的建筑,现在的年轻人肯定都不知道什么是排灌站了。这座排灌站重新修复过的,大概是昨晚历史建筑保存了,上面写着“广州市郊区鹤洞公社涌口电排站”。
毓灵桥北侧桥头是协同和机械厂旧址,现在变身为类似北京798的“宏信922创意产业园”。
看介绍才知道,协同和机器厂可不是一般的“近代民族工业”那么简单。我们熟知的近代民族工业大多是面粉厂、缫丝厂等,而这间工厂却是生产出我国第一台柴油机的“装备工业”,其发展历程典型地体现了早起民族企业家将产业逐渐升级的过程。
协同和机器厂创建于1912年,前身是此前一年由陈沛霖、陈拔廷开办的协同和碾米厂。改名协同和机器厂后,开始生产柴油机。1915年成功仿制4缸44.3千瓦两冲程热球式柴油机。1918年又生产更大功率的柴油机,安装在轮船上航行于珠江。到1937年,累计生产各种规格的柴油机383台,有职工340人,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机器厂,产品行销华南、东南亚和加拿大等地。
据说,1915年他们生产出的第一台柴油机是仿造的外国机器。他们利用认识一艘亚细亚公司火轮上的一位机房领班之便,在晚上悄悄登上轮船,将该轮的柴油机拆卸,画成草图进行研究,几经努力仿制成功。而这也是我国制造的第一台柴油机。
解放后公私合营,又并入几家小工厂,1966年改名为广州柴油机厂。而厂址还是当年协同和的老厂房,历史最久的是建于1922年的厂房,保存完好,外形为木梁砖瓦房,但内部使用德国钢筋,大门朝南,为圆拱形,拱形门上方刻有“1922”字样。还保存有别的厂房、办公楼,现在成了创意产业园,有婚纱摄影等入住。
在1922厂房另一侧,展示了几台协同和生产的柴油机和厂里的生产设备。其中一台剪铁机,底座仍有“协同和”商标,这是协同和上世纪40年代自己生产的,一直使用到2011年。更多的机器大概是展示在室内的“动力机博物馆”,没有开门。
厂房墙壁上还有多幅反映协同和历史的浮雕壁画。在厂区前的河涌岸边,还立了不少中外工业史上的名人,不过很粗糙,也不大像,倒是挺有意思。
由协同和往东走几步,便是大冲涌汇入珠江的涌口。这一段珠江也是广州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江对岸便是另一处很有名的地方:太古汇仓库,现在也开发为创意、休闲的地方,下次找时间再去。